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出現驚抖,多數屬正常現象!

經常有媽咪問:新生寶貝有時候會不自覺地出現抖動現象, 是缺鈣嗎?是被嚇到了?還是神經方面出了問題?

新生兒出現驚抖, 多數屬正常生理現象

媽咪的小困惑

在護理新生寶貝過程中, 很多細心的媽咪經常會發現, 無論是在清醒或睡眠狀態時, 若是不遠處有一點聲響, 或僅僅是打開包被、換一換紙尿褲, 寶貝就會出現全身性驚跳, 或局部肢體、下頜等抖動現象。 對於經驗少的媽咪, 想不出其原因, 就會擔心。

其實, 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正常新生兒的大腦有成人的30%之大, 且神經細胞數目已經達到和成人相同之數。

Advertisiment
可是, 從機能上看, 相當於新皮層的大部分腦細胞還未成熟, 神經纖維的髓鞘和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絡也未完全形成, 隨意神經不能發揮其機能效果, 換句話說:這時期的寶貝還不能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肢體運動。

但掌管著呼吸、吸吮、咽下等與生命活動有關聯的腦幹神經已經完全成熟, 雖然還不能做有意識的運動, 但對環境中的刺激會產生一定的反應, 有時雖然沒有明顯刺激, 也會出現自發性行為, 這兩者統稱為“原始行為”。

3~4個月後會逐漸減少

如:吸吮反射、踏步反射、握持反射等, 或是被聲音、強光、震動, 甚至觸摸、變換體位元, 都會出現手足或全身無意識抖動, 被稱為驚跳反射。

這些均屬嬰兒初期的特殊運動形態,

Advertisiment
也是新生兒時期的一種行為特徵。 屬大腦皮層下中樞支配的, 在新生兒期出現沒有病理意義, 更沒有腦神經發育不良的問題, 大約到3~4個月就會逐漸減少, 到6個月左右基本消失。

區分新生兒驚抖與驚厥發作的不同

新生兒發生驚抖, 僅說明神經系統發育還未成熟, 而驚厥發作卻是屬於病理性改變, 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新生兒驚厥特點

多有原發性疾病, 可由很多原因引起, 譬如:出生前後有窒息、感染、顱內出血、高膽紅素血症、低血糖、低血鈣等。 表現為凝視、尖叫、震顫、呼吸不規則, 常伴有皮膚青紫、面部肌肉抽動, 肌張力增高, 四肢呈強直狀, 或某一肢體或部位快速抽搐、痙攣。 如有這些表現, 要及時看醫生, 以防後患。

Advertisiment
因為病理性驚厥發作對新生兒以後神經和運動系統發展有不良影響。

正常的新生兒抖動或驚跳, 多發生在小寶貝睡覺時處在淺睡眠的狀態, 一過性的發作, 之後寶貝吃奶、睡眠、體重增長如常。 出生2個月之後逐漸減輕, 6個月之內消失, 預後良好, 不需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