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糾正寶寶的不良行為時, 需要修正的是家長的行為。
不良行為之應對
對策1:對寶寶的進食要放鬆。 家長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種類, 吃多少則應有寶寶決定。 家長也必須瞭解每個寶寶的生長有個體差異, 寶寶只要在正常範圍內生長即為正常, 而不能要求寶寶一定要“達標”, 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寶寶比較。
對策2:干預。 家長提供的食物種類要多, 但每種食物的量不要太多, 讓寶寶能接受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質地的食物。 寶寶在接受新食物時都會將食物頂出或出現噁心, 這是寶寶自我保護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對策3:進餐時間的安排。 不同年齡的寶寶進餐時間和進餐次數有所不同。 4個月前每天一般進食7次配方奶粉, 每次約120毫升(餵養次數可更多);4—6個月的寶寶每天進食6次配方奶粉, 每次150毫升, 加上一次米粉;7—12個月的寶寶每天進食4次配方奶粉, 每次180毫升, 加上3次輔食;1—3歲的寶寶則每天2—3次配方奶粉, 總量400—500毫升, 加上3次正餐。 一般的進餐時間為20—30分鐘, 吃不完就應該取走,
Advertisiment
對策4:利用就餐的環境。 固定的座位和食具更易形成條件反射, 如讓寶寶在高椅子上吃飯, 久而久之當你把寶寶放到高椅子上就意味著要吃飯了, 寶寶的大腦中就會形成進食的興奮狀, 唾液腺也會分泌, 為進食做好準備。 對一個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寶寶來說, 進餐環境應安靜, 在視覺、聽覺沒有干擾的地方進行, 還要固定餵食的人。 寶寶的座位要舒適, 身體要有支持, 確保進食動作協調。 小嬰兒應該靠在餵食人的臂彎中或坐在大腿上;大一點的寶寶可坐在高椅上, 讓寶寶騰出雙手自己進食。 飯前飯後都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 可提早5—10分鐘告訴寶寶要吃飯了, 休息一下、洗手!
對策5:家長和寶寶的互動作用。
Advertisiment
對策6:定期去兒保門診檢查, 測量體重、身高, 只要寶寶生長正常或始終在自己的生長軌道中生長, 家長就不用著急, 這同時也提示寶寶的進食量已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