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不吃乳☆禁☆頭,糾正“乳☆禁☆頭混淆”全攻略

母乳親喂和“擠”出來喂是一回事麼?今天開始說說我們怎麼看待和解釋這些原因, 不放棄每一次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對於沒有採用親喂形式哺乳的媽媽多數有幾個原因:

寶寶乳☆禁☆頭混淆/拒絕乳☆禁☆房;

媽媽希望獲得更好更完整的夜間睡眠;

媽媽出現了較嚴重的乳☆禁☆頭破損暫停親喂;

媽媽糾結于乳☆禁☆房沒有刻度, 希望從瓶喂的直觀裡給餵養量來點信心;

媽媽開始恢復職場工作了。

乳☆禁☆頭混淆與乳☆禁☆房拒絕是一對雙生姐妹, 尼爾斯伯格曼大人說過:寶寶在出生後頭1小時沒躺到媽媽身上去, 就開始有個比例要出現乳☆禁☆房拒絕了。

Advertisiment
有一種被傷透了心的BABY即視感麼?還是趕緊丟回親娘胸口療傷吧。

阿滋媽自己的故事

乳☆禁☆頭混淆是我在哺乳這件事裡體會過最痛苦和彷徨的一段難熬時光的起點。 抱持著一定要好好母乳餵養的熱情, 在娃出生後居然黃在了最最關鍵的泌乳啟動早期, 這事對我當時打擊甭提有多大了。 當時來家裡探班的每個朋友都深深感覺到我的焦慮和不甘心。 如果你經歷過, 也一定能瞭解那種鬱悶。

我的乳☆禁☆頭混淆是怎麼發生的呢?

——因為錯過了出生後的頭1小時。

起初是在醫院出生後常規的洗洗弄(neng)讓我的乖仔一個人躺在大黃燈下跟為娘的隔著深深的“代溝”, 並且這時產房裡已沒有人員走動, 縱使我很焦急地想與他相見也沒有什麼鬼用。

Advertisiment
最少過了40分鐘, 我家茇茇才被放進來, 很笨很慫地把仔甜蜜地放到了我胸口, 然鵝, 當時不得要領的小白滋沒有擺好乳爬的必備姿勢。 一頭十分功利地期盼著寶寶能吃上奶, 另一頭卻又沒有給人家提供足夠長的探索時間(大概需要個四五十分鐘吧)。 在10來分鐘的時間裡只顧擺拍了幾張照片就結束了珍貴的早接觸機會……因為, 仔他睡過去了……誰也別攔著我, 讓我去撞一下棉花糖吧!

之後更虐, 他乾脆一睡不醒了(因為我生產時用了杜冷丁 T_T), 任憑一家人花式折騰搗鼓, 他就沉沉地睡著、睡著……產後36h左右, 我繃不住了, 讓家人急急忙忙下樓買了一罐配方奶(因為還擠不出奶。 。 。 )並且使用了號稱“不會產生乳☆禁☆頭混淆的卡瑪奶嘴”,

Advertisiment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妥妥的乳☆禁☆頭混淆成功坐實。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 我滋可以怎麼重來一次預防乳☆禁☆頭混淆?

首先, 我的接生婆是何毛毛醫生, 老毛可是我在母乳路上的好基友啊, 我在孩子出生前就應該跟她溝通好是否可以不去使用杜冷丁幫助我在宮口開全前的休息(更少藥物使用, 對寶寶出生後的狀態有更大説明, 至少他不會睡天睡地的, 這件事太影響銜乳的機會了)。

我應該請老毛幫我儘早把孩子放在我的胸口, 而不是讓他在出生後最清醒警覺的一開始就一個人被放得遠遠的。 (尼爾斯伯格曼大人說過, 母嬰分離是以秒來計算的!)

我應該請豬隊友把寶寶的衣物打開赤裸著趴放在我的胸口,

Advertisiment
並且我們要耐心地給他大約1小時的時間, 慢慢熟悉並自主尋找乳☆禁☆頭。

即便寶寶睡過去了, 我還是可以密切地和他做皮膚接觸, 讓他乾脆就躺在我懷裡睡天睡地。 這樣做能更好喚起彼此的生存與養育本能, 應激更小, 催產素的釋放更輕易。

即便沒有實現親喂, 也堅決不採用任何奶嘴餵養, 簡單如小杯小勺, 再高級如手指餵養、乳旁加奶, 哪一個不行啊, 為什麼要偏信了一個奶嘴的廣告......

