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寓教於樂:親身設計孩子感興趣的活動

記得我女兒8個月剛學會爬以後, 她個人世界的空間就迅速向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擴張, 所到之處都成了她的探索點。 有一陣她對家裡的那些瓶子、盒子、罐子特別感興趣, 這些都成了她最愛的玩具。 作為教育者, 又作為母親, 我並沒有像其她媽媽那樣給她買各種市場上有的電聲玩具, 而是根據她的喜好, 給她收集了許多的瓶瓶罐罐, 比如礦泉水瓶子、喜糖盒子、奶粉、餅乾罐子等等作為玩具, 觀察她、和她一起玩。 現在女兒都已經2歲多了, 瓶子、盒子和罐子的遊戲還在繼續玩下去。

滾呀滾呀, 向前滾

都說給孩子的教育要適宜,

Advertisiment
要因材施教, 前提是成人要能看懂孩子的行為,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8個月大的女兒會爬了, 爬著爬著會把家裡所有的瓶子、盒子、罐子都找出來然後扔在地上滾。 有的圓罐子, 被她用力扔了之後, 迅速地在地上翻滾, 她會開心地哈哈大笑, 手舞足蹈, 好像發現天大的秘密一樣;有的礦泉水瓶子, 被她扔了之後只是在地上原地打轉;有的方形的盒子被她一扔, 結果在地上一動不動。 我一直在一旁觀察女兒的反應。 發現她在擺弄了所有的瓶子、罐子之後, 用一種“淘汰”的方式, 最終選擇了能飛速向前滾動的圓罐子作為她的最愛。 她一遍又一遍地在地上滾動著圓罐子, 我在一旁為她的舉動配上解說詞:“啊,
Advertisiment
圓圓的罐子往前滾啦!”

接著, 我開始加入女兒的遊戲, 也找來一個奶粉罐子, 當她要推動罐子向前滾動時, 我也把手中的罐子推動起來, 並說:“兩部賽車比賽了, 看看誰的小車開得快!”就這樣, 一遍兩遍, 女兒在拾罐子、推罐子的過程中反復奔跑著, 樂此不彼!突然, 她坐在一旁安靜下來, 死命地敲打罐子:“怎麼啦?”原來, 她把圓罐子豎著放時, 罐子就無法滾動了, 這讓急性子的女兒很是“生氣”。 我連忙把我手中的罐子滾到她的身邊, 她開始玩我的罐子, 我對她說:“也讓你的小車開起來呀, 看看你的小車怎麼不動了呢?”我的話引起了她對自己罐子的注意, 她開始去擺弄它, 敲打沒有用, 就推它, 一推倒, 罐子就滾動了, 女兒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微笑。

Advertisiment
“小車躺下來就可以開動了!”我忙用語言去肯定她的做法。 女兒手中的罐子小車再次出發上路了。

有了滾罐子的經驗後, 在女兒兩2歲後, 我開始有意識地帶女兒去室內遊樂場玩那種“大滾筒”的大型玩具, 女兒鑽進滾筒裡, 我推著滾筒前進, 她的身體隨著滾筒轉動, 我想這是一種切身體驗滾動的樂趣。 她也學著我去推那大大的、圓圓的滾筒, 在有坡度的地方, 推上、推下, 常常滿頭大汗, 玩得不亦樂乎!

老師媽媽解說:

孩子在過了半歲以後, 每一個動作都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雙手之間的靈活性也會增強, 會做來回傳遞的動作。 孩子在玩滾來滾去的遊戲時, 一方面是在模仿大人的動作, 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手眼協調的發展;同時更為內在的是她在體會因果關係,

Advertisiment
她也能不斷感受物體的形狀和滾動之間的關係, 圓圓的可以滾動, 方方的不能滾動。 2歲後的滾筒運動, 也是很好的感統訓練, 在滾動的過程中刺激孩子大腦前庭的發育, 對以後方向的感知、平衡感的建立, 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打開來, 蓋上去

在女兒大概1歲左右時, 剛好過完國慶日, 家裡多出了許多喜糖盒子。 她被盒子的色彩和盒蓋上的花吸引了, 拿在手上不停地搖晃, 搖的時候聽到了響聲, 發現盒子裡有東西, 嘗試想去打開它們。 小傢伙各種辦法都用上了:用手敲打、晃動, 甚至用嘴去咬, 但發現裡面能發出聲響的東西就是出不來, 於是有點急了。 我在她面前做了一個示範,

Advertisiment
雙手擰一擰, 一扭動就開了。 她看見了非常高興, 要自己試, 於是我先將盒蓋擰松, 便於她打開, 她試了幾次後終於成功了!

