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寶寶3大怪異行為大解密


不少爸爸媽媽會發現, 寶寶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會變得很不聽話, 總喜歡和父母對著干, “不要”好像變成了寶寶的口頭禪, 難道這就是專家們所說的, 寶寶到了第一個反叛期?

其實, 2-3歲的寶寶心智已有了很大的發展, 他們正在向新一個階段的成長邁進。 這一階段, 寶寶會出現一系列令人費解的現象。 就像剛剛出生時用哭來要求所需要的一切, 其實, 寶寶每一種行為的背后都蘊藏著他們成長的心路歷程。 而父母只有弄清楚了寶寶行為背后的秘密, 了解寶寶的真實想法, 才能采取一些恰當的方式來教導寶寶,

Advertisiment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對2-3歲寶寶的行為大揭秘吧, 一起尋找那把能打開寶寶心扉的金鑰匙!

寶寶行為之——奇怪的“外星人”:自言自語的寶寶

玲玲快三歲了, 細心的媽媽發現, 玲玲近來特別喜歡跟自己講話, 一個人安靜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邊, 津津有味地、小聲地對自己說著什么, 嘰嘰咕咕的, 好像在給別人講故事, 讓你忍不住湊過去想聽聽。 可是媽媽一過來, 玲玲就不說了, 有事還會懊惱地撅起小嘴。 玲玲媽媽急了:“寶寶最近怎么會這么怪, 弄得跟外星人一樣!”

行為解密:

其實, 和玲玲媽媽一樣發現自己的寶寶在3歲前后有自言自語現象的爸爸媽媽們根本不用著急, 實在應該高興才是, 這正是寶寶的語言能力正在迅猛增長,

Advertisiment
快要達到質的飛躍的階段!

一般寶寶從1歲開始真正開始發自內心的說話, 到3歲左右, 他們的外部語言表達能力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 和周圍人的語言交流溝通已經不成問題了。 這時候, 他們的語言能力將要有一個巨大的進步——形成內部語言, 也就是象成人那樣, 思考問題的時候在心里思考完成, 而不用把事情的整個過程都一五一十地說出來。

而寶寶的自言自語就是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進行轉化的一個過渡階段, 在這一階段, 寶寶還必須把自己心里想的內容用外部語言的方式講出來, 但這些內容都是內心的想法, 所以只告訴自己就行, 爸爸媽媽想知道, 當然不能什么都說了!

寶寶的自言自語現象在3-5歲比較常見,

Advertisiment
3歲左右的寶寶在游戲的過程中就已經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了。 到6、7歲時, 大部分孩子都能像成人一樣進行不出聲的沉默思考。

寶寶的自言自語現象是他社會經歷積累的體現。 那些已經上了幼兒園的, 或者經常與小伙伴玩耍的寶寶, 自言自語現象會更多。 國外有學者發現, 最富社會性的寶寶自言自語最多, 聰明的寶寶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比其他寶寶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現象。

貼心提示:

如果寶寶其他一切正常, 年輕父母大可不用為寶寶的自言自語現象而擔憂。 同時, 也要對寶寶進行多方面的正確引導。 如果你的寶寶在給自己“講故事”的時候語言有暴力傾向要傷害小動物什么的, 你可要注意了,

Advertisiment
寶寶平時是不是接觸暴力或帶有攻擊性的故事太多了。

當然父母也不需要特別鼓勵寶寶進行自言自語, 這只是一個過程, 過多的鼓勵也會影響寶寶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進入內部語言的進程。

如果你發現寶寶除了自言自語外, 從不跟周圍人說話接觸, 整天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那就有必要到醫院進行一定的檢查了。


寶寶行為之——出門如小老鼠:怕生的寶寶

洋洋2歲半了, 長得虎頭虎腦的, 在家里天不怕地步怕, 整天拿著沖鋒槍, 讓爺爺奶奶“舉手投降”。 可是奇怪的是, 每次媽媽送洋洋去幼兒園, 這個勇敢的小士兵都會像小女孩一樣哭個不停, 不肯跟媽媽說再見, 如果有沒見過的客人到家里來, 或者跟著爸爸媽媽出去,

Advertisiment
洋洋都會緊緊拽著媽媽的褲子, 就是不肯叫人, 也不肯跟別的小朋友玩。 媽媽可氣壞了:“洋洋真是沒用!媽媽的面子都丟光了, 一點都不大方。 ”

行為解密:

如果你的寶寶和上面說的洋洋一樣, 首先請寶寶的爸爸媽媽們回想一下:寶寶是不是很少有和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寶寶是不是大多數時間都是跟最熟悉的家里人在一起, 而很少跟陌生人來往?寶寶是不是長期和保姆或者其他人住在一起, 爸爸媽媽很少有時間照顧寶寶?

