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初次患病排行榜,新手媽媽必備知識

單純從統計數字上來看, 0~3歲寶寶平均每年會生病6~12次。 通過周而復始的一次次患病, 寶寶的免疫力會得到一次次加強。 但是遭遇寶寶的第一次生病, 尚是新手的爸爸媽媽難免會慌亂了手腳。 就讓我們一起解讀寶寶初次患病排行榜, 從中汲取經驗, 有備而無患。

新手媽媽小報告:寶寶初次患病

寶寶第一次患病的時間 

21% 5個月 

16% 6個月 

13% 7個月 

10% 2~3個月 

8% 9個月 

寶寶第一次患的是什麼病? 

37% 感冒 

20% 濕疹 

14% 幼兒急疹 

5% 喘息 

5% 秋季腹瀉 

5% 肺炎 

2% 鵝口瘡 

2% 尿路感染 

寶寶第一次患病, 媽媽的心情如何? 

34% 擔心病情惡化, 留下後遺症、併發症等 

Advertisiment

18% 急盼那些讓寶寶難受的症狀快點結束 

13% 看著寶寶弱小的身體和病魔戰鬥的樣子很心疼 

初次患病排行榜一一破解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戰不殆, 只有充分瞭解寶寶初次患病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疾病, 我們才能試著做到防患與抗擊兩不誤。  

第一位 感冒 

大多數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 也有10%~20%的感冒是由細菌引起的。 典型症狀包括: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嗓子疼、疲倦、食欲下降、發熱等。 1歲以內的嬰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所以更容易被傳染感冒。  

持續時間 

一般, 感冒將持續7~10天, 小寶寶有時可持續2周左右。 咳嗽往往是最晚消失的症狀, 一般會持續幾周。 出門和接觸外人比較多的寶寶在1歲內可能會得6~10次感冒, 甚至整個冬天都在不停地流鼻涕。

Advertisiment
 

何時需要就醫 

3個月內的寶寶, 一旦出現感冒的症狀, 應該立即帶他去看醫生。 3月齡以上的寶寶, 需要立即就醫的狀況有:感冒持續5天以上;體溫超過39℃;寶寶出現耳朵疼痛;呼吸困難;持續的咳嗽;長流黃綠色、黏稠的鼻涕。  

注意事項 

必要時帶寶寶就醫, 這樣才能知道感冒的原因。 如果是病毒性☆禁☆感冒, 並沒有特效藥, 主要就是要照顧好寶寶, 減輕症狀;如果是細菌引起的, 醫生往往會給寶寶開一些抗生素, 應該按時按劑量吃藥。  

如果寶寶發燒, 應當按照醫囑服用退燒藥, 不要隨意給寶寶服用感冒藥。 對小寶寶來說, 自行隨意給予感冒藥帶來的傷害可能遠大於感冒本身。  

如果由於鼻子堵塞造成寶寶吃奶困難,

Advertisiment
可以請醫生開鹽水滴鼻液, 在吃奶前15分鐘滴鼻, 過一會兒後即可用吸鼻器將鼻腔中的鹽水和黏液吸出。 未經醫生允許, 千萬不要隨意給寶寶使用藥物滴鼻劑。  

對於感冒, 良好的休息是至關重要的, 儘量讓寶寶多睡一會, 適當減少戶外活動。 讓寶寶多喝一點水, 充足的水分能使鼻腔的分泌物稀薄一點, 容易清潔。 還可以讓寶寶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和果汁。  

第二位 濕疹 

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 屬於變態反應性(或稱為過敏性)疾病, 大多發生在嬰兒頭面部, 發病原因複雜。 濕疹最早見於1~3月齡, 患有濕疹的寶寶以後發生其他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較大。  

持續時間 

一般情況下, 濕疹可以在短期內治癒,

Advertisiment
頑固者常有奇癢難忍, 久治不愈, 到2歲以後大多數可以自愈, 但少數可以延伸到幼兒或兒童期, 常常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何時需要就醫 

