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知道心理暗示這個對孩子很重要

心理暗示, 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來自外界的心理暗示, 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影響, 使孩子在意志、興趣等方面發生變化。 積極的心理暗示, 可以給孩子帶來對事物的積極的認識和體驗, 而消極的心理暗示, 則很容易使孩子對事物產生自卑、逆反心理。 由於孩子的年齡小, 可塑性很強, 容易接受暗示, 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中帶來影響的, 因此, 家長和幼稚園的老師, 都要注重給孩子正確的心理暗示。

積極暗示改變孩子的認知

午餐時間到了,

Advertisiment
小班的孩子們一邊聽著輕鬆的班得瑞音樂, 一邊愉快地吃著可口的飯菜。 而悠悠卻皺著眉頭, 專挑蔬菜吃, 誘人的紅燒肉圓一口也沒吃。 老師看到了, 就走上前去讓悠悠吃肉圓。 儘管老師想盡了各種方法, 悠悠就是不肯吃。 老師喂給她吃的一小口肉圓, 也被悠悠吐了出來。

為什麼悠悠不肯吃肉呢?老師通過與悠悠爸爸媽媽的溝通瞭解到, 悠悠的家人長得都比較胖。 全家人對於肉製品自然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 都很少吃肉。 大人們對於肉食的敬而遠之, 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悠悠。 久而久之, “肉”竟然成了孩子的“眼中釘”, 漸漸地形成了悠悠現在“不吃肉”的飲食習慣。 老師甚至發現, 只要在就餐中提到“肉”這個字眼,

Advertisiment
哪怕是雞肉、魚肉, 悠悠對這樣的食物也絕對是拒絕的。

片面的飲食結構、挑剔的飲食習慣, 最終導致營養不良, 悠悠和同齡孩子比起來顯得瘦小而單薄。 每次的就餐都成為一種負擔, 而不是一種享受。 這讓全家人很是著急, 卻想不出一個好的方法去解決。 最後, 還是老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在一次午餐中, 當老師把茄汁雞肉和飯端到悠悠面前時, 微笑著告訴她:酸酸的小雞來了!悠悠居然吃得噴噴香。 老師一連試了好多天都成功了:紅燒牛肉, 告訴她這是“牛牛菜”, 百葉包肉, 告訴她這是“小枕頭菜”……每次都讓悠悠吃得很開心。 原來, 改變一種說法能產生這麼大的變化, 悠悠由此開始發生著可喜的轉變……

分析: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Advertisiment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 讓個體在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 從而會出現相應的反應。 在生活中, 有好多家長忽視了心理暗示在幼兒個性發展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吃飯很難, 也很挑剔。 有的孩子不愛吃肉, 有的孩子不愛吃菜, 有的什麼也不愛吃, 就愛吃奶;有的孩子吃飯習慣不好等。 其實, 初生的嬰兒都一樣, 先天並沒有註定誰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之所以在成長的階段會出現愛吃什麼, 不愛吃什麼的情況, 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心理暗示有關。 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說“我不愛吃肉, 太膩”, “我不愛吃這菜, 有味道”。 還有的家長在和別人交談時, 當著孩子的面會說“我這孩子只愛吃魚”,
Advertisiment
“我這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水果”等等……這種說法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 菜不好吃, 我只愛吃魚, 我不愛吃菜。 其實, 等於“教”孩子挑食。 因此, 大人不愛吃沒關係, 可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孩子。

對於這樣的孩子, 建議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吃飯時, 不免“誇張”一下, 比如故意大聲說:“哇!好香!”一家人都爭著說這個菜好吃, 這個菜有營養。 孩子自然會很快產生認同感。 由此可見, 暗示對孩子起著重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孩子一定要慎言慎行。

消極暗示易讓孩子自卑逆反

滔滔是個調皮的孩子, 每天都是由奶奶負責接送。 放學時間一到, 奶奶一接到滔滔, 就把準備好的優酪乳、麵包塞給他吃, 一邊牽著孫子的手, 一邊問這問那:“你在幼稚園能吃飽嗎?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打你?老師有沒有批評你?有沒有小朋友和你玩?”……時間長了,

Advertisiment
奶奶還沒問, 滔滔就會主動地抱怨起來:“今天不高興, 誰誰誰打我了, 老師也沒有表揚我, 上課學的本領太難了……”

分析:離園回家這段時間, 是親子溝通的黃金時間,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既能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 又能增進親子關係, 是一天當中非常難得的親子時間。 但是在溝通方式上, 家長一定切記勿用消極的方式去誤導孩子, 而要採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孩子。 比如“你今天在幼稚園高興嗎? ”“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 ”“今天你們班陽陽來了嗎, 他的感冒好了嗎? ”“你今天幫老師整理圖書、收拾玩具了嗎? ”……其實, 在同孩子和家長的接觸中, 老師們都發現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有問題的習慣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撫養人的消極暗示造成的。例如,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就會說:“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 ”這種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孩子“膽小、害羞”。有些家長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常常羡慕別人的孩子哪兒都好,反過來馬上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就不如這個小朋友。 ”這種消極的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是要不得的。

3~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在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強。但由於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和控制水準都較低,自我意識還處於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點。因此在幼稚教育中,孩子們會表現出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能採取良好的心理暗示,那麼原本複雜的問題就能輕鬆地解決。積極的暗示,猶如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作為成人都要將一種積極心態、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牽引著孩子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之路前進。

老師們都發現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有問題的習慣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撫養人的消極暗示造成的。例如,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就會說:“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 ”這種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孩子“膽小、害羞”。有些家長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常常羡慕別人的孩子哪兒都好,反過來馬上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就不如這個小朋友。 ”這種消極的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是要不得的。

3~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在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強。但由於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和控制水準都較低,自我意識還處於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點。因此在幼稚教育中,孩子們會表現出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能採取良好的心理暗示,那麼原本複雜的問題就能輕鬆地解決。積極的暗示,猶如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作為成人都要將一種積極心態、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牽引著孩子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之路前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