(採用奶嘴餵養過的新生兒, 有極高比例出現乳☆禁☆頭混淆)

好吧, 事情都發生了, 後悔藥沒得吃, 總得提出點可建設性的意見來解決問題吧。

乳☆禁☆頭混淆的發生並不是所謂的吃奶瓶不費力這樣表面的感覺。 如果我們稍稍瞭解一下銜乳時寶寶的口腔裡是怎麼回事,

Advertisiment
你就明白很多了。

被良好含接的乳☆禁☆房有很多的組織在孩子口中, 深入的乳☆禁☆頭可以達到寶寶的軟硬顎交界處,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伸出指頭放到嘴巴裡感覺一下上顎的軟硬交界的位置。

奶瓶餵養一般都止步於硬齶的位置。 這個結果會讓寶寶從奶瓶轉換到乳☆禁☆房時無所適從, 因為淺淺的銜乳是沒有辦法有效移出乳汁的, 這是多麼崩潰的體驗啊, 居然沒有奶奶流出來!!!哭吧哭吧不是錯!!!

另外, 混淆的重要原因和出奶的時間差有關, 在乳☆禁☆房上吃奶是一個需要一點點耐心的過程, 每次開始的時候並不會有很多乳汁出現, 寶寶需要小口快速啜吸1~2分鐘後, 等到奶陣出現, 才開始吃出一道噴泉,然後慢慢流速慢下來,再等到下一個奶陣出現,這裡面是一波一波地輸送過程。

而奶瓶從一開始就在滴滴答答了,期間不存在變速現象。這種經驗會讓寶寶在乳☆禁☆房上也不懂得“等待”兩個字怎麼寫,所以上來後幾個回合就崩潰了,再哭!!

再則,乳☆禁☆房上的吸吮需要更多臉頰和舌部的主動負壓配合,舌部不斷在乳暈下方的運動引導了乳汁的流出。

奶瓶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只需要寶寶雙唇輕輕裹住就有源源不斷的供應,根本沒有舌頭太多勞動力佔用。難怪有人要比喻奶瓶餵養是騎三輪車,上去就會了;而哺乳是騎自行車,無論媽媽還是寶寶都需要更多的練習與配合。

新生寶寶是一個全新的觸覺接收器,軟糯糯的乳☆禁☆房與塑形的奶嘴給小傢伙輸入了完全不同的信號。當TA的小嘴巴第一次張開時得到過某種刺激信號,TA會比較傾向於再次獲得熟悉的體驗。

如果發生了乳☆禁☆頭混淆要怎麼糾正

挑時機:在寶寶還沒有急切想吃奶的時候,情緒安好清神醒目的時候,去嘗試。一旦TA因為太餓了或者太困了要抓瞎的時候,嘗試任何有難度的挑戰都是不明智的,即便是一個熟悉的事情在這種時機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別說這樣的大事。

挑姿勢:不管你是自助糾正或者來找我,跑不掉的絕招就是前幾次聊開了花的半躺臥位,借著這機會親密接觸重新建交而已。

當然啊,其他的姿勢也不是不能使用,比如傳統的搖籃式,但是在運用時有一些小細節需要注意。比如寶寶被抱起來幾分鐘後開始意識到你是要提供一個TA不認識的乳☆禁☆房給他時,有些孩子會立即大哭,這時千萬不要僵持啊,更加不能強迫寶寶貼近乳☆禁☆房把奶塞進嘴裡。比較推薦的做法是輕輕放下TA,玩一下別的東西,一會兒後再次抱起,從頭嘗試。

又比如寶寶在採用這些被動體位時(乳☆禁☆房在上,寶寶在下),要留給小傢伙的腦袋自主調整的空間,每一次接近乳☆禁☆房並不是按著他的腦袋完成的,而是先把小肚皮貼著媽媽的大肚皮,頸部得到必要的支撐後,由小傢伙主動張大嘴再把乳暈送到他的嘴裡。所有的姿勢裡,寶寶的身體都被帶向媽媽,而不是媽媽躬身就著寶寶的位置。

