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養幼兒理解語音和概括、表達語音的能力,
使之形成良好的聽的習慣與說話的積極性。
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通過對某些兒童文學作品的聽、看、講述、討論等增強兒童的理解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相關話題、看圖講述、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
使幼兒之間、師生之間有交往、討論、合作的機會,
激發說話的勇氣、興趣,
增強幼兒口語表達的自信心,
提高其表達能力。
2.加強學前幼兒的閱讀活動,
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使之能按順序觀察畫面,
理解畫面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繫,
Advertisiment
3.方言地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方言對學習普通話的干擾。 幼兒教師要堅持說普通話, 要根據當地方言中對學拼音的干擾因素, 如n、l不分, 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等, 編一些針對性強的繞口令、兒歌, 使兒童能辨別其發音的差別。 同時, 教師應強化聽普通話的環境, 如播放普通話故事、詩歌的錄音帶, 收聽普通話廣播, 收看電視等。 另一方面要做家長工作,
Advertisiment
4.培養幼兒觀察、分析、比較和分類的能力。 可採取有計劃地觀察圖片、實物, 或根據各地區具體的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異同, 以促進兒童進入漢字學習後對漢字識記及辨析的能力。
5.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方位知覺能力。 教師可組織多種形式活潑、發展幼兒空間及方位知覺的遊戲, 讓幼兒在活動中分辨上、下、左、右。 可利用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中出現的“田字格”、“四線格”, 讓幼兒在格內構圖, 或設計遊戲, 做判定方位的練習。
6.加強幼兒手的小肌肉協調性的訓練, 培養正確的執筆姿勢。 通過繪畫活動, 提高幼兒劃線條的流暢性, 提高對手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協調的能力;還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幼兒自我服務和為集體服務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