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容易致殘的嬰兒急性骨骺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是小兒常見的骨感染性疾病, 經血循環感染。 嚴重者可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若不及時正確治療, 則可釀成慢性骨髓炎、病理骨折或骨缺損、骨不連接等後患。

然而急性骨髓炎中有一種特殊類型, 稱為嬰兒急性骨骺骨髓炎, 顧名思義, 它發生在嬰兒, 80%為2個月以下的嬰兒, 特別是新生兒。 主要累及骨骺(位於長骨的兩端)。 到目前為止, 國內外對骨骺損害的修復尚束手無策。 但骨骺是小兒骨骼生長發育的組織, 遭到炎症損害, 既影響肢體發育, 又會出現相應的畸形, 可見此型骨髓炎後果十分嚴重。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 由於新生兒期免疫功能不健全, 所以炎症反應不典型, 體溫多在38攝氏度以下, 患兒僅表現精神萎靡、不愛吃奶, 肢體僅一端腫脹, 不敢活動, 被動活動則哭鬧, 末梢血中白細胞也不升高。 因此絕大多數患兒被誤診, 常常以膿腫切開引流, 結果形成嚴重畸形而終身致殘。

1980年以來對本病做了系列研究, 研究了小兒急性骨髓炎分型、發病機理和病理演變規律, 探討了本病常見的後遺畸形——股骨頭缺損和病理性髖脫位的早期治療方法, 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病的臨床特點為:①好發生於股骨(約占71%), 尤其在其上端, 因此髓關節是常見的部位。 43%併發化膿性關節炎, 因骨骺就位於關節內, 因此新生兒患化膿性關節炎時要考慮到本病的可能。

Advertisiment
②38%出現病理性脫位。 ③基本不發生慢性骨髓炎, 這是由於新生兒血運旺盛, 具有很強的成骨、修復塑造能力, 故骨幹破壞後修復迅速。 ④據統計, 44%患兒遺留畸形, 如股骨頭缺損、病理性髖脫位、肢體短縮, 膝內、外翻等。 一般X線早期診斷困難, 因通常骨髓炎病後2周才出現改變, 何況骨骺為軟骨組成, X線片不顯影。 為進一步明確診斷, 應立即行局部關節穿刺, 若抽出膿汁則診斷多無疑問, 否則也宜按本病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為通過靜脈點滴投給足量、有效抗生素, 如先鋒黴素及支持療法, 關節要定期抽膿, 並注射溶有抗生素的生理鹽水沖洗, 患肢要皮帶牽引制動, 以控制病情進展。

嬰兒比成人及兒童易發生骨骺骨髓炎,

Advertisiment
這與嬰兒骨骺的組織解剖特點有關。

為了挽救股骨頭缺損和病理性髖脫位這一常見的後遺畸形, 我們根據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的原理, 即股骨頭位於髖臼之內, 則髖關節才能生長發育, 否則不僅股骨頭不發育, 髖臼也會逐漸變淺、甚而消失, 設計了于嬰兒期進行股骨頸或粗隆關節成形術。 這種手術既可恢復髖關節的形態, 又維持了大部分的關節功能, 可明顯地改善跛行, 為關節再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實踐證明, 重定後髖關節負重可以加速肢體長度的生長, 甚而在年長後不必再行肢體延長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