如果上面說的情況符合寶寶平時的生活狀況, 那就怪不得寶寶那么害羞怕生了。

也許你還依稀記得,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對著誰都給燦爛的微笑, 也很樂意被周圍的叔叔阿姨們抱出去玩, 可是6個月大的時候,寶寶可就不樂意了,若不是平時管他的阿姨,或者家里的人,寶寶才不愿意朝他們笑,讓他們抱呢。這就是怕生的開始:寶寶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他已經能夠區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對于熟悉的環境和新環境也很能夠辨認。

寶寶這種一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環境就哭的狀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到2歲以后,他逐漸開始喜歡和別人交往,特別喜歡和同年齡的小伙伴玩耍。所以,那些經常有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經常有機會去接觸陌生面孔的寶寶,對于新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就逐漸得到鍛煉,雖然剛開始見到陌生人也會不理不睬,但是很快就和別人玩熟了。

而那些,缺少社交機會的寶寶不懂得如何在游戲中保護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當然不愿意去接觸新人新事物,如此則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寶寶沒有得到充足的愛,或者家里經常吵吵鬧鬧缺乏和睦,也會引起寶寶缺乏安全感,顯得怕生膽怯。

貼心提示:

父母要給予寶寶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其中包括給寶寶創造良好的同伴交往機會,比如經常邀請同事帶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戲中引導寶寶懂得如何去和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經常帶寶寶到社區里或其他陌生環境增加寶寶和陌生人的接觸;在一定時候采取獎勵的手段鼓勵寶寶在陌生環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寶寶確實害怕的時候,及時給予親情的支持(如微笑,撫摸或擁抱),而不嘲笑他膽小、沒用,別看年紀小小的寶寶,可忌諱大人在眾人面前嘲笑他了,像洋洋媽媽說的那些話很傷寶寶的自尊心哦!


寶寶行為之——倔強的反對派:對立的寶寶

彬彬本來挺乖的,家里人也都不怎么說他,最近越來越不象話了,無論爸爸媽媽要他做什么,也無論是不是他原來想的,他都會以相反的方式來回應。比如,媽媽說:“彬彬,好去睡覺了。”彬彬肯定會說:“我就不睡!”可笑的是,如果媽媽這時又說:“那你不睡吧!”彬彬又會說:“我要去睡覺了,我想睡覺!”有客人來的時候就更氣人,爸爸說:“彬彬,等會兒叔叔阿姨來,要有禮貌一點,知不知道?”彬彬嘴上不說,客人一來便又做怪相,又大聲哭鬧,弄得爸爸媽媽好不尷尬。

行為解密:

彬彬的這種“反對派”現象在很多3歲左右的寶寶身上都會出現,這種讓人可氣又好笑的現象我們可以從兩方面找到原因。

當寶寶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很多事情,也很愿意參加勞動,當然了,很多時候他們做的事情是“幫倒忙”。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媽媽太過愛護寶寶,深怕他參加勞動有個什么閃失,或者想做事情一切從簡快點做好,就會經常委婉地拒絕寶寶的“好意”。比如,寶寶想要幫著洗筷子,媽媽總是說:“寶寶還小,大起來再洗吧。”早上寶寶想要學著疊被子,媽媽生怕上班遲到,急著說:“寶寶乖,媽媽疊得快,寶寶以后再玩,好嗎?”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一點都沒發現自己已經能做許多事了,什么事情都不肯讓自己做,久而久之,這種不滿情緒就會變成一種對抗情緒,認為只有和爸爸媽媽對著干才會表現出“我能夠做很多事情,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于是便產生了彬彬那樣一會兒不肯睡覺,一會兒又要睡覺的可笑現象。

除了自我意識的增強之外,如果爸爸媽媽平時對于寶寶的關注不夠也可能引起寶寶的反抗行為。比如,有的父母一向覺得寶寶乖一點是應該的,從不給予正面關注和表揚,而寶寶一有不良表現,爸爸媽媽就會指責,這樣非常希望能夠獲得父母關注的寶寶就會發現“只有不乖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注意到我”,于是和父母對著干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父母越生氣,他就越高興,“我多受爸爸媽媽注意啊!”

