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重視孩子的依戀感

蓼蓼生下來不久, 媽媽就重返工作崗位了, 因為媽媽工作忙作, 蓼蓼就整天和保姆生活在一塊兒。 媽媽經常早出日晚歸, 而且經常出差, 蓼蓼整天見不著媽媽, 就連睡覺也是和保姆在一起。

對於蓼蓼來說, 她雖然住在自己家裡, 卻像被寄養的孩子一樣缺少和父母處的機會。 她倒是和保姆關係密切, 每次保姆回家探親, 蓼蓼都不想讓她走, 好像比媽媽出差還要難過。

在蓼蓼三歲時, 保姆有了自己的假體, 不能再帶蓼蓼了, 媽媽就給蓼蓼另外找了一個保姆。 但是, 蓼蓼卻異常排斥新保姆, 整天又哭又鬧。

Advertisiment
媽媽無奈, 只好再換保姆。 但每次換的保姆, 不管是好是壞, 孩子都不接受。

隨著保姆走馬燈似地更換, 蓼蓼也到了懂事的年齡, 不哭不闊了, 但是, 她卻不願跟別人說話。 父母忙於工作, 依然沒有多少時間和孩子交流, 孩子孤零零地生活。 孩子上學了, 不和別人說話, 上課也不聽老師講課.一個人封閉在自己的圈子裡, 和學校生活格格不入。 後來, 老師通知家長, 蓼蓼的父母這下著急了。

蓼蓼的父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而問題的根據是自己不應該把孩子完全託付給保姆。 當孩子形成對第一個保姆的依戀關係時, 又接著給她換了別的保姆。 媽媽又沒有時間陪孩子說話、閱讀和玩耍。 致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冷漠, 她總感到孤獨,

Advertisiment
以至於完全封閉了自己。

專家診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開始於產前, 並在孩子生命成長的第一年中顯著增長。 雖然這種依戀在孩子整個生命過程中會持續發展, 但是, 早期的依戀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重要, 它會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社會情感。

對媽媽的依戀在促使嬰兒信任感發育的同時, 上萬億個神經接點在大腦的語言、智力、感官和運動區域形成。 嬰兒在其生命中的第一年所經歷的撫摸、擁抱、信任和鼓勵將成為其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永久部分。

老威特就特別反對雇人照顧自己的孩子, 他認為這是在推卸做母親的責任。 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來代替, 孩子的教養必須由母親來承擔。

Advertisiment
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別人, 只能是不稱職的母親的做法。 這會在無意中讓孩子產生沮喪感, 這是人生中的最大的憾事。

如果孩子對媽媽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感, 這種機會視窗將一直開放到孩子兩歲的時候。 過了這段時間, 依戀感的發育將會變得十分困難。

專家建議

安全的依戀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那麼, 怎樣做才是重視孩子的依戀感,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依戀期呢?

建議一:多擁抱和撫摸孩子

孩子的依戀是他們情感萌芽的開端。 因此,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 父母應多向他表達父母的愛, 而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 多撫摸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樣, 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這是一種天性, 一種與得到食物、水分一樣的先天依戀, 心理學家稱之為“接觸安慰”。

心理學家對猴子進行的母愛剝奪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即母子關係的必要特點, 並不只是給予食物這麼簡單, 它還包括母子身體緊密接觸的舒服感。

一個充分得到父母愛和撫摸、擁抱的孩子, 依戀感的發育健康, 身心發展也會比較健康、穩定, 對外界環境比較信任, 與父母的關係比較融洽, 目後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和諧。 而一個沒有滿足依戀感的孩子就會情緒不穩定, 或者煩躁, 或者冷漠, 對外界環境缺乏信任感, 與父母以及他人的關係比較緊張。

可見, 擁抱和撫摸與要求食物一樣, 是一種自然的需要。 因此,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感,

Advertisiment
對於處在依戀期的孩子, 要多擁抱和撫摸。

國內外都有這樣的報導, 即媽媽們在醫生的指導下, 每天對嬰兒的身體進行按摩。 接觸按摩不僅適合嬰兒, 對幼兒同樣適用。 接觸安慰的滿足是孩子快樂的源泉, 也是今後形成自信的支柱和安全的保證。

因此, 母親除了哺乳時和孩子充分接觸外, 每天還要有意識地接觸孩子的身體。 比如, 可以每天給嬰幼兒的身體進行按摩。 讓孩子在接觸安慰的滿足中獲得快樂, 從而順利度過依戀期。

