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8種常見原始反射

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 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脆弱, 他們有些潛能是與生俱來的, 而這些動作大部分都是原始的條件反射。 剛出生的寶寶, 雖然很多時候處於睡眠狀態, 但是在他們清醒時仔細觀察, 爸爸媽媽們會發現寶寶有些動作很特別。 其實, 寶寶很多特別的動作是出自“與生俱來”的反應, 也就是“原始反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寶寶8種常見原始反射。

大部分的人會以為新生兒很脆弱, 其實他們有著令人驚訝的“潛能”, 如為了生存, 剛出生的寶寶會有“尋乳反射”。 練紹弘醫生指出, 尋乳反射(或嘟嘴的反應)在胎兒32~36周大時就出現了,

Advertisiment
滿月後就慢慢不明顯了。

8種常見原始反射

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有很多種, 本文將常見原始反射以具體畫面呈現, 使您在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時, 更加瞭解該動作所具有的意義。

1.可愛百分百的尋乳反射

當媽媽用指尖輕觸寶寶某一邊的臉頰、嘴唇或嘴角時, 寶寶會張口並把臉轉向被碰觸的那一邊;若輕觸其上嘴唇, 寶寶的頭會往後仰;輕觸下嘴唇, 下巴 則會向下壓, 試圖尋找碰觸的來源, 這些反應就是尋乳反射。 當寶寶饑餓時, 尋乳反射會相當明顯;當寶寶吃飽或睡熟時, 尋乳反射就不明顯了。

消失時間:隨著寶寶漸漸成長, 尋乳反射會逐漸消失, 尤其清醒時的尋乳反射消失得更快, 在寶寶6個月大前後會完全消失。

Advertisiment

動作的意義:尋乳反射是嬰兒出生後為獲得食物而表現出的求生需求, 當有物體碰觸到嬰兒的嘴角時, 他會立即試圖尋找到物體來源並做出吸吮的動作。 不過, 當嬰兒長大到3~4個月之後, 會認識到當肚子餓時, 用哭來表現就會有人來餵奶, 於是慢慢改以行為表現來表達需求, 所以, 尋乳反射也將慢慢消失。

2.貪吃百分百的吸吮反射

其實, 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 為了出生後立即能吸奶, 嘴巴已開始運動, 以練習吸吮能力。 出生後, 如果媽媽將手指放入寶寶的口中, 他會自然地吸 吮, 而且也常會吸吮自己的手, 甚至直接吸吮接觸到嘴唇的東西。 練紹弘醫生表示, 寶寶的吸吮能力佳, 攝取足夠營養的能力就不成問題。

Advertisiment

消失時間:吸吮反射不會消失, 但會隨著成長而變成一種可自我控制的能力, 並從吸吮進展到咀嚼階段。

動作的意義:新生兒的咀嚼功能尚未發育完全, 只能通過吸吮動作來攝取母乳或配方奶。 吸吮反射和尋乳反射是配套的反射反應, 使寶寶能找到乳☆禁☆頭並且吸吮, 再加上吞咽反射, 寶寶才能順利喝奶並獲得足夠的營養。

3.溫馨百分百的抓握反射

當有物體接觸到寶寶的手掌時, 寶寶會立刻將物體握緊;若是刺激腳掌, 則腳趾頭會立刻向下, 腳掌緊縮(腳底反射)。 很多媽媽會為寶寶表現出這樣的“依依不捨”而大受感動, 其實這是一種原始反射啦。

消失時間:抓握反射通常在2~3個月大漸漸消失, 與此同時寶寶開始學習抓、握、捏等精細動作的運用,

Advertisiment
有時也會持續到5~6個月大;腳底反射則能持續到寶寶10個月大。

動作顯示意義:這是屬於靈長類種系的遺傳, 出自自我保護的本能。 此反射性動作等到嬰兒再大一些就會慢慢消失, 通過認知學習, 寶寶會慢慢掌握手掌 和腳掌握、抓的運用, 如寫字時將筆握緊, 不寫了就將筆放下。 如果寶寶抓握反射完全消失後又再出現, 或僅單側出現此反射, 則可能有神經病變。

4.美味百分百的吞咽反射

吞羊水是寶寶在胎兒時期就會表現出來的一種吞咽反射, 其功能會隨時間慢慢成熟, 在快要嗆入氣管時, 身體還會出現咳嗽反射或嘔吐反射來保護。 出生後的寶寶吞咽反射已經健全, 但是偶爾還是會因為溢奶或吃奶太急而有咳嗽的反應,

Advertisiment
甚至出現輕微的嘔吐,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消失時間:吞咽反射並不會消失, 而且小寶貝的整個口腔運動會隨著呼吸、吸吮與吞咽等動作而發展, 從而使得喝奶更加順暢。

