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怎樣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行為

我哭, 我哭, 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

凱倫3歲時, 會說很多話了, 而且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高峰期, 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發現和熟悉語言。

她的母親忙著做家務, 大部分時間都不去注意她在說什麼。 只有當凱倫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煩的聲音說話時, 母親才會去關心發生了什麼問題, 察看她有什麼需要。

這樣的母子互動行為發生了幾次以後, 凱倫就學會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聲音去吸引母親的注意。 有一天她的母親突然發現:自己的女兒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一個愛哭鬧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她煩惱地跟別的母親抱怨凱倫的這種行為, 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做法造成了這種局面。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曾用白鼠做過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 他把一隻白鼠放入實驗箱內, 當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時, 立刻有一顆食丸滾入食物盤, 對它的這個動作進行獎勵(強化)。 幾次過後, 白鼠踩杠杆的頻率增加了。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原理:強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斯金納認為:如果人們在無意中做出某種行為之後得到了獎賞, 人們以後就會多做出這類行為;如果人們無意中做出的某種行為導致了懲罰, 則以後會儘量回避這種行為。

Advertisiment

人生第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可能要數嬰兒的哭聲和父母對哭聲的反應之間的聯繫了。 啼哭是嬰兒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 通過哭聲, 父母可以知道他們餓了、累了、感到不適、或是尿布濕了, 從而滿足他們的需要。 正常的哭聲是嬰兒生存的條件, 我們不能也不想消除它。 但是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合適的強化, 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合理的需求。 如果每次只要嬰兒一哭, 父母就馬上抱起他們或是晃動搖籃, 他們就會很快注意到眼淚和父母注意力之間的聯繫。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對嬰兒的哭聲區別處理, 他們就會逐漸認識到什麼時候該哭, 什麼時候哭也沒有用。

再看凱倫的例子。 為什麼凱倫在有需要的時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氣和聲音來說話?為什麼她會變成一個愛哭鬧的孩子?正是因為她的母親強化了她的哭鬧行為!當凱倫發現每次她哭鬧尖叫的時候都會引起母親的注意,

Advertisiment
她的哭鬧行為自然而然被強化了。 當然, 行為能被強化, 也就能被消退。 瞭解以下關於強化的定律, 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有章可循了。

一、得不到強化的行為, 最終將會消失。

動物界提供了許多關於這類“消失”的有趣例子。

有一類梭子魚特別愛吃鯉科小魚。 如果把這些梭子魚和它的小獵物們一起放到水槽裡, 水槽裡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魚了。 然而, 當我們在水槽裡放進一塊玻璃板, 把梭子魚和鯉科小魚隔開,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梭子魚看不見玻璃,

Advertisiment
每次當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時候, 都會結結實實地撞到玻璃板上。 開始時, 梭子魚會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 撞得頭暈腦脹。 後來, 梭子魚懂得了這些小魚是可望不可及的, 於是, 它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這時, 再把玻璃板從水槽裡拿走, 結果卻變成:這些鯉科小魚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繞著它們的天敵游來遊去。 梭子魚再也不想去吃掉它們, 因為它“學習到”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 令人吃驚的是, 最後, 這些大型的梭子魚竟然餓死了, 而它所喜愛的食物還時不時地遊過它的嘴邊。

顯然, 梭子魚的獵食行為沒有得到強化, 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對於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強化/消失定律同樣適用。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 從小脾氣不太好,

Advertisiment
很容易生氣, 而且一旦不高興就會亂砸東西, 在地上打滾。

有一次這個朋友帶孩子到我家玩, 就因為一輛玩具火車發生了狀況。 湯瑪斯是大寶最喜歡的一輛火車了, 那個孩子拿著湯瑪斯, 大寶想拿回來。 我朋友見狀就讓他兒子把湯瑪斯還給大寶, 他可以玩其它車。 這個孩子一下子爆發了, 哭著把火車砸到牆上, 他的外婆去勸他, 他又把其它車撿起來砸向外婆。

我家大寶見狀有點吃驚, 估計他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來出氣。 我立刻把他抱出這個房間(怕他學樣)。 然後, 我對其他人說:“我們來冷處理。 大家都不要去理他。 ”於是我們都在客廳講話吃東西, 讓他自己呆在那個房間裡。 這個孩子東西是不砸了, 但是躺在地上哭, 然後越哭聲越小,慢慢聽不見了。他媽媽看他差不多平靜下來了,就進去和他講道理。最後讓他說“對不起”的時候,他也說了。

