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導讀:
家長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嗎?隨著獨一代, 獨二代普遍增加的現象, 越來越多的孩子, 成為家中的“小公主”、“小太陽”這是家長該對孩子有求必應的理由嗎?家長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嗎?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家長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嗎
現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愛子心切的家長, 真是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給這個“唯一”, 希望他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每當這些孩子向他們的父母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時, 出於對孩子的愛護, 作為孩子的父母總是有求必應。 甚至有的父母看到別人的孩子穿了一件新衣服,
Advertisiment
如果從父母對子女的愛護的角度上看, 他們這樣做絲毫沒有可指責的地方。 但是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看, 這種做法所產生的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有一個美國教育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幼稚園的小朋友們每人發幾顆糖, 告訴他們先不要急著吃。 誰要能等到聽完老師講的故事以後再吃, 就會得到加倍的獎勵。 結果是大部分孩子沒等老師把故事講完就把糖吃掉了, 只有個別幾個孩子把糖都留下了。 這個實驗一直跟蹤到孩子們長大。 結果是延遲吃糖的那幾個孩子的數學和語文成績要比另外的孩子要高出十幾分,
Advertisiment
這個原理叫做“延遲需要”原理。 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無可非議, 問題是我們如果能夠學會做“延遲需要”的工作, 不是既能保持一顆愛心, 又能提高孩子的素質嗎?一舉兩得有多好。
再說, 孩子的每一次要求也並非都是真正的需要。 如果你能仔細想一想的話, 有的時候孩子向父母親提出要求, 只不過是在試探你們能夠容忍的底線罷了。
Advertisiment
二、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危害
對孩子有求必應無疑是存在著巨大的危害的, 這危害是針對孩子的危害, 也是家庭的危害, 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危害有哪些。 請家長們認真看一看。
1、有求必應, 不利於“自我”的成長, 應讓孩子經歷必要的心理衝突
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 人格中只有本我這個部分存在, 不存在自我和超我, 後兩者都是後天逐漸形成的。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礎上產生, 並在本我與外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Advertisiment
從人格形成與發展的角度來看, 對於孩子的要求, 家長切不可有求必應。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需要理性地、堅決地拒絕之, 這樣孩子才會經歷必要的心理衝突, 進而喚醒“自我”的發展過程。
2、特殊照顧, 不利於正常的社會化, 應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雖然弱小、金貴, 但從整個家庭的結構來看, 卻是個普通的家庭成員, 如果一直生活在特殊關照之下, 長此以往, 很容易讓他們獲得這樣一種意識:在這個家裡, 我就是一個中心, 大家都應該圍著我轉, 我的意志就是他們行為的指南, 想要什麼, 他們就應該給我什麼, 如果不能滿足我,
Advertisiment
果真如此, 則孩子雖然成長得衣食無憂, 身體健康也許不會出什麼問題, 但就他們的社會化進程而言, 卻可能受到一定影響。
3、挫折缺位, 不利於縮短社會適應期, 應讓孩子經歷必要的困境
當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 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時候, 家長其實在無形中就給他這樣一種教育:生活中是沒有挫折的;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有所收穫。 顯然, 這樣的“教育”過程, 已經人為地去除了生活中的挫折, 難以讓孩子見識生活的本來面貌, 也剝奪了孩子對抗挫折的機會, 不利於他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增強抗挫折能力。
三、家長應如何正確對待孩子
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危害的是巨大的, 對孩子有求必應更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過分的關心,過分寵溺,那麼,要怎麼做呢?
1、不有求必應
圍繞孩子轉,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這樣只會讓孩子進尺得寸。當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時,父母一定要慎重考慮,合理的就滿足,不合理的要硬起心腸拒絕他。
2、不過分保護
孩子只有脫離了大人的庇護,才能夠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勇敢的探索。因此,家長要勇於把孩子推出去,讓他們走出家門,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尤其是夏令營之類的,能夠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意志。同時,父母應該鼓勵寶寶自由地探索和研究,比如在家裡為寶寶單獨開闢一塊場地,裡面有安全標號的櫃櫥和抽屜,可以讓寶寶隨意去探索。
3、不包辦代替
父母應該放心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事事都包辦代替,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提高,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是愛情的結晶,正因為如此,更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過分寵溺,真正的疼愛是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事,為了孩子能更好的生活,家長們切記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要正確教導。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過分的關心,過分寵溺,那麼,要怎麼做呢?1、不有求必應
圍繞孩子轉,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這樣只會讓孩子進尺得寸。當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時,父母一定要慎重考慮,合理的就滿足,不合理的要硬起心腸拒絕他。
2、不過分保護
孩子只有脫離了大人的庇護,才能夠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勇敢的探索。因此,家長要勇於把孩子推出去,讓他們走出家門,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尤其是夏令營之類的,能夠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意志。同時,父母應該鼓勵寶寶自由地探索和研究,比如在家裡為寶寶單獨開闢一塊場地,裡面有安全標號的櫃櫥和抽屜,可以讓寶寶隨意去探索。
3、不包辦代替
父母應該放心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事事都包辦代替,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提高,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是愛情的結晶,正因為如此,更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過分寵溺,真正的疼愛是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事,為了孩子能更好的生活,家長們切記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要正確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