5.擁抱百分百的蒙洛氏反射

媽媽用一隻手支撐住寶寶的肩膀, 另一手將其頭部抬高15度, 再突然讓寶寶的頭輕輕往下墜落, 這時會看到寶寶的兩手臂會先伸直且外展, 手掌也張 開, 脊柱與軀幹亦伸直;之後手臂彎曲成擁抱狀, 手掌也握起拳頭, 整個人像嚇了一大跳的樣子, 往往還伴隨大哭。 這就是“蒙洛氏反射(或稱擁抱反射)”。 有時 突然出現大的聲音或震動時, 寶寶也會有類似的反應, 被稱為“驚嚇反射”。 通常出生後前8周是小寶貝驚嚇反射最強烈的時期。

消失時間:通常到了3~4個月大之後就會消失。

動作的意義:通過蒙洛氏反射,可觀察嬰兒神經傳導路徑及兩隻手的功能是否正常。有些嬰兒可能有臂神經叢損傷,使得反射反應只出現于單邊;反射動作過於頻繁、劇烈,或出生後很快消失,需懷疑可能的神經病變;超過6個月還有明顯的蒙洛氏反射,則要仔細檢查評估。

當較大的聲響也嚇不到寶寶時……

如果連突然的巨大聲響也不能嚇到寶寶,除了懷疑有神經病變以外,媽媽還得留意寶寶的聽力是否有問題。對於聽力缺損的寶寶,聲音刺激較不容易引起驚嚇反射。

據統計顯示,新生兒先天性雙耳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的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若加上雙耳或單耳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發生率則高達千分之三,這樣的幾率並不算低。聽力缺陷不易察覺,等到發現時,往往已影響寶寶的語言及其他方面的發展。

練紹弘醫生建議,父母不妨讓新生兒在出生後接受聽力篩查,以期早發現異常早治療,以免使聽力缺陷兒錯失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6.強壯百分百的牽引反射

寶寶平躺時,握住寶寶的雙手,並順勢往上拉,此時寶寶的脖子先往後仰,然後會用力往前方提起,手腳會自動彎曲,看起來仿佛想要自己撐起來似的。

消失時間:頭頸3個多月後就較能自主活動了,也較不易東倒西歪了。

動作顯示意義:此檢查用於評估寶寶的肌肉張力狀況,寶寶剛出生時會利用此反射穩定頭部的姿勢和位置,等到大約3個月時就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抬頭了。

7.神奇百分百的踏步(走路)反射和抬步(縮腳)反射

扶著寶寶的腋下,使寶寶保持站立姿態並讓腳著地,當他的腳底碰到硬物時,會自然地做出交替往前踏步的動作,這一連串的反應即為踏步反射。如果在 他的前方放置一個硬的障礙物,當寶寶腳背接觸到障礙物,還會抬起腳踩上去好像要邁步似的。事實上,寶寶要等到約1歲時才會走路呢!

消失時間:通常在寶寶8個月大後變得不明顯。

動作的意義:嬰兒會有此反應,是因為腳掌和腳背接受到刺激,刺激經由神經傳導至脊髓,引發反射,使髖與膝關節彎曲,產生踏步走路或讓腳抬起來踩上障礙物的動作。早產兒也有此反射,但往往是以腳尖著地,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地的“步行”動作不同。

8.帥氣百分百的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將仰躺的寶寶的頭轉向一側,其同側的手腳會伸直,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猶如“拉弓射箭”的動作。但練紹弘醫生提醒,此反射並不一定一出生就有,媽媽最好等寶寶約1個月大後再試試看。

消失時間:通常在寶寶6~7個月大時消失。

動作的意義:部分學者相信這種反射在胎兒期即已出現,其有助於胎兒肌肉張力的成熟,甚至可以幫助生產;在出生後的數周內,此反射動作能阻止新生 兒翻身,並且反映寶寶初期的手眼協調。正常情況下,每次檢查不一定都能引發這種反射,若每次操作都會引發明顯的反射,要考慮為異常的反應;時間過久反射仍 未消失的寶寶,日後其需要手眼協調的動作(如寫字、平衡、運動等)往往會受影響,

以此評估新生兒神經、肌肉發展狀況

新生兒除上述的“原始反射”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反射,在新生兒身體檢查項目中,會以這些反射動作加上肌肉張力、粗細動作等項目,作為評估新 生兒神經、肌肉發展情形的參考。隨著寶寶長大,大腦、視覺、觸覺、肌肉和骨骼的發展逐漸成熟,大腦會抑制這些早期的反射動作,或將其統整成較為成熟的反應 及自主的動作。

