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師”說成“老希”, “葡萄干”說成“帕塌干”……3歲半男孩童童說出的話, 別人怎么也聽不懂。 童童的媽媽帶孩子到心理咨詢中心咨詢, 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學習外語過早, 導致出現了“大舌頭”現象。 孩子學外語不是越早越好嗎, 怎么會因此變成“大舌頭”呢?
越早越好是誤區
知名少兒教育專家、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梁雅珠認為, 3-12歲是一個人學習外語的良好時期。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人在12歲之前, 語音中樞與母語同在右腦;再大一些之后, 語音中樞就轉到左腦, 和右腦的母語分開了。 所以,
Advertisiment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0到3歲, 是母語發展關鍵期, 要盡量避開外語干擾, 心理專家認為, 任何民族的孩子學習外語, 一般都應在掌握好本土語言之后,保證母語的發展能力;如果在孩子的本土語言基礎還沒有打好時, 就過早學習外語, 其結果必然是“顧此失彼”, 互相混淆和干擾;3~5歲左右, 孩子可以開始學習適量的外語, 因為這個時期是培養一個人基本語感、語言思維和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
Advertisiment
* 家庭語言環境過于復雜, 家人之間常幾種語言混雜著交流, 導致寶寶缺乏一個相對純粹的主流語言環境。
* 家長過于功利, 總是以“ 蘋果--apple”這樣的方式來教寶寶學外語, 同時急于了解寶寶是否真的學會了, 結果導致寶寶混淆了兩種語言, 或者對兩種語言的規則理解都出現偏差。
* 家長外語說得不標準, 教給了寶寶不純正的發音,
Advertisiment
* 同一個人最好不要同時以幾種語言混著跟寶寶交流, 尤其寶寶的主要撫養人最好堅持用同一種語言跟他交流, 以便他盡早掌握純粹的母語的語音、語法規則以及思維模式, 防止他出現交流障礙。
對策:
* 父母的外語要說得比較地道才可以教寶寶, 如果家長教給他錯誤的發音, 不如不教。
* 如果父母外語不怎么好, 又想讓寶寶接觸外語, 用一些地道的外語視頻材料隨意地給寶寶看看、聽聽, 寶寶一樣會很有收獲。
* 家長不要很功利地看待學外語這件事, 即便只是給予寶寶一些有益的語言刺激, 對他將來更好地學習外語也仍然是有幫助的。
Advertisiment
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 糾正母語比學習外語更重要。 因為3歲是語言糾正的良好期, 3歲以前幼兒的大腦語言中樞還不成熟, 發音不是很準確。 如果在孩子連母語都沒有說準的情況下就開始學習外語, 反而會讓孩子哪一種語言都說不好。
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學英語的興趣, 提高孩子學習語言的敏感性, 而不是很功利地去學。 否則孩子一旦對英語失去興趣, 到正式上學后孩子就會有抵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