濕疹如果不是很嚴重, 寶寶沒有明顯的紅腫、瘙癢、煩躁, 可以暫不用藥, 做好家庭護理就可以了。  

但如果寶寶瘙癢症狀明顯, 抓撓皮損嚴重, 或是濕疹反復出現、合併感染等情況嚴重時, 應到醫院就診, 及時按醫囑用藥。  

注意事項 

飲食管理為先, 避免喂哺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 如疑牛奶過敏, 可較久煮沸, 使其蛋白變性, 可以減少致敏物, 或者選擇低敏配方奶粉。 如更嚴重就要服用特殊配方奶粉代替牛奶。 如疑蛋白過敏, 單給蛋黃, 或由少量蛋白開始, 逐漸加量。 母乳餵養的媽媽可暫停吃雞蛋。

Advertisiment
 

給寶寶洗澡的時候, 宜用溫水和不含鹼性的沐浴劑來清潔寶寶的身體。 洗澡時, 沐浴劑必須沖淨。 洗完後, 拭幹寶寶身上的水分, 再塗上非油性的潤膚膏。  

夏天, 寶寶運動流汗後, 應仔細為他抹幹汗水;天冷乾燥時, 應替寶寶搽上防過敏的非油性潤膚霜。 不要給寶寶穿易刺激皮膚的衣服, 如羊毛、絲、尼龍等, 100%純棉是最適合的。  

除異位性皮炎外, 其他濕疹都無須刻意戒口。 如懷疑寶寶對某些食物過敏, 應諮詢醫生或做相關檢測。 沒有明顯證據, 不要隨便讓寶寶戒口, 以免缺失營養元素。  

第三位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也稱嬰兒玫瑰疹、燒疹、第六病(皰疹病毒6引起), 中醫稱為奶疹、假疹, 是嬰幼兒早期的一種常見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 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疹出為特點。嬰幼兒在6月齡~2歲易染此病。 

典型症狀 

常突起高熱,可伴隨驚厥、煩躁、咳嗽、嘔吐以及腹瀉,表現為高熱與輕微的症狀及體征不相稱。病程第3~5天體溫驟然退至正常,同時或稍後出現皮疹,為玫瑰紅色斑疹或斑丘疹,皮疹持續24~48小時很快消退。 

何時需要就醫 

幼兒急疹是種自限性疾病,寶寶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療,只要加強護理和給予適當的對症治療,幾天後就會自己痊癒。 

但寶寶發燒38.5℃以上,建議帶去看醫生,以明確甄別病因。 

第四位 喘息 

喘息是嬰幼兒罹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是細支氣管的炎症,由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栓塞使氣道狹窄所致,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第一個發生高峰在出生後2~4月齡,6月齡以後顯著減少。 

持續時間 

一般情況下,寶寶可能僅有單次、輕度的喘息,持續2~3天,常是由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細支氣管炎症。但有些寶寶可能每次受涼後即有喘息發作,其中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喘息並最終演變為典型哮喘。 

何時需要就醫 

寶寶發生喘息,病情需要醫生的診斷。2歲以下的寶寶很難診斷是不是患有哮喘,如果寶寶經常咳嗽,有過敏反應或濕疹,而且家族中有哮喘病史時,建議儘早就醫,醫生會給寶寶做檢查,並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家族健康史)。 

注意事項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室溫控制在18℃~22℃,濕度保持在55%~60%。寶寶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減少機體耗氧量。 

保持寶寶的呼吸道通暢,夜間可採取斜坡體位,以利於肺的擴張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外出活動時要注意儘量不帶寶寶到人多的公共場合,避免感染。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及時增減寶寶衣物,避免感冒。 

平時注意寶寶營養均衡,可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一旦發生喘息要及早就醫,使寶寶在疾病早期就能得到及時的控制。 

第五位 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罪魁禍首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秋冬季是感染高峰期,所以叫“秋季腹瀉”。這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腹瀉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寶寶,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持續時間 

