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三歲前的記憶都去哪兒了?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許多父母可能都會注意到。 當孩子上幼稚園之後, 如果我們接他回家的路上問他學了什麼, 吃了什麼, 他往往回答“不知道”。 於是, 有的爸爸媽媽就會因此很焦慮, 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稚園的生活, 或者學習能力有問題等等。 但是, 如果不給孩子壓力, 當遇到某個恰當的場景時, 孩子的記憶卻很可能被觸發, 他所調“不知道”的結論就會被他自己的表現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稚園學的某首兒歌, 跳起老師教會的某個舞蹈動作, 甚至開始描述他在幼稚園的經歷。 於是, 他那些看似弄丟了的記憶經由某些畫面觸發,

Advertisiment
就會奇跡般地重現。

3歲前的記憶去哪兒了?

因為我們很難回憶起3歲前發生的一切, 很多人就誤以為孩子3歲前的經歷對他不會產生影響, 或者影響甚微。 有了這種認識, 在孩子小的時候, 我們很可能不太注意我們的言行, 結果就會無意間對孩子產生影響, 帶給孩子很多負面的東西。 直到某一天, 這些影響在孩子身上呈現出來, 我們才想起要去解決問題, 並把問題歸咎于孩子自己。 殊不知, 問題的根源在我們身上, 與孩子無關。 我們對孩子的影響, 從他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3歲前經歷的一切不會白白浪費, 它們會以某種方式在心靈深處刻下印痕, 通過潛意識發揮作用。 潛意識不辨好壞,

Advertisiment
對那些帶有感情☆禁☆色彩的東西特別青睞。 因此, 在孩子的童年, 給他們一些美好的、溫馨的、奇妙的記憶, 就相當於給他的潛意識輸入了正面積極的養分。

兒時記憶:心靈成長沃土or鹽鹼地

被愛的感覺, 是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 只有這種需求得到滿足, 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才有可能發生。 一個從小就被愛(當然不是溺愛)包裹的孩子, 他的內心才會充實、強大, 不容易為外境所影響, 對自我的認知度更高, 能以更積極的眼光看待一切。 否則, 孩子身體成長了, 心卻留在繈褓裡。 愛的滋養, 不僅僅來自於當下, 也來自於已逝的時光。

我一直記得一個溫暖的場面:屋後的菜園子裡, 大片金黃的油菜花在微風中搖曳, 飄來陣陣淡淡的花香。

Advertisiment
蜜蜂嗡嗡著, 在花叢中飛舞。 我留著當年流行的“西瓜皮”髮型, 拎著一個藍色的塑膠小手袋, 滿心歡喜盯著大門, 等待爺爺出現。 春日的陽光照在我身上, 暖融融的, 讓我安心、喜悅。 那是我第一次準備去遠行, 那時我還不到3歲。

那麼多年過去了, 這個溫馨的場面始終歷歷在目。 每當想起這個場景, 我的內心深處就有個聲音響起:總有些場景值得重溫, 總有些未知令人期待。 成人後, 當我沮喪、悲傷、失落的時候, 這個場景就會在我情緒極度低落時乍現, 給我愛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小的時候, 帶給他一些溫暖的回憶, 他幼小的心靈就擁有一片肥沃的土壞。 反之, 我們給予他的便是心靈鹽鹼地, 孩子感受到的便只有灼痛。

給孩子更多快樂而美好的早期記憶

Advertisiment

瞭解了3歲前記憶的去向與作用, 我們就可以盡可能營造一個溫暖而充滿愛的環境, 帶給孩子更多快樂而美好的早期記憶。 要做到這點, 我們可以嘗試:

給予孩子充分的愛。 愛並不意昧著無條件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 也無需給他營造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 給予孩子理性的呵護、充分的理解、強有力的支撐, 並嘗試適當放手、合理約束。 這個度不容易把握, 所以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狀態, 才可確認我們的做法是否正確。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父母, 我們可以隨時反思、調整, 這是保證我們走在對的路上最好方法。

營造良好的的家庭氛圍。 孩子具有直指人心的本能, 他們對情緒、氛圍、成人的狀態有著敏說的感受力。

Advertisiment
調整好父母自身狀態, 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是重點。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 自然心安身安。 良好的家庭氛圍帶給孩子的滋養是其他一切都無可替代的。

跟隨孩子, 玩一個看似很傻但他很享受的遊戲。 要玩好這個遊戲,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是, 觀察他的反應, 跟隨他、配合他、用心陪伴他。 比如孩子喜歡車, 我們可以用遊戲的方式開4s店、汽車修理廠、公交公司、汽車製造廠、汽車博物館……以司機、修理工、汽車銷售員等各種角色與孩子互動。 與孩子互動時, 我們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而不是把成人的世界強加給孩子。 就算沒有這些, 哪怕小到當爸爸的給孩子舉個高高, 這樣的舉動都足以滋養孩子的心靈。

孩子的負面記憶,無需過度焦慮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孩子在3歲前有了一些創傷經歷,我們也無需過於焦慮。放下它、淡看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寬厚的愛,他自然會從中獲得療愈。況且,一些負面的記憶未必都是不好的。我們不可能,也無需給孩子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畢竟,他將來終究要面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沒有面對挫折的經驗,孩子長大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去自我調適。某些負面的記憶也會觸發我們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最終轉化成正面的能裡。很多藝術家的輝煌成就都得益於他們童年的創傷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最需要做的工作是,看到每個負面事件背後的積扱意義,嘗試以智慧啟發孩子的智慧,讓其自然轉化。如此,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便滿手好事。

孩子的負面記憶,無需過度焦慮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孩子在3歲前有了一些創傷經歷,我們也無需過於焦慮。放下它、淡看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寬厚的愛,他自然會從中獲得療愈。況且,一些負面的記憶未必都是不好的。我們不可能,也無需給孩子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畢竟,他將來終究要面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沒有面對挫折的經驗,孩子長大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去自我調適。某些負面的記憶也會觸發我們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最終轉化成正面的能裡。很多藝術家的輝煌成就都得益於他們童年的創傷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最需要做的工作是,看到每個負面事件背後的積扱意義,嘗試以智慧啟發孩子的智慧,讓其自然轉化。如此,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便滿手好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