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強迫症”的前奏,怎麼辦?

當你發現寶寶變得比以前“矯情”了:吃飯必須坐在昨天坐的位置, 否則就不吃;穿衣服時必須按照他的順序扣紐扣, 不然就得解開重新來;出門時不論什麼情況, 都必須走在媽媽右邊……你一定會奇怪, 寶寶是要患上“強迫症”了嗎?

“強迫症”大比拼

小妮媽媽吐槽:不知道小妮什麼時候看到我某天飯後收拾碗筷的順序, 就記下來了, 從此, 我收拾碗筷可算是有人“把關”了。 如果我把大碗摞在小碗上頭, 小妮就會堅持讓我換過來;如果一根筷子的頭尾放反了, 她也會提醒我。

月月媽媽吐槽:因為月月小, 我們買了一個兒童椅,

Advertisiment
專門給她坐。 她倒好, 趁機給一家人安排了“專門座椅”, 這個是媽媽坐的, 那個是爺爺坐的……誰要是坐錯了, 月月就會大叫一聲, 讓他/她坐到“正確位置”上去。 如果大人們嫌麻煩拒絕, 她就不高興, 甚至不依不饒。

仔仔媽媽吐槽:我家這個問題更難解決。 去幼稚園的路上會經過一個社區, 社區裡的樓不是整齊排列的, 而是錯落有致的。 仔仔每次經過都會“抓狂”, 說“為什麼這個院子裡的房子這麼不整齊”, 還立志長大後要幫這個社區把不整齊的房子蓋整齊。 看著他信誓旦旦的樣子, 我真是既無語又無奈。

涵宇媽媽吐槽:過年了, 親戚朋友到家裡來做客。 涵宇著急地對一個坐在沙發上的小朋友說:“你應該先把外衣和最外頭的褲子脫了再坐,

Advertisiment
從外邊玩回來, 多髒啊!”弄得我們十分尷尬, 連忙把涵宇拉到臥室裡教育了幾句。 我就奇怪了, 他這是打哪兒養成的毛病?平時也沒人教他這些啊。

“強迫症”行為解讀

其實, 這不是“強迫症”

上述幾個寶寶的行為其實不是強迫症。 真正的強迫症是明知道自己不應該再去做某件事, 卻依然停不下來, 例如毫無緣由地、不停地洗手。 幾位寶寶的行為顯然是有理由、有依據的, 雖然這些依據在成年人眼中不合道理。

揭開“強迫症”的面紗:秩序敏感期

那麼, 為什麼寶寶會如此“矯情”呢?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寶寶所提出的各種要求, 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秩序。 碗要從大到小放, 有著明顯的秩序;椅子怎麼坐, 更像是公共場合“愛心專用椅”那種秩序;房子要蓋整齊,

Advertisiment
也是秩序;進門先脫外衣再入座, 還是秩序。

種種跡象提醒你:寶寶已經到了秩序敏感期噢!

秩序敏感期是寶寶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 寶寶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要求, 並逐步獲得和發展出許多關於生活的秩序感:

·物體擺放的空間秩序

·生活習慣的時間秩序

·物品的使用和歸屬秩序

……

也就是說, 秩序感的表現形態各種各樣, 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與秩序敏感的寶寶相處

面對寶寶強烈的秩序感, 許多爸媽不知所措:不去管它吧, 怕寶寶這“矯情的習慣”延續到長大;讓他不要計較那麼多吧, 他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而且萬一他將來真的一點秩序都不講,

Advertisiment
那可怎麼辦?

瞭解背後的具體原因

當寶寶對某件事有著強烈的秩序要求時, 爸爸媽媽首先要試著去瞭解背後的具體原因。 例如:月月給每個家庭成員分配“專門座椅”, 可能是因為媽媽先給了她一個“專門座椅”, 讓她體會到了這裡面的秩序;涵宇要求小朋友先脫衣服再坐沙發, 可能是因為他自己被這樣要求過, 或者他看到過別人被這樣要求, 感覺到了其中的秩序。

不講大道理, 給寶寶具體分析

瞭解了背後的原因之後, 爸爸媽媽切不可籠統地對寶寶說“不要這樣做”“這樣做很麻煩”, 而是應該就具體事件給寶寶做出具體的解答。

例如:當月月要求每個人必須坐專門的椅子時, 爸爸媽媽可以幫月月分析, 專用座椅是給需要特殊照顧的人用的,

Advertisiment
家裡很安全很舒適, 所以除了小朋友之外, 其他大人是可以坐在任何一張椅子上的。

如果這時爸媽籠統地對月月說“這樣做很麻煩、沒必要”, 那麼月月可能會想:“我專用一個兒童座椅, 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可是, 既然很麻煩, 為什麼爸爸媽媽還要給我買一個兒童座椅呢?”剛剛體會到的秩序感就被打亂了。

別打壓寶寶的秩序感

有的寶寶一提出看似“矯情”的要求, 就被爸爸媽媽呵斥“真是煩死了!怎麼這麼多事”!殊不知, 如果寶寶好不容易產生的秩序感被打壓, 就會在心裡形成另一種秩序:無序。 寶寶會認為無序才是對的, 長大後可能會不適應社會規則、生活上雜亂無章等等。 更可怕的是,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如果在別的事情上又被要求“有序”,很可能會導致迷茫和錯亂:到底是有序對,還是無序對?不利於寶寶的成長和穩定價值觀的形成。

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在這一時期滿足並肯定寶寶的秩序感,必要時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適當的教育。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加,他自然會明白更多秩序以外的道理。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如果在別的事情上又被要求“有序”,很可能會導致迷茫和錯亂:到底是有序對,還是無序對?不利於寶寶的成長和穩定價值觀的形成。

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在這一時期滿足並肯定寶寶的秩序感,必要時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適當的教育。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加,他自然會明白更多秩序以外的道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