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其實也有壓力,我們幫他減減壓

場景:1歲半的小澄很喜歡玩積木, 但是急脾氣的他一遇到積木搭不穩倒下來的情況就會大哭, 媽媽好心來幫他撿積木, 誰知卻挨了小澄一巴掌, 媽媽很生氣:又不是我惹了你, 為什麼拿我撒氣? !

Advertisiment

分析對策:我們做父母的總是會感歎, 上有老, 下有小, 又要上班, 又要顧家, 每天的生活都壓力山大, 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小寶寶也會有做事做不好、需求達不到的時候, 他們有他們小世界裡的壓力和煩惱, 卻被我們成年人不負責任地劃歸無憂的童年。 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 排解壓力的方式有很多, 和家人朋友傾訴, 去卡拉OK吼上幾嗓子, 或是大快朵頤瘋狂購物都能起到減壓的作用。 但一兩歲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運動能力也有限, 他們常常無法完成自己的目的, 又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種壓力很難釋放, 小寶寶只能通過打人、咬人或是摔東西等方式來"解解氣"。

Advertisiment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澄, 媽媽千萬不要生氣, 這時可以幫助他重新搭好積木, 並且反復幫助小澄嘗試更穩固的搭建方法, 孩子的能力提高了, 自信心強了, 自然不會再用打人來發洩情緒。 如果寶寶仍然有壞情緒需要發洩, 那就讓他向媽媽哭訴一番好了, 或者給寶寶準備一個沙袋, 允許寶寶的不良情緒有安全的發洩途徑, 而不是讓它們轉變成攻擊行為。

同樣是因為自己的表達能力有限, 另外一些時候, 比如寶寶在和小夥伴玩耍時, 僅僅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 就會抬手打人, 甚至是用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友好, 只是還控制不好動作的幅度和力度。 這個時候, 媽媽要做的自然是教會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

Advertisiment
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語言和動作是友好的, 並且鼓勵他們用友好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做得好的時候要及時鼓勵, 以強化寶寶的正確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