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瞭解寶寶生長發育的規律去培養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 脊柱的增長快於四肢。 寶寶的動作發育應與脊柱的發育相適應, 2~3個月的寶寶會抬頭, 6~7個月時能獨坐, 8~9個月時會爬, 10~11個月時能站立, 12~16個月時能走路。 如果沒到相應的月齡, 寶寶不宜過早地學坐、學站、學走, 以免引起脊柱過度屈曲, 這將影響寶寶的身高。

·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運動

1歲以內的寶寶: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相結合。 主動運動, 即幫助寶寶進行抬頭、爬行、翻身的練習。 被動運動則是媽媽幫寶寶做一些嬰兒操、按摩撫觸。

1~2歲的寶寶:練習跑跳、拍球、雙腿跳。

2~3歲的寶寶: 跳繩、蹦床、單腿跳。

Advertisiment

幼兒期:宜以調整運動能力的項目為主, 如過獨木橋、舞蹈和結合遊戲進行的跑跳等。

少兒期:宜以室外活動為主, 如打球、跑步、做操、進行日光浴等。

·選擇益於生長的運動

彈跳運動:如跳繩、跳起摸高、跳遠、跑步等, 有助於四肢生長;

伸展運動:如單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前後彎腰、體操和種種懸掛性運動, 有助於脊柱骨和四肢骨的伸展;

全身性運動:如體操、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和游泳等, 有利於全身骨骼伸展延長。

·避免不利長個的運動

如負重運動、舉重、啞鈴、拉力器、摔跤、長距離跑步等, 對身高增長是不利的。

忽略治病

生長緩慢的大多數情況是因為非疾病因素在起作用, 有少部分是因為寶寶患有某些疾病, 影響了生長發育。

Advertisiment
這些病經常被媽媽忽略了, 如營養不良性矮小、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卵巢功能發育不全、軟骨發育不全, 嚴重佝僂病等。

解決辦法:

·瞭解寶寶是否矮小

在每年的同一時間、同一環境下給寶寶精確測量身高。 測量條件是:在早晨起床後測量, 不穿鞋、襪、不戴帽子, 讓寶寶挺胸、抬頭、雙肩自然下垂, 腳尖略分開。 將每年測量身高的資料製成表, 一般兒童身高的曲線是不斷上升的, 如果3歲以下的寶寶生長速度小於7釐米/年, 3歲~青春期時的生長速度小於4~5釐米/年, 青春期生長速度小於5.5~6.5釐米/年, 便可以推斷寶寶生長發育遲緩。

·到正規醫院接受檢查

矮小寶寶最好經常進行血生化、甲狀腺功能、染色體核型分析、生長激素測定和骨齡檢查,

Advertisiment
尋找生長發育緩慢的原因, 一旦發現某種疾病, 就徹底治療。

盲目迷信

期盼寶寶長高, 很多媽媽會想盡一切辦法, 不惜重金購買標榜能“助長”的藥品、保健品, 或採用增高術, 吃虧上當的不在少數。 所以, 有必要提醒媽媽兩件事:

·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廣告, 網上宣傳更不能信;

·市場上的增高藥都打著“補充生長激素”的招牌。 事實上, 通過口服增高藥補充生長激素, 根本無法吸收, 沒有任何效果。 而注射生長激素不能隨便使用, 一定要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