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母親會將孩子寄養?
事實上, 迫於經濟壓力、工作原因、健康狀況, 將自己的孩子交給奶奶、姥姥、姐姐、姑姑等親戚寄養的大有人在,
Advertisiment
普遍的觀點認為產婦生產後比較虛弱, 需要一段時間調養(一般是一個月, 又稱坐月子)。 於是, 照顧嬰兒的責任就會落在嬰兒的第一個照顧者身上。 如果這樣, 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不是一種“完全”的關係, 與此同時, 母親也不是嬰兒唯一的照顧者。 但是, 這一個月卻對嬰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堅持這種習俗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新媽媽會借助照顧新生兒找到做母親的位置, 而如果交給奶奶、姥姥帶, 這個過程只是讓長輩們重新體驗了一下做母親的感覺而已。
社會習俗和慣例, 常常根植於複雜而深邃的無意識動機。
Advertisiment
童年期, 是情感和認知體驗最豐富的時期
童年期, 是情感和認知體驗最豐富的時期, 也是情感和認知體驗發展的關鍵期, 雖然這種成長並不像智力、能力、語言和社交技巧那麼明顯。
Advertisiment
寄養分離, 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完全寄養不僅沒有任何好處, 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痛苦和困境, 特別是當孩子還處於嬰兒階段時。
Advertisiment
好, 讓我們試著去理解一下, 為什麼早期的分離會危害人格發展的平衡與和諧。
Advertisiment
人們如果問我, 什麼時候寄養孩子危害低呢?我的回答是:什麼時間都不合適, 或者至少童年期不要這麼做。 事實上, 只有當孩子不再是“孩子”時危害才會小一點, 比如青春期, 但青春期實際上也是少男少女們發展的特殊階段, 此時他們的人格在性成熟的壓力下必須獲得適度的調整。 但另一方面, 青春期時, 人格的基本結構已獲得了發展, 外在因素就算對其有所驅動, 但總體上影響不大。 所以, 可以說絕不該把兒童從父母身邊帶走。 或者至少在學齡前, 孩子應該和父母一起生活。
孩子在早期體驗中的學習
現在, 我們看看這個早期的學習階段以及兒童的行為。 第一個早期體驗就是哺乳。 此前的文章中我談到過哺乳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可以複雜地劃分成不同的階段。哺乳的過程中,嬰兒不僅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們在用一系列的反應主動參與,也在無意識地解讀這個體驗。有時候嬰兒確實非常被動,但另一些時候他們不僅主動而且很有攻擊性。
奶水晚到一會兒,嬰兒就開始哭泣並變得急切。他們哭是因為恐懼而不是饑餓,因為他們無法承受任何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他們此刻的感受堪比成年人神經症中的“驚恐發作”,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所有的嬰兒都有這種經歷,反應也類似。相反,如果奶水準時而充足,嬰兒便會心滿意足地睡去,進入天堂般的無意識世界。沒多久,嬰兒感知到了“兩個乳☆禁☆房形象”,因為他們早期根本意識不到提供“奶源”的是一個“人”:一個“好的”充滿愛的母親和一個“壞的”讓人恐懼的母親。數月後(至少6個月),他們才能意識到兩個母親同屬一個“現實”,也就是一個“人”,並且是一個充滿愛的人,遭受的壞體驗並沒有摧毀“美好的新現實”帶來的總體收穫,不僅如此,最終,這個“新現實”也將獨立于嬰兒。是的,出生一個月的嬰兒覺得自己就是乳☆禁☆房,所有對乳☆禁☆房的壞感覺也是對自己的感覺。大家可以想像這有多麼讓人煩惱和困惑,總體上說,這種感覺很痛苦。
之後,孩子開始對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了新視角,也開始感受到人生第一種真正的(成人意義上的)感覺。此刻,所有的憤怒、恐懼被哺乳階段的痛苦喚起,這種感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獲得的感覺,當然,這種感覺也會消失,只有到這個時候,嬰兒才會開始和母親、和自己擁有內在的關係。
早期和母親分離意味著什麼呢?
