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氣性大會哭暈, 這種事你見過沒, 以後最嚴重的就是哭的喘不上氣, 還是哭暈的, 這得多傷心啊, 脾氣也忒大了?這種情況如何辦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篇題為《1歲半寶寶哭暈了 竟因沒吃到餅乾》的新聞, 大概內容是這個剛滿一歲半的寶寶因嚷著要吃餅乾, 媽媽沒給還生氣地說了他幾句, 結果他哭得更凶, 哭著哭著一下子就沒有了聲音, 只見寶寶翻白眼、身體向後仰, 嘴唇發紫……
孩子的媽都嚇傻了, 大喊他, 搖晃他(錯誤動作, 請勿模仿)……十幾秒後他逐漸恢復正常, 但還隱隱哭泣。 事後去醫院就診才知道,
Advertisiment
小兒屏氣發作也俗稱“大憋氣”, 是指兒童在劇烈哭鬧時突然出現的呼吸暫停現象, 是兒童重複性行為中常見的一種, 多半發生在6-18月的嬰幼兒, 4-5歲以後會逐漸消失, 一日可發作數次。
屏氣發作常在寶寶情緒急劇變化, 如發怒、恐懼、疼痛、劇烈喊叫時出現, 常有屏氣、呼吸暫停、口唇發紫、四肢強直等表現, 嚴重的可能導致孩子在短時間內意識喪失, 一般可持續一分鐘左右, 嚴重的可持續2-3分鐘, 然後全身肌肉放鬆, 呼吸恢復, 也有的孩子在恢復後很快就會睡著。
屏氣發作的孩子有識別標誌一般認為, 屏氣發作與孩子的個性有關。 大多數平氣發作的孩子與正常孩子有一定的區別,
Advertisiment
其次, 家長不恰當的教育也是導致小孩屏氣發作的重要因素。 當家長看到孩子出現“背過氣”的現象時怕孩子發生意外, 極為恐懼, 因此事事都順著孩子, 長此以往會滋生孩子的不良習氣, 當再次遇到類似事件時, 他們往往會“故伎重演”以搏得家長的同情。 因此, 袋鼠麻麻提醒各位家長, 愛孩子無可厚非, 但一定要講究方法。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 屏氣發作與缺乏鐵和鋅也有關係, 因此, 對於頻繁出現屏氣發作的孩子, 不妨帶他去醫院做下微量元素檢測。
Advertisiment
屏氣發作與小兒癲癇在發病形式上有時非常相似, 但治療和預後上差別很大, 因此家長要注意區別。
屏氣發作與小兒癲癇的鑒別要點:
1、發病誘因
屏氣發作:通常是在受到疼痛、精神刺激下才能出現;
小兒癲癇:可在精神刺激下出現, 但也可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出現;
2、發病年齡
屏氣發作:多見於6~18個月的孩子;
小兒癲癇:可在任何年齡段出現;
3、發病後的意識狀態
屏氣發作:發作後一般不會出現意識不清, 多是一種疲憊表現, 如果你逗他, 他會有反映;
小兒癲癇:發作後意識不清或嗜睡, 經數小時清醒。
Tips:除了上面的幾點之外, 家長還可以通過給孩子做血鈣、腦電圖、心電圖等檢查, 來判斷孩子到底是屏氣發作還是小兒癲癇。
Advertisiment
由於小孩正處於智力發育的階段, 特別是2歲以內發展最快, 如果屏氣發作頻繁, 可導致腦缺氧, 影響智力發育。 因此, 一旦孩子出現屏氣發作, 家長應立即採取如下措施, 及時中止發作:
1、首先, 父母要儘量保持鎮靜, 最好將孩子平放在床上, 解開衣領扣, 保持呼吸道通暢;
2、輕吹寶寶的臉部, 以減少腦缺氧;
3、拍打足心或後背;
4、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間正中)、印堂(兩眉之間正中)、合穀(兩手掌虎口處)等穴位, 使其儘快恢復;
5、亦可按壓胸部, 可迅速改善缺氧, 幫助恢復呼吸。
Tips:一般情況下, 嬰幼兒屏氣不需進行藥物治療。 此外, 如果幼兒在短時間內頻繁發作,
Advertisiment
1. 安撫好寶寶的情緒
對於多次發生屏氣發作的孩子, 家長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預防其反復發生, 家長務必要掌握正確的撫育方法, 既不要強制孩子, 更不能過分溺愛孩子, 任其隨心所欲。 一旦發現寶寶有屏氣發作的預兆, 家長要及時安撫孩子, 或把孩子抱到室外, 換一個環境也許就能緩解寶寶的情緒。
2. 營造和睦的人際關係
家庭的和睦、人與人之間的健康與友好的關係, 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品質有重要影響, 家長應努力協調好。 孩子的心理、精神、行為等方面可塑性比較強, 在正確處理後, 屏氣發作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
3. 缺鐵患兒遵醫囑服用鐵劑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屏氣發作患兒伴有缺鐵,如果孩子屬這種情況,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鐵劑,一般在用藥1~3個月後可康復或明顯減少發作的次數。
雖然導致孩子屏氣發作有一些病理性因素,但跟家長教育也密切相關。平時對待孩子既要和藹可親,又要因勢利導,避免過分溺愛。如果為了不使小孩受刺激,對小孩百依百順,常常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異常,效果會適得其反。
3. 缺鐵患兒遵醫囑服用鐵劑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屏氣發作患兒伴有缺鐵,如果孩子屬這種情況,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鐵劑,一般在用藥1~3個月後可康復或明顯減少發作的次數。
雖然導致孩子屏氣發作有一些病理性因素,但跟家長教育也密切相關。平時對待孩子既要和藹可親,又要因勢利導,避免過分溺愛。如果為了不使小孩受刺激,對小孩百依百順,常常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異常,效果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