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疼孩子, 可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懂得關心父母, 有的孩子卻不懂呢?與我們所探討的自理 問題一樣, 不是孩子不如人, 而是父母沒給過孩子機會。
昕昕五歲的時候, 有一次我患了重感冒, 渾身發冷, 躺在床上, 蓋好幾層被子也不覺得暖和。 昕昕很著急, 忙著用冷水浸濕了毛巾放在我的額頭上, 過一會兒換一塊兒。 她還不怎麼會擰毛巾, 力氣也小, 所以毛巾濕得甚至還淌著水, 爸爸只好在一邊不停地幫她擰毛巾。 只是幫我用毛巾冰額頭還不行, 她又急三火四地去幫我找感冒藥, 找來的全是她自己平時吃的藥,
Advertisiment
昕昕坐在我的身邊, 一會兒給我掖一次被角, 還把她自己的小被子也拿來蓋在我身上, 並不時地摸摸我的額頭, 不時地把體溫計往我的被子裡塞, 她爸爸想照顧我都擠不近前。 我當時一點力氣也沒有, 但孩子這麼關心我, 我也不能沒反應, 就稀裡糊塗地不停地表揚她。 我不停地說:“哦喲, 乖女兒……看媽媽多幸福, 我的昕昕都能照顧媽媽了……有個女兒就是好, 才五歲就能照顧媽媽……”
昕昕忙著照顧我, 當然也不能讓爸爸閑著。 她“命令”爸爸給我煮麵條。 爸爸在廚房裡忙, 昕昕更忙了。 她一會兒跑進廚房盯著爸爸在麵湯裡給我打兩個雞蛋, 一會兒又跑回來摸摸我的額頭,
Advertisiment
其實, 我當時什麼都吃不下, 一點胃口也沒有, 可是孩子這麼熱心地全程監督著爸爸給我做了吃的, 我哪能不吃呢?我當時感動得啊, 想著這就是一碗毒藥我也得雀躍著把它吃下去, 所以就掙扎著起來, 靠在她爸爸的身上, 艱難地把那一大碗麵條連湯帶面全吃了。 吃完飯, 我又躺下, 糊裡糊塗地睡了過去。 一覺醒來, 天已經黑了, 竟然覺得好了很多, 燒也退了。 她爸爸說, 昕昕一直坐在我身邊盯著我的溫度, 根本不怕被我傳染。
Advertisiment
她才五歲!我感動得眼淚汪汪的, 抱著昕昕親了又親。
昕昕現在長大了, 這麼多年來, 她對我和她爸爸的關心和愛始終都沒有減弱過。 我身邊的很多人對於昕昕的這個特點都很羡慕, 總是向我詢問有什麼好方法能把孩子教育得這麼好。 我想, 這應該與我和她爸爸經常對她進行“體諒教育”有關。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玩玩具, 玩過之後, 我們常常帶著她把玩具好好地收起來, 並且對玩具說著:“陪昕昕玩了這麼大半天, 累了吧?好好睡一覺吧。 ”漸漸地, 昕昕也學會了體諒玩具的“辛苦”, 每天晚上, 她都要和布娃娃玩兒上一會兒, 該睡覺了, 她就對布娃娃說:“累了吧?嗯, 咱們進被窩, 聽媽媽講完故事就睡覺哦, 睡一覺兒就不累了。 ”
有一次我帶她去公園玩兒,
Advertisiment
在其他的人看來, 我們娘倆簡直有些神經, 但我覺得被人認為神經有什麼 要緊呢?重要的是昕昕學會了體諒他人, 不論這個他人是真的人還是沒有生命的物體。
伴隨著我和她爸爸的繼續教育,
Advertisiment
人吃五穀雜糧, 難免生病, 生了病當然就要被照顧。 我和昕昕的爸爸無論誰有了頭疼腦熱的毛病, 沒生病的一個都要帶著昕昕一起盡心盡力地照顧病人。 有一次昕昕的爸爸因為結石病住院, 我要去醫院陪床, 雖然昕昕那時還不到五歲, 我也沒把她託付給別人,她跟著我一起去了醫院,我們一起給她爸爸拿藥、餵飯。爸爸輸液,我就告訴她什麼時候應該去找護士阿姨,幾次過後,她就自己顛顛地跑去護士室對護士說:“阿姨,我爸爸要拔針了。”護士見這麼小的孩子竟然能來醫院照顧爸爸,還能獨自幫爸爸找護士,都喜歡得不得了。她爸爸因此還“享了大福”呢,給他輸液打針的都是手法最好的護士,從來都一次到位,沒紮過第二針!醫生來查房的時候,也不忘對她爸爸噓寒問暖,問病情的時候態度特別好,特別仔細。她爸爸自己都說:“我這都是享了我姑娘的福咧。”看,生了病,他還“享福”了。
有的人批評我說,帶著個孩子在醫院陪床,到底是照顧孩子還是照顧病人?我覺得在對孩子沒有不良影響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照顧家人的過程並沒有什麼不妥。事實上昕昕根本沒給我添什麼亂,她睡覺的時候緊挨在爸爸身邊,雖然很擠,但乖得很,見我只能坐著椅子上趴在床邊睡,還總是要和我換換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可見從小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情感成長有一個從索取到付出的過渡期,一般來講,三歲之前處於索取和感受期,三歲之後就到了付出與交換期,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會晚些。
