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留心聽孩子自己的想法

學會“觀察”孩子之後, 就該開始“聽”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與父母分開生活的時間就變多了。 在幼稚園、小學之類的地方, 快樂也好悲傷也罷, 會發生好多好多的事情, 因為父母不在孩子身旁, 不可能像小時候一樣隨時隨地都能支持他們了。

所以“聽”孩子說就變得很重要了。 罔花的媽媽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才問東問西的, 想聽聽她在學校的事情。

你也曾有過向別人說出心裡的煩惱心情就變得舒暢的時候吧。 即使那樣做並不是解決了什麼問題, 只是向對方傾訴, 也能夠理順一下自己的思路。 感到自己被對方接受,

Advertisiment
心裡就會得到安慰, 然後就會覺得自己的事“沒問題”了。

是的, “聽”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肯定, 對孩子的愛。 因為孩子放學後都是懷揣著一肚子的體驗和想法回到父母身邊的, 所以要通過“聽”疏解孩子的情緒, 支持孩子克服各種困難。

也許你會想“這個我已經做了呀”。 不過真的是那樣嗎?

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 那是像包裹全身的透明薄膜一樣的東西, 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 會自動地將它們轉化成自己容易接受的形式。 也就是說, 對方“說的”是一回事, 而我們“聽的”也許就是另一回事了。

為了從各種刺激中保護自己, 我們需要篩檢程式。 但是為了支持孩子而“聽”的時候, 這些東西就成了障礙。 那是因為孩子想傳達的事沒有通過,

Advertisiment
而轉變成了我們父母想聽的事情。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被接受。 閂花不想和媽媽說話, 也是因為她知道媽媽只是在問媽媽自己想知道的事罷了。

不是聽“父母想知道的事”, 而是要聽“孩子想傳達的事”, 這才是為了支持孩子而傾聽所應有的基本姿態。 首先, 要等孩子自己開口。 父母在等待期間應把篩檢程式調整為休眠模式, 做好準備, 無論什麼話題都全盤接受下來。 然後為了瞭解孩子要“觀察”他。 把等待的時間當成架起心靈溝通橋樑的時間。 如果有想說的事情, 孩子自己就會先開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