抓住迷糊奶的機會:意識薄弱的半夢半醒之間,寶寶用吸吮的本能在接受乳☆禁☆房,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當時最初的幾次成功都是在夜奶期間實現的,真是感動到幾乎喜極而泣了。

停止提供奶嘴:一般在出生後頭三周以內絕不提供奶嘴。如果你真的很希望糾正乳☆禁☆頭混淆,繼續採用瓶喂會讓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原因上面已經說得很多了哦。

改用小杯小勺餵養:印度人民有一種像神燈一樣的容器也十分好用(PALADAI)。這些餵養方法適用於有耐心的好隊友,潑灑難免,但是對糾正混淆的幫助太大。

這玩意兒叫PALADAI。

兩位隊友都操作得很完美:)

使用手指餵養或者乳旁加奶系統:如果寶寶過了出生後的頭幾天仍然沒有回到乳☆禁☆房吃奶,小杯小勺會把隊友搞瘋掉的,手指餵養也不能應付大量的餵養工作。有一些腦洞很大的能人異士用很多簡單的小工具就倒騰出了自製經濟實用的乳旁加奶器。

又是一個給力的隊友在實踐手指餵奶:)

簡易版乳旁加奶:)

做好長期對付的準備:從出現乳☆禁☆頭混淆到終於在清醒的時候寶寶也接受乳☆禁☆房,我們經歷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無數次的失敗裡有當時技巧不夠的原因,也夾雜著這個事情確實不容易糾正的本質在裡面。

媽媽一定是在不斷的自我鼓勵裡,用堅韌和耐心等待慢慢的質變發生。無論我們把寶寶放在胸口做皮膚接觸還是抱他在懷,都不要功利地希望他立即就實現了百分百銜乳。慢慢來吧,做好打算不失望。

並不是出生早期才會發生乳☆禁☆頭混淆

除了出生的奶嘴暴露,在寶寶3月齡以內,只要有使用奶瓶(甚至是安撫奶嘴)——哪怕只是偶爾甚至只有一次,乳☆禁☆頭混淆都是一件隨時可能發生的事!

媽媽在哺乳早期的沒日沒夜狀態裡,渴望一些放空的時間,都是十分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光是理解往往不能把問題處理得更好呀。乳☆禁☆頭混淆說得不好聽會把絕大多數路過的媽媽直接逼退了哺乳的機會。

我甚至在一個美國的育兒網站看到專家說:寶寶在出生後頭一個月是非常隨和的(open-minded),不管你提供乳☆禁☆房或者奶瓶,TA們都很快就接受了,這樣會為你回歸職場的餵養帶來很多便利。確實!如果這不得以的母嬰分離將早早發生,這個方法我只能說我可以理解,畢竟老美產假少得可憐。可是,我大中華的產假大喇喇5月餘,還是別照搬友國建議了。不然出了月子還弄不清個乳☆禁☆頭混淆,母乳之路就難了。

才開始吃出一道噴泉,然後慢慢流速慢下來,再等到下一個奶陣出現,這裡面是一波一波地輸送過程。

而奶瓶從一開始就在滴滴答答了,期間不存在變速現象。這種經驗會讓寶寶在乳☆禁☆房上也不懂得“等待”兩個字怎麼寫,所以上來後幾個回合就崩潰了,再哭!!

再則,乳☆禁☆房上的吸吮需要更多臉頰和舌部的主動負壓配合,舌部不斷在乳暈下方的運動引導了乳汁的流出。

奶瓶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只需要寶寶雙唇輕輕裹住就有源源不斷的供應,根本沒有舌頭太多勞動力佔用。難怪有人要比喻奶瓶餵養是騎三輪車,上去就會了;而哺乳是騎自行車,無論媽媽還是寶寶都需要更多的練習與配合。

新生寶寶是一個全新的觸覺接收器,軟糯糯的乳☆禁☆房與塑形的奶嘴給小傢伙輸入了完全不同的信號。當TA的小嘴巴第一次張開時得到過某種刺激信號,TA會比較傾向於再次獲得熟悉的體驗。

如果發生了乳☆禁☆頭混淆要怎麼糾正

挑時機:在寶寶還沒有急切想吃奶的時候,情緒安好清神醒目的時候,去嘗試。一旦TA因為太餓了或者太困了要抓瞎的時候,嘗試任何有難度的挑戰都是不明智的,即便是一個熟悉的事情在這種時機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別說這樣的大事。

