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寶寶令人頭疼的8大行為是否要制止

手指啃得津津有味;玩具總喜歡亂丟一地;爬上爬下好危險……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 總會出現一些讓媽媽頭疼的行為。 這些行為是寶寶的年齡所決定的嗎?要不要阻止?讓我們一起解讀它們背后的意義, 以更好地引導寶寶探索和認知。

行為一 咬人

解析 當寶寶1歲后, 出現咬人行為要制止!

寶寶4月齡左右, 即將出牙時, 會因牙齦腫脹等不適而啃咬玩具或最親近的人, 此時他還不明白咬人是對還是錯, 即便父母瞪著他說“不許咬”, 也是沒有用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一些蔬果片、餅干, 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膠,

Advertisiment
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機會。 這樣寶寶緩解了出牙的不適, 也就不會咬人了。

而等寶寶1歲左右時, 有時也會出現一興奮就咬人的行為, 不但咬身邊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寶寶, 也會咬自己。 這其實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只是用錯了地方。 父母這時應該及時制止, 明確而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允許”的行為。 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需要搞清楚寶寶咬人的原因, 是發脾氣, 還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的放矢, “對癥下藥”, 才能引導寶寶正確對待“咬人”這件事。

行為二 撕紙

解析 不用制止, 讓寶寶在撕紙中獲得快樂!

當寶寶六七個月大, 發現通過手的動作能改變紙的形狀并發出聲響時,

Advertisiment
會感到快樂, 好奇心得到滿足, 所以會對撕紙“情有獨鐘”。 這是一種基于好奇心理的探索行為, 也是寶寶主動自發學習的表現。 父母不應阻止, 相反, 還應鼓勵這種行為。

因為撕紙對寶寶來說, 不僅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還能鍛煉小肌肉, 發展手部精細動作, 開發智力。 父母可以引導寶寶把紙撕成小塊乃至紙屑, 還可以慢慢地教寶寶撕出形狀和輪廓。 這樣, 撕紙就變成了充滿樂趣的活動!

值得提醒的是, 父母不要把有價值的資料文本或者是賬單鈔票等給寶寶撕, 同時也要注意寶寶使用的撕紙是否衛生, 以防病菌傳染。

行為三 扔東西

解析 可進行適當的認知教育, 不建議嚴厲制止!

當寶寶9月齡左右時, 會對“扔東西”的游戲十分熱衷。

Advertisiment
凡是能抓到的物品, 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丟出去, 還樂得“咯咯”笑。 媽媽們有沒有發現, 不管是積木、皮球還是鞋子, 每樣東西掉在地上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寶寶也在觀察和探索呢!所以父母不要擔心這是不是寶寶攻擊行為的開始, 也不用著急阻止寶寶扔東西的行為。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得到鍛煉, 對各種不同的物體也有了全新的認知。 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扔扔撿撿”的游戲, 同時順勢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 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

當然, 父母還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認知教育, 比如告訴寶寶什么東西可以扔, 什么東西不可以扔, 同時也要選擇耐摔的物品給寶寶玩哦!

Advertisiment

行為四 玩弄生☆禁☆殖☆禁☆器

解析 需制止, 但不要大聲斥責, 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轉移寶寶興趣。

當男寶寶10月齡后, 常常會喜歡用手抓自己的“小雞雞”, 有時還拉得很用力, 很讓人煩惱!其實, 男寶寶玩生☆禁☆殖☆禁☆器是一種常見的探索行為, 對他來說, “小雞雞”和肚臍、手指、腳趾一樣都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已, 但觸摸生☆禁☆殖☆禁☆器會有快樂的感覺, 也就會不自覺地經常玩弄了。 其實女寶寶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 比如磨蹭或者是撫摸。 而父母往往過分緊張, 認為這是一種很羞人的壞習慣或者是性行為。

其實, 父母首先應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給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豐富的活動, 讓寶寶的雙手忙起來, 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小雞雞”;其次,

Advertisiment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會對性產生好奇心, 父母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句, 解答寶寶的性提問。

要注意的是, 父母應當經常檢查寶寶的生☆禁☆殖☆禁☆器是否衛生, 有沒有異樣, 以便消除寶寶生理上的不良刺激, 也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的生☆禁☆殖☆禁☆器。

分享到: 本文相關推薦 怎么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怎么判斷寶寶是否缺鈣 如何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6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海綿寶寶和派大星... 如何制止嬰兒吃手 失去派大星的海綿寶寶 十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寶寶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行為五 不好好吃飯, 玩食物

解析 不要嚴厲斥責, 恰當引導, 讓他自己動手吃飯。

很多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時, 吃飯都很乖, 但到了1歲后卻常把碗里的飯菜抓起來捏捏揉揉, 搞得一塌糊涂,常讓媽媽感到頭痛。

其實,寶寶到了1歲左右時,會對自己動手吃飯產生興趣,進餐時,會忍不住去抓盤里的食物,這是寶寶探索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愉悅的體驗。被允許用手熟悉這些食物,對養成寶寶不挑食的好習慣是大有裨益的。當寶寶成功地捏起一小團米飯放進嘴里時,他會充滿成就感哦!這和被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應該同意寶寶用手抓食物吃。

