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小時候, 總是有很多希奇古怪的想法。 他們常常幻想有一個並不真正存在的朋友, 每天陪自己玩耍、聊天, 甚至和自己一起吃飯睡覺。 他們喜歡這樣的朋友, 有時侯更甚于喜歡現實世界裡的夥伴。 大人們理解不了這種幻想, 總是憂心忡忡, 怕孩子是因為胡思亂想, 太過孤單或者太需要幫助才會這樣。 其實這種擔心有些多餘。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 幻想一個朋友, 也許就是打開了一扇心靈之門。
兒時的幻想五顏六色
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瑪喬麗·泰勒和華盛頓大學的斯蒂芬妮·卡爾森正在進行一項關於孩子和他們的“幻想朋友”的研究。
Advertisiment
泰勒說, 要理解孩子們“幻想朋友”的心理, 首先要明白對大多數孩子來說, 這樣的朋友不過是玩伴。 “幻想朋友”只是和孩子們做伴, 一同玩耍。
成年人總是把這些事情想得太嚴重。 泰勒說, 孩子們在心理實驗室裡接受採訪時, 看見研究人員又提問題又記筆記, 還怕他們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 有一個孩子還湊過去對採訪他的人說:“只是假裝的, 你知道吧。 ”
他們的聰慧超越同齡
泰勒和卡爾森的研究表明, 與“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他們的同齡人更優秀。
Advertisiment
“比起那些普通孩子, 有‘幻想朋友’的孩子不太害羞, 更擅長社交, ”泰勒說, “這與人們通常的看法恰恰相反。 ”
面對孩子們的“幻想朋友”, 父母又能夠做些什麼呢?泰勒回憶起一個孩子強迫全家人等在飯店裡, 只為了等到一張足夠大的桌子, 使她並不真正存在的“朋友”也能和家人坐在一起。 另一個女孩因為她的“朋友”病得很重需要照顧, 拒絕離開家一步。 每當這些時候, 孩子們總是特別固執, 不可理喻。 如果再加上沒有耐心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幻想激發創作靈感
“幻想朋友”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相互影響並不會隨著童年時代的結束而就此消失。 最近的研究中, 泰勒正在採訪幾名小說作者。
她發現,小說中的角色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十分類似于孩子和他們的“幻想朋友”。 作家們常說他們所創作的角色似乎有自己的生活, 說自己的語言, 自己掌握著故事情節, 有時候他們拒絕接受作者的安排。 有一些作者在小說之外與自己創作的人物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係。 小說家愛麗絲·沃克說,
Advertisiment
6歲女孩的“幻想朋友”
“幻想朋友”的所言所行是聰明孩子為自己的心靈世界開的一扇窗戶, 別人可以從中窺見他們心中所想。
四年前, 6歲的奎因·巴斯卡還是個懵懂的一年級小學生, 家在俄勒岡州尤金市。 她“創造”了看不見的夥伴“愛爾菲-維爾菲”。 愛爾菲-維爾菲是個長著層層疊疊彩色頭髮的女人, 養了“數也數不清”的動物。
奎因的媽媽凱特說, 奎因用愛爾菲-維爾菲來實現許多很現實的願望。
在愛爾菲的世界裡, 奎因可以坐刺激的過山車(現實生活中她還太小坐不了)。 愛爾菲有一隻橘黃色的貓叫做斯特佩(奎因特別想養寵物)。
Advertisiment
“在奎因眼中, ‘愛爾菲-維爾菲’是對我現實生活的映照, ”凱特說, “有時候我問奎因她在想什麼, 她會回答說‘哦, 我在想愛爾菲怎麼會整天都笑嘻嘻的。 ’而那天我肯定過得很糟糕, 整天都牢騷滿腹。 ”
瞭解孩子的“幻想朋友”
“幻想朋友”不同于真正的朋友, 玩輸了從不發脾氣、使性子, 還總是能做孩子們做不到的事, 去孩子們去不了的地方。
孩子們向泰勒描述了許多千奇百怪的“幻想朋友”:有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愛穿花衣服的短吻鱷和整天讀書的綠色龍。
當然, 並不是所有的“幻想朋友”都多才多藝、行為端正。 孩子們常會抱怨他們那些看不見的朋友不願意分享、太吵、太專橫霸道或是忙得沒時間陪他們玩。 有一個孩子說他的“幻想朋友”太討厭了,所以他管她叫“去你的”。
“幻想朋友”並不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事實上它可能是心理生長發育所必經的階段。通過與這些幻想“朋友”交談,孩子們也許能夠悟出現實生活的真諦。“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探究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泰勒解釋道,“忙碌就是其中之一。吝嗇和專橫也是他們在談到與身邊朋友們的交往時常常傾訴的煩惱。”
有一個孩子說他的“幻想朋友”太討厭了,所以他管她叫“去你的”。“幻想朋友”並不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事實上它可能是心理生長發育所必經的階段。通過與這些幻想“朋友”交談,孩子們也許能夠悟出現實生活的真諦。“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探究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泰勒解釋道,“忙碌就是其中之一。吝嗇和專橫也是他們在談到與身邊朋友們的交往時常常傾訴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