打開盒子後, 發現裡面有兩顆金色的巧克力球, 由於之前女兒有過吃橘子的經驗, 我開始讓她去剝掉金色的包裝紙(考驗她耐性的時候到了)。 只見她一邊剝一邊放在嘴裡舔, 似乎嘗到甜頭, 特別願意剝。 這真是個讓她的手部肌肉得到鍛煉的好機會。 之後, 女兒更大一些, 她開始對打開蓋子的事情特別感興趣, 任何一個盒子、瓶子都想打開來看一看究竟!

我找了幾個方盒子、三角形的盒子、圓盒子, 讓她做“找朋友”的遊戲, 鼓勵她自己去一個一個打開, 看看盒子裡裝了什麼好東西, 我會在她打開盒子的那一刻為她解說:“哇, 這裡有圓圓的彩虹軟糖;這裡有方方的乳酪;這裡還有三角形的菜園小餅呀!”只見我女兒開盒子的表情一個比一個誇張。我還讓她嘗嘗每一種食物的味道,告訴她“彩虹軟糖舔舔是甜的;乳酪是香香的;小餅乾是鹹鹹的。”品嘗完,我再讓她為盒子找到“蓋子朋友”,將盒子一個個蓋上,她還有些不舍呢!

再大一點,我還和女兒玩過糖果工廠的遊戲。我們先用橡皮泥做成各種顏色、形狀的糖果,然後將做好的糖果裝進不同顏色、形狀的糖果盒子裡,她會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老師媽媽解說:

孩子在6~7個月之後,能很穩地抓握某樣東西了,這可以訓練他們手部的肌肉了,從撕紙到剝蛋殼、剝橘子皮,都能達到讓孩子手眼協調的目的。這個遊戲中,打開蓋子也是一種探索活動,有的蓋子是一擰就開,有的則要扭一扭,轉一轉,有的是要用力按之後擰開的。這是進一步幫助學齡前的孩子積累生活經驗。而為不同的盒子蓋上蓋子,除了幫助她手眼動作更加協調,雙手更加靈巧外,實際上還有助於孩子獲得對圖形的初步感知經驗,也是為以後對圖形分類的概念作鋪墊。後來的“做糖果”更加符合2歲孩子的遊戲特點,在借物想像的遊戲情景中發展孩子的遊戲經驗,同時也能增加親子之間互動的情感。

壘高,壘高,搭高樓

女兒從8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給她玩樂高積木,一開始她只是把兩三個積木插在一起,後來變成把四五個插在一起,我常常給她的作品起名字,如“毛毛蟲”、“手杖”、“大高樓”。

女兒2歲左右時,有一天,她發現陽臺上有一個大箱子,箱子裡裝的全部都是她喝完的奶粉罐子,她很是興奮。她開始把這些罐子、盒子、瓶子集中在一起壘高。我觀察她的遊戲過程,就是不斷地將盒子、罐子、瓶子疊放壘高,壘到一定程度就倒了,倒了再放,放了又倒。反反復複很多次以後,我發現她終於成功了,她把兩三個同等大小的奶粉罐壘在一個大盒子上,穩穩的,站在一邊的她還鼓起了巴掌以示成功呢!我也高呼:“好高的樓房呀!”我一邊說一邊還在她的房子邊上,用剩下的罐子、盒子、瓶子壘了一棟更高的房子,並告訴女兒:“媽媽搭的是高房子,寶寶搭的是矮房子,兩個房子是好朋友。”