那麼,在這兩個過程完成前就和母親分離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在第一個階段分離,孩子將被淹沒在恐懼的海洋中;如果在第二個階段分離,孩子會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並總是覺得自己應該接受懲罰。
那麼,兩個進程(大約8個月)都結束就可以寄養孩子了嗎?錯!因為一個新的階段又悄然開始了。這個階段中嬰兒開始能夠區分母親和其他照顧者,比如父親,或者陌生人,或者住在別處的親戚。他對這些人的反應是:怕。這個階段會持續幾個月。緊接著迎來另一個時期,一個較長的時期,從14~18周直到3歲。此刻孩子開始渴望並尋找機會遠離母親。孩子們恐懼的是當其隨時想重回母親懷抱時,母親對自己的拒絕。所以,如果母親和孩子在這個時期分離將帶給孩子恐懼和創傷。
馬龍的話簡言之,母親是小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出生第一年的分離應該絕對避免。沒人有權利取代母親。且不必提父親在孩子3歲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如果出生第一年和父母分離,孩子將缺少一種基本的人生體驗。
幼兒和父母分離可能增加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的風險。請父母儘量避免寄養孩子。
可以複雜地劃分成不同的階段。哺乳的過程中,嬰兒不僅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們在用一系列的反應主動參與,也在無意識地解讀這個體驗。有時候嬰兒確實非常被動,但另一些時候他們不僅主動而且很有攻擊性。奶水晚到一會兒,嬰兒就開始哭泣並變得急切。他們哭是因為恐懼而不是饑餓,因為他們無法承受任何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他們此刻的感受堪比成年人神經症中的“驚恐發作”,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所有的嬰兒都有這種經歷,反應也類似。相反,如果奶水準時而充足,嬰兒便會心滿意足地睡去,進入天堂般的無意識世界。沒多久,嬰兒感知到了“兩個乳☆禁☆房形象”,因為他們早期根本意識不到提供“奶源”的是一個“人”:一個“好的”充滿愛的母親和一個“壞的”讓人恐懼的母親。數月後(至少6個月),他們才能意識到兩個母親同屬一個“現實”,也就是一個“人”,並且是一個充滿愛的人,遭受的壞體驗並沒有摧毀“美好的新現實”帶來的總體收穫,不僅如此,最終,這個“新現實”也將獨立于嬰兒。是的,出生一個月的嬰兒覺得自己就是乳☆禁☆房,所有對乳☆禁☆房的壞感覺也是對自己的感覺。大家可以想像這有多麼讓人煩惱和困惑,總體上說,這種感覺很痛苦。
之後,孩子開始對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了新視角,也開始感受到人生第一種真正的(成人意義上的)感覺。此刻,所有的憤怒、恐懼被哺乳階段的痛苦喚起,這種感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獲得的感覺,當然,這種感覺也會消失,只有到這個時候,嬰兒才會開始和母親、和自己擁有內在的關係。
早期和母親分離意味著什麼呢?
那麼,在這兩個過程完成前就和母親分離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在第一個階段分離,孩子將被淹沒在恐懼的海洋中;如果在第二個階段分離,孩子會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並總是覺得自己應該接受懲罰。
那麼,兩個進程(大約8個月)都結束就可以寄養孩子了嗎?錯!因為一個新的階段又悄然開始了。這個階段中嬰兒開始能夠區分母親和其他照顧者,比如父親,或者陌生人,或者住在別處的親戚。他對這些人的反應是:怕。這個階段會持續幾個月。緊接著迎來另一個時期,一個較長的時期,從14~18周直到3歲。此刻孩子開始渴望並尋找機會遠離母親。孩子們恐懼的是當其隨時想重回母親懷抱時,母親對自己的拒絕。所以,如果母親和孩子在這個時期分離將帶給孩子恐懼和創傷。
馬龍的話簡言之,母親是小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出生第一年的分離應該絕對避免。沒人有權利取代母親。且不必提父親在孩子3歲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如果出生第一年和父母分離,孩子將缺少一種基本的人生體驗。
幼兒和父母分離可能增加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的風險。請父母儘量避免寄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