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調查】
“放手”派:孩子的意願是學好的動力
袁女士的女兒今年5歲, 暑假曾嘗試報讀少年宮的聲樂班, 但是由於報名太晚, 所以沒能輪上。 “當時很多朋友勸我說聲樂班太火, 讓我報個別的班代替, 但我們都不同意。 因為孩子特別愛唱歌, 我覺得不應該為了報班而報班, 埋沒了她的潛質。 而且假如勉強讓她學其它的, 不僅學不好, 還讓她難受。 ”於是最近她早早就看好了報名時間, 力求能第一時間報上。
不少願意把選擇權交給孩子的家長都認為, 只要家長留意觀察或用心引導, 總能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興趣和潛質。
Advertisiment
“引導”派:孩子“啥都不懂”難理性選擇
馬女士說, 她“自作主張”給孩子報了美術和書法, 六年下來, 孩子對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 並在書法比賽中屢屢獲獎。 馬女士認為, 孩子缺乏見識和思考, 他們表現出來的熱情很多時候只是新鮮感, 而並非通過深入的認識所反映出來的喜歡, 因此很容易會“三分鐘熱度”;另一方面,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 只要家長給予寬鬆和鼓勵的態度, 孩子就會有上進的動力, 進而真正熱愛。
持這種觀點的家長不在少數, 有網友指出, 學齡前的幼兒意識非常模糊, 習慣喜好幾乎都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 “幼兒的興趣是要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培養的,
Advertisiment
【專家把脈】
關於選班:“引導”接觸“放手”選擇
針對家長選班的困惑, 教育專家楊曉紅表示, 當前家長在報讀興趣課程時一般表現出三個心理誤區, 一種是“人報我報”的從眾心理;一種是為了還自己心願的強迫心理, 還有一種是為了孩子日後在升學上有所加分的功利心理。 “前兩種心理在4—6歲的孩子家長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而後者則多出現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家長身上。 ”
楊曉紅說, 雖然4—6歲的幼兒不具備理性的判斷能力, 但部分孩子還是會在生活的細節中表現出一些對某方面的興趣和特長, 家長應該留意孩子日常的小細節。
家長需要承擔起引導孩子接觸和認識更多領域的責任。
Advertisiment
關於啟蒙:家長應加強自我藝術啟蒙
“造成家長為孩子‘選班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孩子對課程領域少有接觸, 二是家長自身對此也認識不深。 ”楊曉紅說, 啟蒙應該從兩方面同時入手。
孩子們在學習藝術時, 情商的培育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基礎的。 4—6歲的孩子在沒有任何概念的情況下學習專業課程難度較大, 因此建議此年齡段的家長考慮先讓孩子報讀啟蒙課程過渡入門。
另一方面, 家長講座以及親子班也應該經常舉行, 通過綜合性、互動式的親子體驗活動, 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藝術教育。 “要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家長自己必須先學習。 ”楊曉紅建議, 親子課程最好由孩子的父母親自參與,
Advertisiment
關於壓力:濫報班、頻轉班不如不報讀
近年來, 是否該報讀或多報興趣班一直備受爭議, 楊曉紅提醒家長, 課外興趣班不宜報太多, 一兩門課程的學習量已經非常大, 泛報、濫報只會適得其反, 難以學精。
對於強迫子女報讀興趣班這一狀況, 在當下的80後父母中已有所轉變, 但卻容易走入另一極端:一聽孩子說苦就轉班。 “頻繁轉班既浪費金錢浪費時間, 又讓學生滋生了畏難的心理, 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耐心和毅力。 ”楊曉紅說, 家長一方面需要觀察該課程是否確實不適合孩子繼續進讀, 另一方面需要督促和鼓勵孩子堅持學習。 “其實, 要對孩子進行藝術培養或人文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