以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他爸爸媽媽就進行冷處理。幾次之後,這個孩子的亂發脾氣的行為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逐漸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對脾氣急躁的孩子,還是對性格安靜的小孩,強化/消失定律都不會一次奏效,父母要學會堅持,不因孩子哭鬧而心軟,不和孩子討價還價,最終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強化,自然就會慢慢消失了。

二、獎懲一致,是有效運用強化定律的關鍵。

強化定律對孩子行為的培養非常重要,但家長經常在不經意中對孩子強化了我們不期望的行為,弱化了我們重視的行為。

史密斯夫婦想要好好慶祝他們的結婚10周年紀念日,打算單獨外出就餐。當他們正準備出門的時候,3歲的孩子開始為自己被留在家裡哭哭啼啼。史密斯先生對強化原則有所耳聞,於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啼哭,史密斯先生就給了他一包口香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的舉動恰恰沒能強化孩子的安靜,卻獎勵了他的眼淚。如果下一次他和史密斯夫人再要外出時,這次的獎勵將使孩子更加喜歡哭泣了。

一個小小的替換有可能完全改變這種情況:史密斯先生應該在孩子還沒有開始落淚時就給他一包口香糖,鼓勵他與父母合作。

有些時候,父母的獎勵或懲罰的行為會讓孩子迷惑不解,致使強化完全失去了的作用。偉大的教育家卡爾・威特牧師在他的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次經歷:

在一次散步中,我發現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過程中,鄰居史密斯太太發現女兒的裙子被弄髒了,她立刻生氣起來,開始沖著女兒大聲責駡。看見女兒大哭以後,她又馬上給了女兒一小塊點心。

我問史密斯太太:“您為什麼要責駡女兒呢?”

“她總是這樣經常弄髒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這樣回答。

“可是,您為什麼又給了她一塊點心呢?是為了表揚她的行為還是為了給她受責駡的補償?”

史密斯太太啞口無言,她不知該如何回答我。

這時,她的小女兒也已經被弄得糊裡糊塗,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母親會責駡她,更不知道挨駡之後為什麼很快又得到了點心。

母親這樣的做法,讓女兒弄不清是非,這對她的成長是相當有害的。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見解。最簡單的做法是:你要經常向孩子解釋你的行為(為什麼要批評他,或者為什麼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並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使正確的行為得以保持,不正確的行為得以消退。

三、掌握主動,確保強化這一學習過程得以完成。

強化定律不僅僅是孩子學習新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成人也在按照自己得到的肯定或否定的回饋資訊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孩子們也會本能地通過強化來訓練他們的父母,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希望的行為。

例如,當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動的地方時,比如狄斯奈樂園,孩子常常會表現出令父母非常滿意的行為:他們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企圖,其目的正在於強化或獎勵父母的這種行為。

也有一些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會以 “你不再愛我了”相要脅,因為他們都知道父母渴望表達愛。這時千萬不要因感到內疚而放棄原則,你應該比孩子更清醒地認識到,你愛你的孩子,懲罰他並不意味著你不愛他。這時你可以告訴他:“我在任何時候都愛你,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你做的這件事讓我覺得很失望。你做錯了事情不要緊,只要肯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錯事,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你不用擔心他們會搞不清愛他們和對某件特定事情不滿的關係。相反,你要在強化訓練中掌握主動,才能讓孩子學會你期望的行為。

回到本章的開頭,瞭解了凱倫母親的行為就是對凱倫愛哭鬧的關鍵性強化後,通過消除強化和逆轉強化相結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開始時,媽媽可以說:“凱倫,你這樣嗚嗚地哭,我可聽不懂你的話。我的耳朵很有趣,它們就是聽不懂嗚嗚啊啊的哭。不過你要是好好地跟媽媽說話,媽媽一定能聽懂。我們來試試好好說話好不好?”然後,每當孩子不好好說話,哭著耍無賴的時候,媽媽就對這些嗚咽聲充耳不聞;同時,對孩子用正常聲音表達的要求立即給予關注。除了行動上給予關注外,還要語言上給予獎勵,比如:“你瞧,你這樣好好說話,媽媽每次都聽得懂,媽媽喜歡你這樣好好說話。我知道你是個乖孩子!”等。久而久之,凱倫愛哭鬧的行為就會消退了。

為了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高效能父母通常會去發現並且避免對這些行為的關鍵性強化,同時實施逆轉性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原則並隨時用言語解釋父母的行為,可以得到孩子更好的配合。