挑姿勢:不管你是自助糾正或者來找我,跑不掉的絕招就是前幾次聊開了花的半躺臥位,借著這機會親密接觸重新建交而已。

當然啊,其他的姿勢也不是不能使用,比如傳統的搖籃式,但是在運用時有一些小細節需要注意。比如寶寶被抱起來幾分鐘後開始意識到你是要提供一個TA不認識的乳☆禁☆房給他時,有些孩子會立即大哭,這時千萬不要僵持啊,更加不能強迫寶寶貼近乳☆禁☆房把奶塞進嘴裡。比較推薦的做法是輕輕放下TA,玩一下別的東西,一會兒後再次抱起,從頭嘗試。

又比如寶寶在採用這些被動體位時(乳☆禁☆房在上,寶寶在下),要留給小傢伙的腦袋自主調整的空間,每一次接近乳☆禁☆房並不是按著他的腦袋完成的,而是先把小肚皮貼著媽媽的大肚皮,頸部得到必要的支撐後,由小傢伙主動張大嘴再把乳暈送到他的嘴裡。所有的姿勢裡,寶寶的身體都被帶向媽媽,而不是媽媽躬身就著寶寶的位置。

抓住迷糊奶的機會:意識薄弱的半夢半醒之間,寶寶用吸吮的本能在接受乳☆禁☆房,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當時最初的幾次成功都是在夜奶期間實現的,真是感動到幾乎喜極而泣了。

停止提供奶嘴:一般在出生後頭三周以內絕不提供奶嘴。如果你真的很希望糾正乳☆禁☆頭混淆,繼續採用瓶喂會讓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原因上面已經說得很多了哦。

改用小杯小勺餵養:印度人民有一種像神燈一樣的容器也十分好用(PALADAI)。這些餵養方法適用於有耐心的好隊友,潑灑難免,但是對糾正混淆的幫助太大。

這玩意兒叫PALADAI。

兩位隊友都操作得很完美:)

使用手指餵養或者乳旁加奶系統:如果寶寶過了出生後的頭幾天仍然沒有回到乳☆禁☆房吃奶,小杯小勺會把隊友搞瘋掉的,手指餵養也不能應付大量的餵養工作。有一些腦洞很大的能人異士用很多簡單的小工具就倒騰出了自製經濟實用的乳旁加奶器。

又是一個給力的隊友在實踐手指餵奶:)

簡易版乳旁加奶:)

做好長期對付的準備:從出現乳☆禁☆頭混淆到終於在清醒的時候寶寶也接受乳☆禁☆房,我們經歷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無數次的失敗裡有當時技巧不夠的原因,也夾雜著這個事情確實不容易糾正的本質在裡面。

媽媽一定是在不斷的自我鼓勵裡,用堅韌和耐心等待慢慢的質變發生。無論我們把寶寶放在胸口做皮膚接觸還是抱他在懷,都不要功利地希望他立即就實現了百分百銜乳。慢慢來吧,做好打算不失望。

並不是出生早期才會發生乳☆禁☆頭混淆

除了出生的奶嘴暴露,在寶寶3月齡以內,只要有使用奶瓶(甚至是安撫奶嘴)——哪怕只是偶爾甚至只有一次,乳☆禁☆頭混淆都是一件隨時可能發生的事!

媽媽在哺乳早期的沒日沒夜狀態裡,渴望一些放空的時間,都是十分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光是理解往往不能把問題處理得更好呀。乳☆禁☆頭混淆說得不好聽會把絕大多數路過的媽媽直接逼退了哺乳的機會。

我甚至在一個美國的育兒網站看到專家說:寶寶在出生後頭一個月是非常隨和的(open-minded),不管你提供乳☆禁☆房或者奶瓶,TA們都很快就接受了,這樣會為你回歸職場的餵養帶來很多便利。確實!如果這不得以的母嬰分離將早早發生,這個方法我只能說我可以理解,畢竟老美產假少得可憐。可是,我大中華的產假大喇喇5月餘,還是別照搬友國建議了。不然出了月子還弄不清個乳☆禁☆頭混淆,母乳之路就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