建議二:形成安全性的母子依戀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從出生開始到兩歲半之間都比較強烈。 這一時期, 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 母親最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係, 不要經常讓孩子生活在被剝奪母愛的環境裡。

母親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願分離的情況下,也不要採取恐嚇或打罵的行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良的依戀後果,削弱親子關係。

夜間突然驚醒哭鬧的孩子,除了因為晚上餵奶造成的睡眠障礙外多數是因為分離焦慮造成的。這時候,媽媽最好能立刻給孩子撫慰,絕對不要對孩子發火。事實上,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讓孩子安安靜靜睡眠的最好辦法就是平時父母能多陪陪孩子,以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些沒有形成安全性母子依戀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以後他們會很難適應或者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建議三:與孩子一起玩玩具

讓孩子和媽媽一塊玩玩具,創造母子同樂的機會,這對減少分離焦慮,促進孩子對母親的安全依戀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玩玩具,然後讓孩子一個人坐著,媽媽在旁邊和他一起玩。這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共同參與最好不過了。比如,拋球遊戲,或者利用木偶玩模擬的人物遊戲等。

媽媽可以先將遊戲方法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讓他能夠自己一個人玩。

在孩子玩得很好時,媽媽可以去做一些家務事,但要記住,媽媽一定要呆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建議四:不要把孩子輕易送給別人照看

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現在的許多父母生完孩子後,就把帶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或保姆,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出去了。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這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傷害,但是,這種“只生不養”的教養方式必將是影響孩子日後成長品質的一個隱患,同時也會給整個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有一對父母,年輕而且家境又好,他們不想把時間都耗在家裡,就想著到國外去看看,認為孩子大了就沒有時間出去了。於是,他們把孩子委託給一位親戚,但親戚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教育孩子。

等孩子三歲,這對夫婦回來時,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無比驚訝。自己的親生孩子把他們當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絕和他們一起生活。孩子經常對父母的問話不理不睬,更不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對父母嘗到了苦果,以致後悔不已。

由此可見,不要把孩子輕易送回老家讓別人照看,要儘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如果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去承擔。同時,父母也不要整天只想著工作,對孩子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要認真地對待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寸時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建議五:儘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確實因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親自帶孩子的,也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關心著他,儘量減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比如,孩子不得不讓別人帶,也要提前先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讓孩子在心裡先接納他們。

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打電話,多溝通感情,並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心著他,這樣孩子的失落感會大大減少,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母親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願分離的情況下,也不要採取恐嚇或打罵的行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良的依戀後果,削弱親子關係。

夜間突然驚醒哭鬧的孩子,除了因為晚上餵奶造成的睡眠障礙外多數是因為分離焦慮造成的。這時候,媽媽最好能立刻給孩子撫慰,絕對不要對孩子發火。事實上,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讓孩子安安靜靜睡眠的最好辦法就是平時父母能多陪陪孩子,以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些沒有形成安全性母子依戀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以後他們會很難適應或者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建議三:與孩子一起玩玩具

讓孩子和媽媽一塊玩玩具,創造母子同樂的機會,這對減少分離焦慮,促進孩子對母親的安全依戀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玩玩具,然後讓孩子一個人坐著,媽媽在旁邊和他一起玩。這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共同參與最好不過了。比如,拋球遊戲,或者利用木偶玩模擬的人物遊戲等。

媽媽可以先將遊戲方法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讓他能夠自己一個人玩。

在孩子玩得很好時,媽媽可以去做一些家務事,但要記住,媽媽一定要呆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建議四:不要把孩子輕易送給別人照看

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現在的許多父母生完孩子後,就把帶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或保姆,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出去了。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這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傷害,但是,這種“只生不養”的教養方式必將是影響孩子日後成長品質的一個隱患,同時也會給整個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有一對父母,年輕而且家境又好,他們不想把時間都耗在家裡,就想著到國外去看看,認為孩子大了就沒有時間出去了。於是,他們把孩子委託給一位親戚,但親戚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教育孩子。

等孩子三歲,這對夫婦回來時,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無比驚訝。自己的親生孩子把他們當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絕和他們一起生活。孩子經常對父母的問話不理不睬,更不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對父母嘗到了苦果,以致後悔不已。

由此可見,不要把孩子輕易送回老家讓別人照看,要儘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如果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去承擔。同時,父母也不要整天只想著工作,對孩子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要認真地對待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寸時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建議五:儘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確實因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親自帶孩子的,也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關心著他,儘量減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比如,孩子不得不讓別人帶,也要提前先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讓孩子在心裡先接納他們。

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打電話,多溝通感情,並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心著他,這樣孩子的失落感會大大減少,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