知道了寶寶8種常見原始反射,所以寶寶的條件反射是在娘胎裡就有的,這些條件反射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隨著以後腦部的慢慢發展,會逐漸的消失。多數是在新生兒和嬰兒前期才會出現 的特殊反應,在寶寶長大,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後,這些動作會被抑制下來,慢慢地自然消失,而早期的姿勢反射則會慢慢被更成熟的神經肌肉動作取代。

通常出生後前8周是小寶貝驚嚇反射最強烈的時期。

消失時間:通常到了3~4個月大之後就會消失。

動作的意義:通過蒙洛氏反射,可觀察嬰兒神經傳導路徑及兩隻手的功能是否正常。有些嬰兒可能有臂神經叢損傷,使得反射反應只出現于單邊;反射動作過於頻繁、劇烈,或出生後很快消失,需懷疑可能的神經病變;超過6個月還有明顯的蒙洛氏反射,則要仔細檢查評估。

當較大的聲響也嚇不到寶寶時……

如果連突然的巨大聲響也不能嚇到寶寶,除了懷疑有神經病變以外,媽媽還得留意寶寶的聽力是否有問題。對於聽力缺損的寶寶,聲音刺激較不容易引起驚嚇反射。

據統計顯示,新生兒先天性雙耳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的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若加上雙耳或單耳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發生率則高達千分之三,這樣的幾率並不算低。聽力缺陷不易察覺,等到發現時,往往已影響寶寶的語言及其他方面的發展。

練紹弘醫生建議,父母不妨讓新生兒在出生後接受聽力篩查,以期早發現異常早治療,以免使聽力缺陷兒錯失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6.強壯百分百的牽引反射

寶寶平躺時,握住寶寶的雙手,並順勢往上拉,此時寶寶的脖子先往後仰,然後會用力往前方提起,手腳會自動彎曲,看起來仿佛想要自己撐起來似的。

消失時間:頭頸3個多月後就較能自主活動了,也較不易東倒西歪了。

動作顯示意義:此檢查用於評估寶寶的肌肉張力狀況,寶寶剛出生時會利用此反射穩定頭部的姿勢和位置,等到大約3個月時就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抬頭了。

7.神奇百分百的踏步(走路)反射和抬步(縮腳)反射

扶著寶寶的腋下,使寶寶保持站立姿態並讓腳著地,當他的腳底碰到硬物時,會自然地做出交替往前踏步的動作,這一連串的反應即為踏步反射。如果在 他的前方放置一個硬的障礙物,當寶寶腳背接觸到障礙物,還會抬起腳踩上去好像要邁步似的。事實上,寶寶要等到約1歲時才會走路呢!

消失時間:通常在寶寶8個月大後變得不明顯。

動作的意義:嬰兒會有此反應,是因為腳掌和腳背接受到刺激,刺激經由神經傳導至脊髓,引發反射,使髖與膝關節彎曲,產生踏步走路或讓腳抬起來踩上障礙物的動作。早產兒也有此反射,但往往是以腳尖著地,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地的“步行”動作不同。

8.帥氣百分百的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將仰躺的寶寶的頭轉向一側,其同側的手腳會伸直,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猶如“拉弓射箭”的動作。但練紹弘醫生提醒,此反射並不一定一出生就有,媽媽最好等寶寶約1個月大後再試試看。

消失時間:通常在寶寶6~7個月大時消失。

動作的意義:部分學者相信這種反射在胎兒期即已出現,其有助於胎兒肌肉張力的成熟,甚至可以幫助生產;在出生後的數周內,此反射動作能阻止新生 兒翻身,並且反映寶寶初期的手眼協調。正常情況下,每次檢查不一定都能引發這種反射,若每次操作都會引發明顯的反射,要考慮為異常的反應;時間過久反射仍 未消失的寶寶,日後其需要手眼協調的動作(如寫字、平衡、運動等)往往會受影響,

以此評估新生兒神經、肌肉發展狀況

新生兒除上述的“原始反射”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反射,在新生兒身體檢查項目中,會以這些反射動作加上肌肉張力、粗細動作等項目,作為評估新 生兒神經、肌肉發展情形的參考。隨著寶寶長大,大腦、視覺、觸覺、肌肉和骨骼的發展逐漸成熟,大腦會抑制這些早期的反射動作,或將其統整成較為成熟的反應 及自主的動作。

知道了寶寶8種常見原始反射,所以寶寶的條件反射是在娘胎裡就有的,這些條件反射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隨著以後腦部的慢慢發展,會逐漸的消失。多數是在新生兒和嬰兒前期才會出現 的特殊反應,在寶寶長大,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後,這些動作會被抑制下來,慢慢地自然消失,而早期的姿勢反射則會慢慢被更成熟的神經肌肉動作取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