如果怕寶寶弄臟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六 藏東西

解析 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

當寶寶1歲半左右時,會愛上“藏東西”的游戲,自己的玩具、媽媽的手機、爸爸的鑰匙……都被藏了起來。寶寶在藏匿物品和尋找的過程中,記憶力得到了鍛煉;當找到所藏的東西時,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增強寶寶的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信任并鼓勵寶寶藏東西的行為,不要用“不可以”來打擊他。

父母不妨陪寶寶一起玩“藏東西、找東西”的游戲,這樣做不但能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摸清寶寶藏匿物品的規律,萬一有重要的東西被藏起來了,也能很快從寶寶的“秘密基地”里尋找到。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把貴重的或者對寶寶來說危險的小物品有意識地收好,以免寶寶看到后產生興趣而隨意觸摸、藏匿,引起麻煩。

如果怕寶寶弄臟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七爬高

解析 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學步后,隨著腿部力量的增強,寶寶會比學爬時更喜歡爬高。這種體能上的鍛煉,有利于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于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一味地說“No”,以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挫傷積極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玩“攀爬”游戲時,媽媽與寶寶的距離要保持在一臂之內,且要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以免引發危險,如不要在窗戶和陽臺上擱置可以墊腳的物品、桌腿和桌角要用軟墊包好、所有尖銳或易碎的“危險品”都要收起來、給地面鋪上厚厚的游戲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寶寶攀爬探索的欲望!

行為八小氣

解析 需及時干預,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寶寶1歲半后,會變得很“小氣”,常緊拽著自己的玩具不肯與別的小朋友分享。這是因為3歲以前的寶寶,處于“自我中心期”,還分不清“你、我、他”的不同,父母不必急于強迫寶寶 “大方”,應該以引導為主,讓寶寶建立起所有權的概念,再慢慢學習分享。

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寶寶多結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當寶寶融入“群體”之后,獨占的“小氣”現象就會得到大大改善,體驗到與人共享的樂趣之后,寶寶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樂于與他人分享了。

現在的父母大多也是獨生子女,所以要注意做出表率。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助于培養寶寶“樂于分享”的好習慣。

分享到: 本文相關推薦 怎么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怎么判斷寶寶是否缺鈣 如何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6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海綿寶寶和派大星... 如何制止嬰兒吃手 失去派大星的海綿寶寶 十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寶寶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搞得一塌糊涂,常讓媽媽感到頭痛。

其實,寶寶到了1歲左右時,會對自己動手吃飯產生興趣,進餐時,會忍不住去抓盤里的食物,這是寶寶探索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愉悅的體驗。被允許用手熟悉這些食物,對養成寶寶不挑食的好習慣是大有裨益的。當寶寶成功地捏起一小團米飯放進嘴里時,他會充滿成就感哦!這和被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應該同意寶寶用手抓食物吃。

如果怕寶寶弄臟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六 藏東西

解析 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

當寶寶1歲半左右時,會愛上“藏東西”的游戲,自己的玩具、媽媽的手機、爸爸的鑰匙……都被藏了起來。寶寶在藏匿物品和尋找的過程中,記憶力得到了鍛煉;當找到所藏的東西時,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增強寶寶的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信任并鼓勵寶寶藏東西的行為,不要用“不可以”來打擊他。

父母不妨陪寶寶一起玩“藏東西、找東西”的游戲,這樣做不但能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摸清寶寶藏匿物品的規律,萬一有重要的東西被藏起來了,也能很快從寶寶的“秘密基地”里尋找到。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把貴重的或者對寶寶來說危險的小物品有意識地收好,以免寶寶看到后產生興趣而隨意觸摸、藏匿,引起麻煩。

如果怕寶寶弄臟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七爬高

解析 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學步后,隨著腿部力量的增強,寶寶會比學爬時更喜歡爬高。這種體能上的鍛煉,有利于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于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一味地說“No”,以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挫傷積極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玩“攀爬”游戲時,媽媽與寶寶的距離要保持在一臂之內,且要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以免引發危險,如不要在窗戶和陽臺上擱置可以墊腳的物品、桌腿和桌角要用軟墊包好、所有尖銳或易碎的“危險品”都要收起來、給地面鋪上厚厚的游戲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寶寶攀爬探索的欲望!

行為八小氣

解析 需及時干預,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寶寶1歲半后,會變得很“小氣”,常緊拽著自己的玩具不肯與別的小朋友分享。這是因為3歲以前的寶寶,處于“自我中心期”,還分不清“你、我、他”的不同,父母不必急于強迫寶寶 “大方”,應該以引導為主,讓寶寶建立起所有權的概念,再慢慢學習分享。

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寶寶多結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當寶寶融入“群體”之后,獨占的“小氣”現象就會得到大大改善,體驗到與人共享的樂趣之后,寶寶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樂于與他人分享了。

現在的父母大多也是獨生子女,所以要注意做出表率。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助于培養寶寶“樂于分享”的好習慣。

分享到: 本文相關推薦 怎么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怎么判斷寶寶是否缺鈣 如何知道寶寶是否缺鈣 6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海綿寶寶和派大星... 如何制止嬰兒吃手 失去派大星的海綿寶寶 十個月寶寶玩什么玩具 寶寶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