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給孩子定下什麼規矩,又該如何實施這些規矩?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 家長覺得孩子還小, 什麼事情都還不著急, 所以就一味縱容。 至於家庭教育裡面佔據重要地位的規矩, 家長覺得只要孩子高興就行, 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就都懂了。 但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孩子六歲之前, 身體和思維都處於發育階段, 是判斷力和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 一旦缺少必要規矩的認知與約束, 極易造成行為與人格的缺失, 對於以後人際關係的維護與形成是十分有害的。

那麼, 家長要給孩子定下什麼規矩, 又該如何實施這些規矩呢?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Advertisiment

什麼樣的行為是粗野與粗俗的?

比如和其他小朋友搶東西, 對方不給時就打他或者搬出其他大人:“你不給我我就讓他們打你!” 這樣的孩子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強制他人服從自己, 總是攻擊與脅迫他人。

那麼如何讓孩子改掉這種粗野、粗俗的習慣呢?

首先要讓孩子明辨是非, 一旦出現這樣的行為就要進行批評, 明確告知孩子自己不喜歡這樣的行為。 其次要讓孩子反省自己, 引導他如若再出現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 孩子需要被指正, 也需要被鼓勵, 才能不斷學會處理情緒。

2、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孩子在沒有自我意識之前, 對於物品也是缺乏權利意識的, 他們通常會認為只要喜歡的就是自己的。 包括爸媽、玩具等,

Advertisiment
既然認定是自己的, 就不會讓別人來分享半分, 極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比如拿著衣服跟孩子說明, 哪個是你的, 哪個是爸爸的、媽媽的, 讓孩子明白東西的所屬人。

漸漸的, 孩子就會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 如果東西是別人的自己不能隨便拿, 如果是自己的就擁有支配它的權利。

3、哪裡拿的哪裡放回去

孩子普遍會有一些亂扔東西的習慣, 用完了就拋開, 讓別人來給自己收拾殘局。

其實這樣的習慣是家長遷就與寵愛下形成的。 凡事不讓孩子動手, 孩子永遠不會學會收拾東西, 依賴別人的結果就是自理能力不合格。

哪裡拿來的放回到哪裡去, 既是一種規則, 也是在教會孩子學會承擔與自立,

Advertisiment
是非常重要的規矩。

4、先來者先使用

在家裡, 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中心。 無論是吃飯吃水果還是玩遊戲, 父母都會習慣性的讓著孩子, 給予他們永遠先行的權利。 而其實這種遷就下, 孩子形成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從家裡延續到外面, 永遠自認為高人一等, 這樣怎麼形成與維護人際關係?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 家長需要教給孩子的是先來後到的規矩。 凡事不分年齡大小, 先來者先有使用的權利。 如果孩子來晚了沒蕩上秋千, 就要多等一會才能坐上秋千;如果吃飯時孩子遲遲不來, 最後就將承擔沒有飯吃的後果。

這樣説明孩子形成規則, 改掉孩子的自私毛病, 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平等的模式。

Advertisiment

5、不可以打擾別人

孩子的世界充滿新奇, 一旦有了些好玩的事情就會等不及的和別人分享。 比如受到了表揚、交到了新朋友, 就會打斷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大神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秉著“孩子第一”的原則, 很多家長是默許孩子這樣做的, 並且還高興的回應孩子。 這樣其實是在教給孩子打擾是沒關係的, 孩子以後更會不顧一切地打擾別人。

很明顯, 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 而父母需要明確告知孩子, 並且心平氣和的引導他——如果你正在睡覺, 有人大聲在旁邊打擾你, 你會高興嗎?在換位思考中, 孩子會慢慢懂得不干擾他人的重要性。

六歲之前, 是孩子的意識萌芽期, 也是規則的建立期, 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Advertisiment
作為家長, 在這段時間內要減少對孩子的溺愛, 教給他文明禮貌與基本道德等規矩, 努力讓他喜歡上遵守規矩。 在一個有規則的環境下, 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