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兩大排泄問題

大部分孩子在三四歲時已經能在白天很好地控制大小便, 不過仍有小部分孩子會在夜間出現尿床的情形, 甚至出現習慣性蓄便和大便失禁。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 多半與親子關係和幼兒心理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1.尿床

尿床就是一種夜間的尿失禁。 據相關統計, 有15%~30%的6歲孩子會在每個月出現一次尿床情形, 其中男童的發生率更高, 即便是到了12歲, 也仍然有4%的男童會出現偶發性的尿床。

尿床的兩大種類

受尿床困擾的孩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稱為“原發性尿床”, 也就是說他們的床從出生之後就沒有幹過,

Advertisiment
一直都在尿床。 這多由尿道擴約肌控制機能發育遲緩所導致, 而尿道擴約肌控制機能發育遲緩則與親自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密切關係。

另一類稱為“繼發性尿床”, 這部分孩子在完成小便訓練3~6個月之後, 再度出現尿床的問題, 多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和家庭突發事件所誘發。

診斷

在臨床診斷時, 無論是原發性尿床還是繼發性尿床, 凡是與尿床有關的生理性疾病都必須列入診斷, 如泌尿道感染、先天脊椎裂開、泌尿道阻塞、糖尿病和骨盆腔腫瘤等。

三種治療方式

除了極少數機能性疾病之外, 絕大多數尿床屬於功能發育遲緩, 所以治療上多以去除心理障礙、培養自信心和消除誘發因素為主。 至於其他的治療方式,

Advertisiment
主要有以下三種:

1.鼓勵法。 所謂鼓勵法就是要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感覺到一定能克服尿床這個難題。 可以採用在日曆上做記錄的辦法, 如果今天沒有尿床, 就在今天的日曆上畫上一面小紅旗作為獎勵。 即便出現了尿床的情形, 家長也只需要將床鋪收拾好就可以了, 切記不要取笑、斥責和處罰孩子, 那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 只會讓尿床發生得更加頻繁。

2.警鈴法。 一旦發生尿床, 警鈴馬上就會把孩子叫醒。 這樣經過多次的警告和睡眠中斷後, 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因為他們不想突然被鈴聲叫醒, 所以就會在想尿床的時候醒過來。

3.藥物治療法。 主要有兩種藥物, 一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

Advertisiment
另外一些抗憂鬱劑也有治療尿床的作用。

2.蓄便・大便失禁

除了嬰兒和神經有損傷的孩子之外, 大部分孩子的大便訓練到兩歲時就已經很成功了。 不過仍有些孩子到了三四歲時還不能控制大便, 其中大部分是男孩, 而且幾乎都有蓄便的習慣。

發生原因

之所以會出現大便失禁, 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養成每天大便的良好習慣, 導致糞便長久停留在大腸內, 致使乙狀腸和直腸經常無法排空, 腸子的肌肉由於一直被拉長而缺乏彈性, 進而失去收縮力和排便的感覺, 一旦排便感覺消失了, 就很容易發生大便失禁。

專家建議

其實, 蓄便和大便失禁都是孩子的生長發育出現偏差所致, 一旦孩子出現此類狀況, 父母一定要給予積極正向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正和藥物治療,

Advertisiment
並注意改善孩子的飲食習慣, 切不可嘲笑或處罰孩子, 那樣會讓孩子的心理負擔更重, 更加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文/何文佑 小兒科主任醫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