從這次的遊戲中,我發現女兒的建構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她從小的喜好,看似簡單的壘高,在她反復的操練中,或許她不能很清楚地理解壘高成功的原理,但她能從以前的平面建構的經驗轉移到立體建構中,這或許是一次質的轉變,幫助她獲得了更多的空間概念。另外,反復的操作也是鍛煉孩子耐性的機會。許多新的技能和經驗都是在反復操作中習得的。同時父母的參與,語言的交流,也會説明孩子獲取更多的語言體驗,例如:高、矮、大、小,這樣的經驗都是從遊戲中實實在在地獲得的。

老師媽媽解說:

父母是孩子出生以後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只有弄清楚孩子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才能設計出最符合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只要善於觀察孩子的行為,瞭解、知道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就能有效地和孩子互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裡有圓圓的彩虹軟糖;這裡有方方的乳酪;這裡還有三角形的菜園小餅呀!”只見我女兒開盒子的表情一個比一個誇張。我還讓她嘗嘗每一種食物的味道,告訴她“彩虹軟糖舔舔是甜的;乳酪是香香的;小餅乾是鹹鹹的。”品嘗完,我再讓她為盒子找到“蓋子朋友”,將盒子一個個蓋上,她還有些不舍呢!

再大一點,我還和女兒玩過糖果工廠的遊戲。我們先用橡皮泥做成各種顏色、形狀的糖果,然後將做好的糖果裝進不同顏色、形狀的糖果盒子裡,她會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老師媽媽解說:

孩子在6~7個月之後,能很穩地抓握某樣東西了,這可以訓練他們手部的肌肉了,從撕紙到剝蛋殼、剝橘子皮,都能達到讓孩子手眼協調的目的。這個遊戲中,打開蓋子也是一種探索活動,有的蓋子是一擰就開,有的則要扭一扭,轉一轉,有的是要用力按之後擰開的。這是進一步幫助學齡前的孩子積累生活經驗。而為不同的盒子蓋上蓋子,除了幫助她手眼動作更加協調,雙手更加靈巧外,實際上還有助於孩子獲得對圖形的初步感知經驗,也是為以後對圖形分類的概念作鋪墊。後來的“做糖果”更加符合2歲孩子的遊戲特點,在借物想像的遊戲情景中發展孩子的遊戲經驗,同時也能增加親子之間互動的情感。

壘高,壘高,搭高樓

女兒從8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給她玩樂高積木,一開始她只是把兩三個積木插在一起,後來變成把四五個插在一起,我常常給她的作品起名字,如“毛毛蟲”、“手杖”、“大高樓”。

女兒2歲左右時,有一天,她發現陽臺上有一個大箱子,箱子裡裝的全部都是她喝完的奶粉罐子,她很是興奮。她開始把這些罐子、盒子、瓶子集中在一起壘高。我觀察她的遊戲過程,就是不斷地將盒子、罐子、瓶子疊放壘高,壘到一定程度就倒了,倒了再放,放了又倒。反反復複很多次以後,我發現她終於成功了,她把兩三個同等大小的奶粉罐壘在一個大盒子上,穩穩的,站在一邊的她還鼓起了巴掌以示成功呢!我也高呼:“好高的樓房呀!”我一邊說一邊還在她的房子邊上,用剩下的罐子、盒子、瓶子壘了一棟更高的房子,並告訴女兒:“媽媽搭的是高房子,寶寶搭的是矮房子,兩個房子是好朋友。”

從這次的遊戲中,我發現女兒的建構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她從小的喜好,看似簡單的壘高,在她反復的操練中,或許她不能很清楚地理解壘高成功的原理,但她能從以前的平面建構的經驗轉移到立體建構中,這或許是一次質的轉變,幫助她獲得了更多的空間概念。另外,反復的操作也是鍛煉孩子耐性的機會。許多新的技能和經驗都是在反復操作中習得的。同時父母的參與,語言的交流,也會説明孩子獲取更多的語言體驗,例如:高、矮、大、小,這樣的經驗都是從遊戲中實實在在地獲得的。

老師媽媽解說:

父母是孩子出生以後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只有弄清楚孩子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才能設計出最符合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只要善於觀察孩子的行為,瞭解、知道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就能有效地和孩子互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