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平時的告誡外, 父母還要在實際事情中教給孩子道理, 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懂事。
菲菲和大多數獨生子女一樣, 對批評、教育很敏感。 不給她講道理吧, 肯定不行;但逮著事兒就亂說一氣吧, 又會傷害孩子稚嫩的心。 那麼, 菲菲的媽媽是如何和她講道理的?
媽媽常帶菲菲去姑姑家, 菲菲和小表弟很合得來。 有一次, 菲菲悄悄將表弟的玩具帶回了家。 被媽媽發現後, 她很緊張。
媽媽沒有直接批評菲菲, 而是平靜地問她:“如果弟弟拿了你的玩具, 又不告訴你, 你會不會著急呀?”菲菲點點頭。 媽媽接著說:“你弟弟現在肯定在找玩具,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心是單純的, 菲菲拿表弟玩具這件事, 和大人的“順手牽羊”不是一個性質。 如果我們板起臉嚴厲地批評她, 再講一番“不要拿別人的東西”的大道理, 孩子當時可能聽話了、服從了, 但心裡也許會留下陰影, 甚至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 漸漸地缺乏自信心, 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菲菲媽媽的做法很可取, 用平心靜氣代替大動干戈, 用換位元思考的方式, 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 既使孩子明白了道理, 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然, 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教導在先。 比如:平時,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菲菲和媽媽在大商場裡遇到一對母子, 那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兒一定要讓媽媽給他買一個高檔玩具。 那位媽媽不答應, 小男孩兒便坐在地上大哭, 怎麼哄都不行!那位媽媽為免尷尬, 只好掏錢給孩子買了玩具。
媽媽看菲菲一直回頭看那對母子, 好像對剛才的事情挺有興趣, 挺有想法, 就問她:“你來當法官, ‘評判’一下, 剛才那個小弟弟做得對不對?”想不到, 菲菲的評判還相當公正。 她說, 那個小弟弟真丟人, 坐在地上撒潑是不對的!那個媽媽的做法好像也不對。
Advertisiment
於是, 媽媽就給了菲菲幾種答案, 讓她替那位媽媽選擇應該怎麼做:一是將兒子打罵一頓, 硬拉回家;二是不理他掉頭就走, 藏在一邊, 等孩子跟過來, 回家再教育;三是兒子要什麼就買什麼。 菲菲想了想說, 第二種方法比較好。
接著, 媽媽又給菲菲講了父母掙錢養家的辛苦, 全家人買東西都應該量入為出、不和別人攀比等等, 菲菲愉快地接受了媽媽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