寶寶感染病毒後1~3天發病,病初幾乎都有嘔吐,持續2~3天。多數患兒有發熱現象,體溫多在38℃以下,持續1~4天。病後2天出現腹瀉,病程第3~4天為極期,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花綠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腹瀉多在病後4~7天自愈。 

何時需要就醫 

在寶寶剛開始腹瀉這段時間,不用著急,只需做好寶寶的日常飲食餵養和口服補液的工作即可。當寶寶出現口唇乾燥、面色發灰、尿量減少及皮膚失去彈性等嚴重脫水現象時或是寶寶腹瀉程度加重,對口服補液抗拒,都應立即就醫。 

注意事項 

由於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所以最重要的是保證液體的攝入。在寶寶不嘔吐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地頻頻給他喂口服補液(ORS口服補液鹽,醫院、藥店都有這種補液鹽賣。每袋加500mL或1000mL水稀釋,具體加多少水,遵醫囑或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mL。如果寶寶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就醫,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秋季腹瀉的寶寶一般無需禁食,但需注意飲食清淡,減免甜食攝入。此外,過多補充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可能反而加劇腹瀉,也不利於寶寶腸胃的修復。在寶寶腹瀉時,可適當延長喂哺時間,減少喂哺量,寶寶不吃時,不要硬逼。 

頻繁的腹瀉容易使寶寶的臀部肌膚發生潰爛,每次排便後,用淋浴或坐浴的方式來沖洗臀部;不要用濕紙巾用力擦拭寶寶的臀部,最好是使用乾爽的棉布或紗布來擦;在清潔後,一定要注意塗抹護臀膏。 

第六位 肺炎 

由於新生寶寶身體免疫力較差、呼吸中樞調節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新生兒肺炎,四季均易發生,以冬春季為多,是臨床常見病。 

典型症狀 

早期的表現多為呼吸急促、費力、不規則,咳嗽、口吐白沫等,患病的寶寶口周、鼻周會有不同程度的發青。有時寶寶就是“感冒”症狀,如鼻塞、嗆奶。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寶寶的呼吸很快(大於45次/分),甚至可能伴有吸氣時胸骨上窩、肋間隙和劍突下凹陷等呼吸困難的表現。 

何時需要就醫 

新生兒肺炎有輕有重,寶寶得了輕度肺炎不一定要住院治療,可以在家裡吃藥打針。高熱不退,呼吸困難明顯,精神不好,就要住院治療。新生寶寶因為身體敏感,所以凡是涉及用藥問題,需要徵詢醫生意見,不能盲目用藥。 

注意事項 

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變化、精神狀態、呼吸情況。要注意經常變換寶寶的體位,取頭高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室內空氣要新鮮,太悶太熱對肺炎寶寶來說都非常不利,會使咳嗽加重,痰液變稠,呼吸更為困難。新生兒室內溫度應在20℃~24℃為宜,相對濕度維持在60%,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對流,以防受涼。 

新生兒得了肺炎往往不願吃奶,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和熱量,除注意餵奶外,可輸葡萄糖液。如果餵奶時,寶寶口鼻周圍出現青紫、嗆咳,要立即停止,並給他吸氧。病情穩定後,餵奶也應少量多次。 

寶寶因發熱、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較多,要多喂水,這樣也可以使咽喉部濕潤,使稠痰變稀,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以到醫院做霧化。 

由於吃奶時會加重喘息,所以不宜用奶瓶餵奶,應改用小勺喂。 

要注意寶寶鼻腔內有無干痂,如有可用棉簽蘸水後輕輕取出,以解決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暢。 

第七位 鵝口瘡 

鵝口瘡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或新生兒。多發生在口腔內舌、頰和軟齶處,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面,發病處有斑片白膜,周圍黏膜充血,部分患兒伴有低燒。 

判斷指導 

寶寶吃奶後,口腔內會殘留奶液,如果沒有及時清潔,會形成奶塊,其性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鵝口瘡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麵的黏膜潮紅、粗糙。 

何時需要就醫 

寶寶不願意進食,有輕度發熱,煩躁不安,應該去醫院;若發現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應送醫院治療,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併發症;治療5~7天后仍未改善,或症狀越來越嚴重,需再次就醫。 

