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一言不合就哭鬧?也許是你沒讀懂TA脾氣背後的情緒

蘇寶快兩歲了, 曾經有過的睡眠、輔食等問題總算告一段落。 我還沒來得及慶祝, 發現她開始有了terrible twos的苗頭。 英文裡的terrible twos, 被翻譯成”可怕的兩歲“, 顧名思義, 這是個讓父母們很抓狂的名詞。 以前溫順的乖寶寶, 到兩歲左右忽然像變了一個人, 喜歡說不, 喜歡”無理取鬧“, 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 躺地打滾。

比如上周有一天, 該去上早教班了, 蘇寶正在玩她喜歡的玩具, 我提醒幾次該收拾好玩具我們要出發了, 她嘴裡一直說”還玩“。 要遲到了, 我有點氣惱, 打斷了她, 開始給她穿衣服。

蘇寶先是一愣, 然後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Advertisiment
一邊哭, 一邊聲淚俱下的講火星語。 如果不是快遞員上門分散了她的注意力, 估計能把中午吃的東西全部哭到吐出來。

其實這個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 只是最近愈演愈烈。 雖然”可怕的兩歲“早有耳聞, 我還是很納悶以前通情達理的寶寶, 脾氣忽然變得這麼大, 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我發現學習育兒, 其實和學其他東西很類似, 把難點寫出來, 系統分析一下原因, 就很容易找到對策。 我找來紙筆, 總結了一下蘇寶發脾氣和哭鬧的幾種情況:

1. 在做某件喜歡的事, 被打斷

比如, 希望一直在公園玩滑滑梯, 但是天黑了必須離開

2. 想獨立完成一個任務, 但實現不了

比如, 想把積木搭高, 但是搭了幾層就倒了

3. 想做的事,

Advertisiment
不被允許

比如, 想去摸電源插座, 大人說不行

4. 不想做的事, 被強迫做

不想刷牙, 不想吃蔬菜, 不想穿毛衣……

5. 想表達某個意思, 但表達不清

發脾氣的背後是無力感

其實把思路理順以後, 我發現蘇寶的”脾氣“, 都來自一種矛盾心理, 一種自己想要獨立, 但無法獨立的沮喪。 和蘇寶的美國兒醫溝通過後, 兒醫也告訴我其實“可怕的兩歲”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

兩歲的寶寶, 大運動, 精細運動, 語言和認知能力突飛猛進, 比如可以自己行走, 吃飯, 可以搭積木。 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弱小的嬰兒, 而是一個獨立的”人“。 但是寶寶還不太有界限意識, 不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也不太明白哪些事不該做(摸電源插座)。

Advertisiment
寶寶以為自己是全能的小超人, 當她發現事與願違, 會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從而生氣、哭鬧。 “無力感”是寶寶發脾氣背後的情緒根源。

要幫助寶寶順利的度過”可怕的兩歲“, 最關鍵的是理解寶寶的無力感, 讓寶寶有種充滿力量的感受, 比如:

不要把寶寶當殘疾人對待

大家都還記得寶寶在繈褓中的樣子吧, 面對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嬰兒, 總是不自覺的想去保護她, 照顧她, 比如喂她喝奶, 給她拍嗝, 洗澡, 穿衣, 哄她睡覺。 我們對寶寶的照顧模式慢慢固定下來了, 往往會忽略寶寶一直在成長這個事實。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 已經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小任務了, 如果我們還像對待嬰兒一樣的去包辦他們的一切,

Advertisiment
寶寶會產生很深的無力感。 比如蘇寶現在已經能自主進食了, 但是我偶爾心急, 拿起勺子開始往她嘴裡塞食物。 蘇寶往往會立刻不爽, 然後搶過勺子大叫:我自己喂!

其實最近蘇寶的口頭禪是”我自己XXX!“, 我才發現, 自主進食對蘇寶而言是種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雖然吃完後很可能需要打掃一下”殘局“, 但適時讓寶寶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才是符合這個階段心理發展的。

被尊重是力量感的來源

無力感的剋星是“有力感”, 它來自大人的尊重, 尊重意味著給寶寶“獨立”的機會, 和“做貢獻”的機會。 蘇寶喜歡拼拼圖, 我學會不插手, 不干涉, 而是及時肯定她的”成果”, 遇到超過她認知程度的任務, 需要我的時候, 才提出幫助她。

Advertisiment
有段時間發現她喜歡在我吸塵的時候來”幫忙“, 我給她準備了一套迷你清潔工具, 邀請她也參與大掃除。

我會請她幫我把衣物放進烘乾機裡, 或者讓她自己洗手和刷牙。 雖然刷完我還要再協助她刷一遍, 但首先讓她自己刷, 就是一種尊重, 寶寶能感受到。 我還在家裡做了一些小改動。 比如, 蘇寶以前吃飯是坐獨立的餐椅, 現在我在家裡飯桌座椅上安了個增高墊, 讓她和大人一起吃飯。

