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面對孩子發燒時的5個心慌場景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家長應該什麼時候帶孩子上醫院?孩子發燒又該如何從容應對?母嬰專家針對家長面對孩子發燒時的5個心慌場景, 指出家長的一些理解誤區, 並闡明孩子發燒的基本原理, 讓家長更科學地處理孩子發燒問題。

心慌場景一:孩子一發燒全家著急上火

很多新手父母由於經驗不足, 一遇到孩子發燒就非常緊張, 生怕孩子會因發燒有什麼閃失, 擔心物理降溫不管用, 又怕上醫院打點滴對身體不好, 總之一講到發燒就如臨大敵。

醫生解答:

發燒不是一種病, 而是疾病的一種表現。

Advertisiment
孩子發熱涉及到200多種疾病, 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發熱。 呼吸道感染是小兒發熱最常見疾病之一。

家長要擺正一個觀念, 發燒並不完全是壞事。 首先, 發熱是機體對致熱源產生的一種防禦反應, 屬於正常的免疫反應;其次, 發熱可以抑制某些致病因數的生長和致病能力, 在正常體溫一些病原菌能正常生長, 但在稍高的溫度條件下, 一些致病菌的酶可能會失活。 第三, 孩子出現發熱症狀, 可以讓一些忙碌或粗心的家長發現自己小孩生病了, 能引起家長重視, 有利於及時診治。

一句話準則:孩子發燒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 是機體對致熱源產生的一種防禦反應。

心慌場景二:用了退燒藥沒效果

一般來說,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體溫到達38.5℃以上時使用退燒藥,

Advertisiment
但是有些家長發現, 孩子在使用退燒藥之後並沒有明顯退燒。

醫生解答:

孩子發熱建議首先採取物理降溫, 在物理降溫後體溫仍然在38.5℃以上可以使用退熱藥, 一般建議家長給孩子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 不提倡肌肉注射退燒針。 如果孩子使用退燒藥後沒有退燒, 可能是退燒藥的劑量不夠,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口服退燒藥用藥量應參考體重而不是年齡。 如果孩子不配合口服退燒藥, 可以通過退熱栓塞肛的方式退燒。

家長給孩子服藥時務必遵循以下四點:1.參照藥物說明書上要求的劑量、服藥頻率和間隔時間進行服藥;2.同時可輔以物理降溫;3.不應超劑量服用;4.無需交替使用不同品牌的退熱藥。

Advertisiment

此外, 孩子用藥後並不會立即退熱, 一般30分鐘後才開始出汗退熱, 要注意在服藥10分鐘後多給孩子喝水, 有利於補充水分, 發汗退燒。

一句話準則:孩子吃了退燒藥沒用可能是劑量不夠, 吃退燒藥劑量要參考體重。

心慌場景三:看醫生吃藥後又反復發燒

上午才去醫院看過醫生, 也已經吃了退燒藥, 結果到了晚上孩子又開始發燒, 病情似乎反反復複, 為什麼孩子會退了燒又再燒呢?

醫生解答:

疾病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 使用退燒藥可以減輕持續發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感甚至減少高熱驚厥的發生, 屬於一個治標的過程, 只要病因未完全控制, 發熱就會繼續。 因此, 使用退燒藥過後, 一般4~6小時或8~12會再度發熱。

Advertisiment

我們衡量藥物有沒有效果, 不能以孩子會不會再次發燒為依據, 看熱峰的高度和熱峰的間隔時間會客觀一些。 所謂熱峰的高度,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比如今天孩子發燒最高溫度是40℃, 明天發燒的最高溫度是38~39℃, 這就說明熱峰高度在降低, 藥物是有效的。 而熱峰的間隔時間, 可以理解為:原本需要4~6小時吃一次退燒藥, 慢慢地需要8~12小時才吃一次退燒藥, 這說明熱峰間隔時間在延長, 藥物是有效的, 病情也相應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這時可以繼續用藥觀察。