孩子最早出現情感付出的欲望時,父母是重要的付出物件,而他對父母付出情感的方法,大多來自於在索取和感受情感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經常地教孩子對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表示關心與體諒,能夠讓孩子在付出情感的過程中把握分寸。而孩子在情感付出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及時的回應,更能促使他們養成關心與體諒他人的習慣,這對於他一生的人際關係處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從孩子小的時候起教他關心自己的玩具、體諒蹺蹺板的辛苦,這是一個看似很“神經”卻非常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孩子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要經歷推物及人的過程,給孩子一個關心的機會,孩子才能學會關心。
特別提示
孩子的情感成長有一個從索取到付出的過渡期,一般來講,三歲之前處於索取和感受期,三歲之後就到了付出與交換期,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會晚些。
我也沒把她託付給別人,她跟著我一起去了醫院,我們一起給她爸爸拿藥、餵飯。爸爸輸液,我就告訴她什麼時候應該去找護士阿姨,幾次過後,她就自己顛顛地跑去護士室對護士說:“阿姨,我爸爸要拔針了。”護士見這麼小的孩子竟然能來醫院照顧爸爸,還能獨自幫爸爸找護士,都喜歡得不得了。她爸爸因此還“享了大福”呢,給他輸液打針的都是手法最好的護士,從來都一次到位,沒紮過第二針!醫生來查房的時候,也不忘對她爸爸噓寒問暖,問病情的時候態度特別好,特別仔細。她爸爸自己都說:“我這都是享了我姑娘的福咧。”看,生了病,他還“享福”了。有的人批評我說,帶著個孩子在醫院陪床,到底是照顧孩子還是照顧病人?我覺得在對孩子沒有不良影響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照顧家人的過程並沒有什麼不妥。事實上昕昕根本沒給我添什麼亂,她睡覺的時候緊挨在爸爸身邊,雖然很擠,但乖得很,見我只能坐著椅子上趴在床邊睡,還總是要和我換換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可見從小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情感成長有一個從索取到付出的過渡期,一般來講,三歲之前處於索取和感受期,三歲之後就到了付出與交換期,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會晚些。
孩子最早出現情感付出的欲望時,父母是重要的付出物件,而他對父母付出情感的方法,大多來自於在索取和感受情感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經常地教孩子對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表示關心與體諒,能夠讓孩子在付出情感的過程中把握分寸。而孩子在情感付出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及時的回應,更能促使他們養成關心與體諒他人的習慣,這對於他一生的人際關係處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從孩子小的時候起教他關心自己的玩具、體諒蹺蹺板的辛苦,這是一個看似很“神經”卻非常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孩子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要經歷推物及人的過程,給孩子一個關心的機會,孩子才能學會關心。
特別提示
孩子的情感成長有一個從索取到付出的過渡期,一般來講,三歲之前處於索取和感受期,三歲之後就到了付出與交換期,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會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