我也開始讓蘇寶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比如請她決定想吃樹莓還是藍莓, 今天想穿黃色還是白色的衣服, 出門是去游泳還是去動物園, 請她決定我們要先讀哪一本繪本。

尊重還體現在, 從寶寶手裡拿走某個物品的時候, 要征得她的允許。 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她會覺得她拿著的東西是自己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一言不發端走了你手裡的咖啡,你的反應肯定是, Excuse me?? 孩子其實是一樣的。蘇寶有次在公園撿起一根很長的樹枝,有戳到別人的危險,我沒有直接去拿,而是蹲下來說,這根樹枝很長,有點危險,我用這根短的和你換好嗎?雖然有時候寶寶會拒絕你,但總比突然從她手裡奪走更好。

少否定,多轉折

兩歲寶寶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測試大人的底線。雖然尊重寶寶,能化解寶寶這個階段的不良情緒,但絕不意味著對寶寶的行為放任不管。其實三歲以前建立良好的管教機制,會讓孩子以後的成長更輕鬆愉快(關於管教和立規矩,大家可以拓展閱讀這篇:為什麼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蘇寶自從會爬,就開始對所有她“不該碰”的東西感到好奇,比如拉扯檯燈的電線,摸牆上的插座,抓花盆裡的土來吃,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有一天我忽然發現自己連續好幾次對蘇寶說”別碰“,”別拿“,”那個不能摸“。正好那天在看What to Expect系列的育兒書,裡面很好的一個建議是:不要滿口說不。當你阻止孩子一些行為的同時,最好給出另外的選擇,或者肯定另一些行為,並且多用轉折性的語言來描述。

比如,與其說“現在不能玩沙子”,可以說“我們吃完飯就去玩沙子吧”;

與其“別碰牆上的插座”,不如說“寶寶,插座很危險,但咱們可以來玩這個感官板”

其實,面對”可怕的兩歲“,我們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改變寶寶的行為,更多的是調整大人的心態:不再把寶寶當做嬰兒對待,不再思考我該如何阻止寶寶發脾氣,或者我要如何”治好“可怕的兩歲。因為很多時候寶寶不聽話、發脾氣,都是因為他們充滿矛盾,充滿掙扎,想獨立的一顆心正在長大。歸根到底,都是成長,我們一起耐心陪伴寶寶去經歷這個過程吧。

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她會覺得她拿著的東西是自己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一言不發端走了你手裡的咖啡,你的反應肯定是, Excuse me?? 孩子其實是一樣的。蘇寶有次在公園撿起一根很長的樹枝,有戳到別人的危險,我沒有直接去拿,而是蹲下來說,這根樹枝很長,有點危險,我用這根短的和你換好嗎?雖然有時候寶寶會拒絕你,但總比突然從她手裡奪走更好。

少否定,多轉折

兩歲寶寶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測試大人的底線。雖然尊重寶寶,能化解寶寶這個階段的不良情緒,但絕不意味著對寶寶的行為放任不管。其實三歲以前建立良好的管教機制,會讓孩子以後的成長更輕鬆愉快(關於管教和立規矩,大家可以拓展閱讀這篇:為什麼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蘇寶自從會爬,就開始對所有她“不該碰”的東西感到好奇,比如拉扯檯燈的電線,摸牆上的插座,抓花盆裡的土來吃,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有一天我忽然發現自己連續好幾次對蘇寶說”別碰“,”別拿“,”那個不能摸“。正好那天在看What to Expect系列的育兒書,裡面很好的一個建議是:不要滿口說不。當你阻止孩子一些行為的同時,最好給出另外的選擇,或者肯定另一些行為,並且多用轉折性的語言來描述。

比如,與其說“現在不能玩沙子”,可以說“我們吃完飯就去玩沙子吧”;

與其“別碰牆上的插座”,不如說“寶寶,插座很危險,但咱們可以來玩這個感官板”

其實,面對”可怕的兩歲“,我們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改變寶寶的行為,更多的是調整大人的心態:不再把寶寶當做嬰兒對待,不再思考我該如何阻止寶寶發脾氣,或者我要如何”治好“可怕的兩歲。因為很多時候寶寶不聽話、發脾氣,都是因為他們充滿矛盾,充滿掙扎,想獨立的一顆心正在長大。歸根到底,都是成長,我們一起耐心陪伴寶寶去經歷這個過程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