只要孩子的病情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 不建議頻繁上醫院看醫生, 發燒期間好好休息比路上折騰更有利於恢復。

一句話準則:退燒藥只能臨時退燒, 評價治療效果要看熱峰高度和熱峰間隔時間。

Advertisiment

心慌場景四:體溫一有小波動就緊張

有些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體溫, 孩子體溫的上下波動都牽扯到家長的每一根神經, 害怕一個不留神孩子會燒壞了腦子, 要用耳溫槍、額溫槍、水銀溫度計統統測量過才安心。

醫生解答:

嬰幼兒的體溫出現波動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一天裡淩晨的體溫最低, 傍晚的體溫最高, 而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衣著過多、體力運動、進食、哭鬧等體溫也會升高。 一般來說, 36~37.4℃是正常體溫, 37.5~38.5℃屬於低熱, 38.6~38.9℃屬於中度熱, 39~40℃屬於高熱, 40℃以上屬於超高熱。

雖然醫學上會用體溫來劃分發熱的程度, 但並不表示體溫跟病情有完全對應的關係, 並不是說體溫越高病情越重, 也不是說只要體溫不高病情就不嚴重。 家長不宜只關注體溫,更不能過度關注體溫,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或精神狀態比頻繁量體溫更加重要。

如果孩子體溫39℃但精神狀態很好可以繼續觀察,如果孩子發燒只有38℃但精神狀態很差或煩躁不安、嗜睡那麼就要引起重視。

通常低於41℃的發熱不會造成腦損傷,除非發熱是由腦部疾病引起的,比如腦膜炎。在這裡特別提醒一下,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的嬰兒可能表現為低體溫而非發熱。

一句話準則:發熱程度跟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完全對應,重點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頻繁跑醫院。

心慌場景五:孩子發燒胃口差一定病得很重

有些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飲食情況,一發現孩子沒胃口就會非常緊張,生怕餓壞孩子,甚至會燉一些補湯來給孩子喝,如果孩子拒絕食用,又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疾病。

醫生解答:

發熱時孩子胃口不好,一方面要注意是否喉嚨痛或口腔潰瘍,造成孩子不喜吞咽;另一方面,發熱會造成機體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響,引起食欲不振。

因此,孩子在發燒期間胃口不好不能成為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的依據。當然這不表示不需要看醫生,如果孩子進食很困難,還是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評估病情。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家長面對孩子發燒時的5個心慌場景,一般來說醫生建議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或清淡不增加疾病中寶寶的腸胃負擔即可,比如吃稀粥和爛蔬菜。

家長不宜只關注體溫,更不能過度關注體溫,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或精神狀態比頻繁量體溫更加重要。

如果孩子體溫39℃但精神狀態很好可以繼續觀察,如果孩子發燒只有38℃但精神狀態很差或煩躁不安、嗜睡那麼就要引起重視。

通常低於41℃的發熱不會造成腦損傷,除非發熱是由腦部疾病引起的,比如腦膜炎。在這裡特別提醒一下,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的嬰兒可能表現為低體溫而非發熱。

一句話準則:發熱程度跟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完全對應,重點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頻繁跑醫院。

心慌場景五:孩子發燒胃口差一定病得很重

有些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飲食情況,一發現孩子沒胃口就會非常緊張,生怕餓壞孩子,甚至會燉一些補湯來給孩子喝,如果孩子拒絕食用,又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疾病。

醫生解答:

發熱時孩子胃口不好,一方面要注意是否喉嚨痛或口腔潰瘍,造成孩子不喜吞咽;另一方面,發熱會造成機體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響,引起食欲不振。

因此,孩子在發燒期間胃口不好不能成為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的依據。當然這不表示不需要看醫生,如果孩子進食很困難,還是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評估病情。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家長面對孩子發燒時的5個心慌場景,一般來說醫生建議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或清淡不增加疾病中寶寶的腸胃負擔即可,比如吃稀粥和爛蔬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