得不到強化的行為,最終將會消失。

獎懲一致,是有效運用強化定律的關鍵。

掌握主動,確保強化這一學習過程得以完成。

然後越哭聲越小,慢慢聽不見了。他媽媽看他差不多平靜下來了,就進去和他講道理。最後讓他說“對不起”的時候,他也說了。

以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他爸爸媽媽就進行冷處理。幾次之後,這個孩子的亂發脾氣的行為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逐漸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對脾氣急躁的孩子,還是對性格安靜的小孩,強化/消失定律都不會一次奏效,父母要學會堅持,不因孩子哭鬧而心軟,不和孩子討價還價,最終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強化,自然就會慢慢消失了。

二、獎懲一致,是有效運用強化定律的關鍵。

強化定律對孩子行為的培養非常重要,但家長經常在不經意中對孩子強化了我們不期望的行為,弱化了我們重視的行為。

史密斯夫婦想要好好慶祝他們的結婚10周年紀念日,打算單獨外出就餐。當他們正準備出門的時候,3歲的孩子開始為自己被留在家裡哭哭啼啼。史密斯先生對強化原則有所耳聞,於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啼哭,史密斯先生就給了他一包口香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的舉動恰恰沒能強化孩子的安靜,卻獎勵了他的眼淚。如果下一次他和史密斯夫人再要外出時,這次的獎勵將使孩子更加喜歡哭泣了。

一個小小的替換有可能完全改變這種情況:史密斯先生應該在孩子還沒有開始落淚時就給他一包口香糖,鼓勵他與父母合作。

有些時候,父母的獎勵或懲罰的行為會讓孩子迷惑不解,致使強化完全失去了的作用。偉大的教育家卡爾・威特牧師在他的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次經歷:

在一次散步中,我發現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過程中,鄰居史密斯太太發現女兒的裙子被弄髒了,她立刻生氣起來,開始沖著女兒大聲責駡。看見女兒大哭以後,她又馬上給了女兒一小塊點心。

我問史密斯太太:“您為什麼要責駡女兒呢?”

“她總是這樣經常弄髒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這樣回答。

“可是,您為什麼又給了她一塊點心呢?是為了表揚她的行為還是為了給她受責駡的補償?”

史密斯太太啞口無言,她不知該如何回答我。

這時,她的小女兒也已經被弄得糊裡糊塗,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母親會責駡她,更不知道挨駡之後為什麼很快又得到了點心。

母親這樣的做法,讓女兒弄不清是非,這對她的成長是相當有害的。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見解。最簡單的做法是:你要經常向孩子解釋你的行為(為什麼要批評他,或者為什麼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並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使正確的行為得以保持,不正確的行為得以消退。

三、掌握主動,確保強化這一學習過程得以完成。

強化定律不僅僅是孩子學習新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成人也在按照自己得到的肯定或否定的回饋資訊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孩子們也會本能地通過強化來訓練他們的父母,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希望的行為。

例如,當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動的地方時,比如狄斯奈樂園,孩子常常會表現出令父母非常滿意的行為:他們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企圖,其目的正在於強化或獎勵父母的這種行為。

也有一些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會以 “你不再愛我了”相要脅,因為他們都知道父母渴望表達愛。這時千萬不要因感到內疚而放棄原則,你應該比孩子更清醒地認識到,你愛你的孩子,懲罰他並不意味著你不愛他。這時你可以告訴他:“我在任何時候都愛你,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你做的這件事讓我覺得很失望。你做錯了事情不要緊,只要肯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錯事,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你不用擔心他們會搞不清愛他們和對某件特定事情不滿的關係。相反,你要在強化訓練中掌握主動,才能讓孩子學會你期望的行為。

回到本章的開頭,瞭解了凱倫母親的行為就是對凱倫愛哭鬧的關鍵性強化後,通過消除強化和逆轉強化相結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開始時,媽媽可以說:“凱倫,你這樣嗚嗚地哭,我可聽不懂你的話。我的耳朵很有趣,它們就是聽不懂嗚嗚啊啊的哭。不過你要是好好地跟媽媽說話,媽媽一定能聽懂。我們來試試好好說話好不好?”然後,每當孩子不好好說話,哭著耍無賴的時候,媽媽就對這些嗚咽聲充耳不聞;同時,對孩子用正常聲音表達的要求立即給予關注。除了行動上給予關注外,還要語言上給予獎勵,比如:“你瞧,你這樣好好說話,媽媽每次都聽得懂,媽媽喜歡你這樣好好說話。我知道你是個乖孩子!”等。久而久之,凱倫愛哭鬧的行為就會消退了。

為了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高效能父母通常會去發現並且避免對這些行為的關鍵性強化,同時實施逆轉性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原則並隨時用言語解釋父母的行為,可以得到孩子更好的配合。

得不到強化的行為,最終將會消失。

獎懲一致,是有效運用強化定律的關鍵。

掌握主動,確保強化這一學習過程得以完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