1.要向子女學習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總是幼稚無知的,
但從社會歷史發展看,
后一代人總是比前一代人更有希望,
更富于朝氣和活力。
正是從這樣的意義上說,
馬克思指出:“孩子們必須教育他們的父母。
”今天,
我國正面臨著改革開放、經濟飛躍發展的新形勢,
思想領域的解放,
各種觀念的更新,
使今天的少男少女思想上發生飛速的變化。
他們對民主、自由、新事物的崇尚已走在一部分父母的前面,
因而當父母的要自覺拋掉頭腦中的陳舊觀念,
跟上時代的節拍。
只有如此,
父母與子女間才容易找到共同的語言。
Advertisiment
美國當代人類學家丹尼斯·維特利博士在提出成功的人要善于自我覺察時指出:“要了解孩子和上年紀的老人。 記住,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 在他們的教室里, 成年人也可以受到一定的啟發和教育。 注意他們的夢、他們的特殊才能, 聽取他們的建議和創見。 ”
2.要細心觀察:理解來自了解
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了解他們對所學課程的興趣,
了解他們經常參加些什么活動,
交些什么朋友,
了解他們想些什么,
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但是,
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便會產生閉鎖心理,
如果孩子有什么心事不愿告訴父母,
父母卻一再追問,
這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結果父母非但什么也得不到,
反而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心中的秘密總會在他們的言談舉止、面部表情上露出蛛絲馬跡, 只要父母細心觀察, 觀察他們的學習、生活、活動和人際交往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何必一定要事事追根究底?當孩子滿懷心事, 憂慮重重時, 父母當然不應視而不見, 置之不理。 但孩子不肯說時, 父母也不必勉強, 不妨告訴他:“看你心事重重的樣子, 我也很著急。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你。 ”讓他理解父母對他的關心、愛護和真誠。 其實,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愿向別人袒露的內心世界, 孩子也一樣。
3.要會心理位移
在細心觀察中達到了解子女的目的,
還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在觀察中父母應經常反問自己,
如果我作為孩子,
Advertisiment
比如有的父母望子成材, 要他們學習, 不讓他們娛樂, 不讓他們看自己感興趣的書, 不讓他們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活動;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稍有其他愛好時, 就不滿、斥責。 事實上有的孩子是盡了努力學習的。 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存在著差別, 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父母如果能試從自己子女的心理出發考慮問題, 態度就不一樣了。 常想一下, 當我14歲時是怎樣想問題的;當時我的父母親有什么想法,
Advertisiment
4.把寬松、和諧引進家庭
如果父母和自己的少年子女間的感情發生了障礙時,
父母應當利用閑暇時間和子女推心置腹地談心,
父母子女間可以爭論,
可以一起看書,
一起討論書中的人物,
一起共議家庭大事,
共同探討人生。
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父母既是家長又是子女的好朋友,
把寬松、和諧引進家庭,
以深沉的愛,
獲得子女的信任和理解。
那種老子天下第一,
子女唯父母之命是從的家長作風已經過時,
而且它從來也沒有獲得過子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