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也是水做的,退燒降溫水不可少

寶寶發燒作為嬰幼兒常見疾病之一, 如何科學的給寶寶退燒降溫便備受爸爸媽媽們關注, 尤其是媽媽們對降溫方法可能脫口而出, 殊不知在一些眾所周知的藥物降溫方法的背後, 掌握一些基本的寶寶身體狀況對應對寶寶發燒將大有裨益, 比如說水分在幫助寶寶退燒降溫中的作用就不可小覷。

正如那句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 成人體內含量約占體重的60%左右, 而這個數字對於寶寶來說還會增大, 因為年齡越小, 體內水分比例越高。 滿一個月嬰兒體內所含水分約占體重的75%, 早產兒更高達80%左右。

Advertisiment
可見水做的寶寶也需要水來養啊。 當寶寶發燒時, 會蒸發掉體內大量水分, 這時及時並適量的給寶寶補充水分就顯得格外重要。 接下來我們就瞭解一下如何利用水分為寶寶退燒降溫。

人體散熱途徑, 也就是退燒途徑大致有四條:首先是經皮膚蒸發水分散熱, 也是最主要的;其次是經呼吸散熱, 發燒時呼吸會增快加深;第三點是經排尿過程散熱;散熱最後一點便是經排便過程。 當寶寶體溫增高時, 身體會自動流汗散熱, 但當寶寶發高燒時, 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 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 這致使寶寶的身體無法散熱。 而嬰幼兒生病時多不喜喝水或奶, 這時家長一定耐心少量多次喂, 以增加體內水分,

Advertisiment
利於退熱, 否則服了退熱藥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再有, 排尿和便過程都可利於降溫。 總之, 退熱的捷徑不是從藥物(退熱藥、抗生素等)出發, 而是增加體內水分和適宜物理降溫。

如何做到發熱時有效的物理降溫呢?首先盡可能保證寶寶液體攝入。 退熱過程主要是通過皮膚蒸發水分而實現。 若體內水分不足, 退熱效果受限。 再有, 在適當提高室溫的前提下, 盡可能減少穿蓋利於皮膚散熱。 還有, 洗溫水澡、溫熱毛巾濕敷也是很好物理降溫的方法。 冰袋或退熱貼也會有一定效果。

傳統退燒藥是通過口服胃部吸收後, 調節人體內生理機能來達到降溫目的, 藥物成分會到達體內五臟六腑, 而退熱貼是外貼劑, 貼在體表部位,

Advertisiment
完全是外在的物理降溫方式, 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 也就減少了寶寶體內水分的消耗。 除此之外, 水分含量越高的退熱貼越有利於寶寶體內熱量的散發, 目前所知含水量最高的退熱貼就是兵兵退熱貼, 含水量高達80%, 較高的含水量不僅可以有效的帶走寶寶體內的熱量, 同時也有利於寶寶體內水分的留存, 達到科學降溫退燒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