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些家長對寄宿制學校的顧慮一樣, 劉博士也認為, 寄宿制學校對於兒童的心理成長確實存在一些不利影響。
首先, 寄宿制學校是否具備關注每個孩子的條件, 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對於兒童, 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來說, 應該接觸來自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刺激。 一邊在家庭與父母相處, 一邊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 這種轉換對孩子來說都是有益的刺激。 在學校裡, 往往都是一個老師面對眾多學生, 無法實現針對每個孩子不同情況的個性化教育。
其次, 讀寄宿制學校好不好還取決於孩子本身的能力。
Advertisiment
當然, 劉博士在跟蹤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班級裡寄宿和非寄宿混合的情況,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 寄宿的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些異樣的情緒, 比如覺得我跟別的孩子不一樣、自己被父母拋棄到學校裡等等。 劉博士就遇到一個原本能力和素質都很好的孩子, 因為中班下學期變成了“全托”, 各方面表現都下降的情況。
劉博士說, 兒童一歲左右的時候, 與父母之間就建立起一種依戀的關係。 但是早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又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安全型,
Advertisiment
10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 心理學上傾向于教導孩子去體會什麼是情感, 而不是掩飾它。 在學校這樣的群體之中, 個體的情感表達是相對缺失的。 對於孩子來說, 在家庭當中才更能自由地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家長牢牢抓住這個孩子進入小團體之前最後的親密時期。 劉博士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自我的成長過程。 早期孩子和父母是一體的, 他們通過哭聲影響父母的行動, 使父母圍著自己團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