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不合群的原因及糾正辦法

寶寶喜歡爸爸媽媽的愛☆禁☆撫、逗引和親近, 這就是最初的“集體欲”。 當精神上滿足了, 身心才會健康成長。 滿周歲後的寶寶, 這種集體欲會更為強烈, 他特別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 開始出現社會性的需要。 但是也有個別寶寶不合群, 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造成的原因

爸爸媽媽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 造成寶寶的性格孤僻, 不願接觸陌生人。

有的父母要把寶寶撫養和寄養在私人家裡, 因為從小沒離開過爸爸媽媽的懷抱, 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 入託以後愛哭鬧, 有的甚至出現神經紊亂現象:哭叫著要小便,

Advertisiment
卻硬是不肯尿在便盆裡, 剛拿掉便盆就尿褲子。 平時不和別人玩耍, 情願一個人獨處, 適應托兒所的生活比較困難。

環境束縛。 有的爸爸媽媽對寶寶過分寵愛, 保護過嚴, 不准走街串門。 由於長期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 寶寶顯得很膽怯, 見到陌生人就態度不自然, 更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耍。 有的獨生子女, 由於爸爸媽媽溺愛, 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 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總之, 無論是精神因素還是其他原因, 共同的一點是缺乏交際的機會。 所以, 爸爸媽媽應激發寶寶活潑的天性, 讓他有較充裕的時間和夥伴們玩耍。 對於膽小的寶寶應創造機會, 鼓勵他多與別人接觸。

一個不合群的寶寶是很難適應今後的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

Advertisiment
大量調查表明, 合群的寶寶在知識範圍, 語言表達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寶寶。

可是, 由於很多爸爸媽媽長期嬌生慣養或放縱不管, 使寶寶變得(特別是有些獨生子女)非常任性, 喜歡獨來獨往, 很少為他人著想。 這樣的寶寶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 因而也很難適應社會。

讓寶寶合群的方法

通過做遊戲, 寶寶可以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 遵守遊戲規則, 懂得輪流玩耍, 而且通常情況下, 他們也會禮貌地對待遊戲夥伴。

不合群的寶寶不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寶寶偶爾接受個別小朋友的邀請, 即使是很勉強的, 也要及時給予鼓勵, 如果發現寶寶主動接受了別的小朋友的邀請,

Advertisiment
並表示願意參加, 更要大加讚賞, 促其參加。

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爸爸媽媽要鼓勵寶寶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 並為他們提供遊戲的場所和他們感興趣的玩具, 還應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並和他們一起玩。

鼓勵寶寶與比他更小的寶寶建立友誼。 這樣有機會讓寶寶同比他更小而欽佩他的寶寶交往, 鍛煉他的領導能力和社會技能, 這有助於他獲得與同齡人相同水準的社會參與能力。

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對一些寶寶來講, 心理學教育可能對他有所幫助。 如果你的寶寶極度膽小, 總當“替罪羊”, 或者非常好鬥, 極易發怒, 告訴專家, 他會幫助你找到寶寶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恰當方式,

Advertisiment
培養寶寶合群的能力。

鼓勵兩個或更多的寶寶一起畫畫, 可以用粉筆在人行道上畫, 或者在家裡用蠟筆在一張紙上畫。

看著你的寶寶和他的小朋友一起投入地跳舞蹈。

這種很古老的遊戲不僅能增強寶寶的協調能力, 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社會技能應當被描繪為某些我們在努力學習的東西, 而且任何寶寶的社金特性都不應該被描繪成固定的模式。 比如說一個寶寶的害羞、遲鈍或者好鬥。

任何定性的描述往往逐漸成為固定的行為, 成為永久的性格。 所以, 爸爸媽媽們不要輕易給寶寶下定論, 經過努力的教育, 相信很多寶寶都會有所改善的。

總之, 要使寶寶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Advertisiment
不能急於求成。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 你就能把寶寶的培養成一個樂於與人合作、能適應社會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