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這麼做 孩子自信心將被扼殺

自信的孩子陽光向上, 連走路都伴隨著威風, 不自信的孩子則表現唯唯諾諾, 說話都顯得有點消極悲觀。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充滿這自信, 綻放人生。 可是現實中, 家長的一些行為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心, 下面就給各位家長分析一下。

1.家長過度保護

當今社會, 獨生子女越來越多, 家裡人更是把孩子捧在手心, 猶如掌上明珠一樣珍愛, 呵護備至。 每天不止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活起居, 把家務全攬上身, 還要管孩子的學習, 出門來回接送就怕孩子一個人不安全。

家長可曾想過, 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利於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

Advertisiment
反倒是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等到孩子上大學要離開父母, 就要開始擔心孩子的生活無人照料, 在學校與他人的交往, 在社會的做人做事方式樣樣擔心。 所以呢, 爸爸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必過度保護, 而是要教會孩子自己照顧好自己, 照顧好他人。

2.家長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由於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孩子在家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做點家務, 比如洗個衣服, 洗個茶具, 掃地拖地擦窗戶, 媽媽理所當然認為孩子不會, 連放手給孩子做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 很多事情像這些家務,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 只是他有沒有替媽媽分擔的心。 家長要對孩子有信心,

Advertisiment
相信他可以把家務做好, 父母可以在一旁觀看, 發現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及時糾正, 這樣下次孩子就能做得更好了。 其他事情也一樣, 父母要適當放手,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把事情處理, 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樹立對自己的自信心, 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

3.家長自認為的對孩子好

相信家長都對孩子說過, “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語, 有些時候並不然, 這也是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誤會發生口角的原因之一。

前不久的一個晚上, 16歲的斌斌想跟同學出去看個電影, 票都買好了, 結果臨出門的時候被媽媽阻止了, 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你好”, 斌斌只好無奈的回到自己房間。 其實這只是一件小事, 卻搞得這麼不愉快,

Advertisiment
父母的這種心理, 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對自己想法和一些決定沒有信心, 覺得不被採納被否定, 甚至演變成沒有主見, 盲聽盲從。 說明平時父母跟孩子的溝通多麼重要, 只有通過溝通交流, 爸爸媽媽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教會他分析利弊, 明辨是非, 並且要對孩子有信心, 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家長不必過分保護孩子, 有些事情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做, 遇到失敗和挫折, 就教會他哪裡摔倒哪裡爬起來, 再來一次, 直到完成了為止, 讓孩子對自己樹立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