貼心提示:

讀懂了這一類寶寶的心理后,你也許已經知道該如何引導寶寶了。你可做的是:鼓勵寶寶進行他們愿意參加的各種家務勞動以及其他活動,并且對寶寶的勞動“成果”給予表揚。

轉載:瑞麗女性網

可是6個月大的時候,寶寶可就不樂意了,若不是平時管他的阿姨,或者家里的人,寶寶才不愿意朝他們笑,讓他們抱呢。這就是怕生的開始:寶寶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他已經能夠區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對于熟悉的環境和新環境也很能夠辨認。

寶寶這種一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環境就哭的狀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到2歲以后,他逐漸開始喜歡和別人交往,特別喜歡和同年齡的小伙伴玩耍。所以,那些經常有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經常有機會去接觸陌生面孔的寶寶,對于新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就逐漸得到鍛煉,雖然剛開始見到陌生人也會不理不睬,但是很快就和別人玩熟了。

而那些,缺少社交機會的寶寶不懂得如何在游戲中保護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當然不愿意去接觸新人新事物,如此則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寶寶沒有得到充足的愛,或者家里經常吵吵鬧鬧缺乏和睦,也會引起寶寶缺乏安全感,顯得怕生膽怯。

貼心提示:

父母要給予寶寶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其中包括給寶寶創造良好的同伴交往機會,比如經常邀請同事帶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戲中引導寶寶懂得如何去和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經常帶寶寶到社區里或其他陌生環境增加寶寶和陌生人的接觸;在一定時候采取獎勵的手段鼓勵寶寶在陌生環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寶寶確實害怕的時候,及時給予親情的支持(如微笑,撫摸或擁抱),而不嘲笑他膽小、沒用,別看年紀小小的寶寶,可忌諱大人在眾人面前嘲笑他了,像洋洋媽媽說的那些話很傷寶寶的自尊心哦!


寶寶行為之——倔強的反對派:對立的寶寶

彬彬本來挺乖的,家里人也都不怎么說他,最近越來越不象話了,無論爸爸媽媽要他做什么,也無論是不是他原來想的,他都會以相反的方式來回應。比如,媽媽說:“彬彬,好去睡覺了。”彬彬肯定會說:“我就不睡!”可笑的是,如果媽媽這時又說:“那你不睡吧!”彬彬又會說:“我要去睡覺了,我想睡覺!”有客人來的時候就更氣人,爸爸說:“彬彬,等會兒叔叔阿姨來,要有禮貌一點,知不知道?”彬彬嘴上不說,客人一來便又做怪相,又大聲哭鬧,弄得爸爸媽媽好不尷尬。

行為解密:

彬彬的這種“反對派”現象在很多3歲左右的寶寶身上都會出現,這種讓人可氣又好笑的現象我們可以從兩方面找到原因。

當寶寶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很多事情,也很愿意參加勞動,當然了,很多時候他們做的事情是“幫倒忙”。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媽媽太過愛護寶寶,深怕他參加勞動有個什么閃失,或者想做事情一切從簡快點做好,就會經常委婉地拒絕寶寶的“好意”。比如,寶寶想要幫著洗筷子,媽媽總是說:“寶寶還小,大起來再洗吧。”早上寶寶想要學著疊被子,媽媽生怕上班遲到,急著說:“寶寶乖,媽媽疊得快,寶寶以后再玩,好嗎?”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一點都沒發現自己已經能做許多事了,什么事情都不肯讓自己做,久而久之,這種不滿情緒就會變成一種對抗情緒,認為只有和爸爸媽媽對著干才會表現出“我能夠做很多事情,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于是便產生了彬彬那樣一會兒不肯睡覺,一會兒又要睡覺的可笑現象。

除了自我意識的增強之外,如果爸爸媽媽平時對于寶寶的關注不夠也可能引起寶寶的反抗行為。比如,有的父母一向覺得寶寶乖一點是應該的,從不給予正面關注和表揚,而寶寶一有不良表現,爸爸媽媽就會指責,這樣非常希望能夠獲得父母關注的寶寶就會發現“只有不乖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注意到我”,于是和父母對著干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父母越生氣,他就越高興,“我多受爸爸媽媽注意啊!”

貼心提示:

讀懂了這一類寶寶的心理后,你也許已經知道該如何引導寶寶了。你可做的是:鼓勵寶寶進行他們愿意參加的各種家務勞動以及其他活動,并且對寶寶的勞動“成果”給予表揚。

轉載:瑞麗女性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