注意事項 

最佳的預防方法,應著重在口腔衛生方面,在寶寶每次喝完奶後或早晚起床後、就寢前,須以乾淨的紗布,沾水輕輕擦拭口腔內壁及牙床。 

媽媽及寶寶的看護人員都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每次接觸寶寶以前要把自己的手洗乾淨。對於已患鵝口瘡的寶寶,媽媽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乳☆禁☆頭,如果是人工餵養,每次用奶瓶前應先用4%的蘇打溶液浸泡半小時,煮沸消毒後再用。寶寶的洗漱用具和食具應單獨使用,用畢煮沸消毒15分鐘。 

患有鵝口瘡的寶寶通常在用藥幾天以後病症就會消失,但是鵝口瘡特別容易反復發作,所以家長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如果是母乳餵養,那麼醫生可能會使用可以塗在乳☆禁☆房上的抗真菌軟膏,但要注意應該在寶寶進食以後過一段時間再用藥,以免引起寶寶嘔吐。 

第八位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小兒常見病,寶寶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幾率不低。據調查,本病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8.5%。本病可發生于小兒任何年齡,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尤高,未滿3個月的男嬰為易感人群,3月齡以上女寶寶易感。 

持續時間 

治療尿路感染一般需要2星期。然後在一段時間裡,醫生還得做幾次檢查,以確認膿或細菌是否又在小便中出現。如果尿路感染不完全消失,或孩子得了第二次尿路感染,他的整個泌尿系統就應接受特殊的徹底檢查。 

何時需要就醫 

很多寶寶尿路感染後,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發現寶寶在排尿時出現哭鬧,或出現尿頻、頑固性尿布疹時,應及早去看醫生,常規檢查尿液。反復發生尿路感染時,需做有無尿路畸形的相關檢查。 

注意事項 

尿路感染的治療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療程。臨床症狀消失後,患兒應當按照醫生要求繼續用藥,再經過2~3次尿檢正常後,方可停止服用藥物,以免因治療不徹底,導致病情反復,損傷寶寶的腎臟組織。 

除了對症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外,尿路感染患兒的日常護理也很重要。平時要鼓勵寶寶多喝水,使尿量增多,有利於沖洗尿道,抑制細菌生長繁殖,並可促進細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儘量不讓寶寶穿開襠褲,同時要勤換尿布,便後及時幫寶寶清洗臀部,保持清潔。女孩清洗外☆禁☆陰時應從前向後擦洗。如果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敗血症等疾病時,一定要積極治療,以免細菌通過血液迴圈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寶寶初次患病,媽媽不要慌 

遭遇寶寶第一次生病,媽媽難免會手足無措,又驚又急,可是病急也不能亂投醫。先來看看大家普遍想知道的問題,參考一下專業人士的建議吧! 

如何知道寶寶身體不舒服呢? 

小寶寶不會說話,哭也是家常便飯的事。要判斷寶寶是否身體不適,最明顯的就是食欲變化和精神狀態。如果寶寶進食正常,精神佳,一般沒什麼問題。瞭解寶寶最全面的就是每天照顧他的媽媽,一旦懷疑寶寶身體不適,媽媽不要過於慌張,首先要做的是冷靜下來觀察寶寶,從他的哭聲、面部的顏色、精神狀況、皮膚變化,以及飲食、睡眠、大小便、體溫等改變,判斷是否生病。 

發燒了就一定要上醫院嗎? 

如果寶寶精神良好,能吃能睡,那麼寶寶體溫在39℃以下可在家裡做物理降溫處理,多喂水、溫水浴和退熱貼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判斷寶寶是否需要就醫的標準並非發熱至多少度,主要還是看寶寶是否有精神不振、伴有哭鬧、嘔吐、腹瀉等症狀。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即使寶寶只有輕微發熱,也必須馬上去醫院。特別要注意的是,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急,如果體溫超過38℃就應及時就醫,以免發生突發狀況時應對不及。 

什麼情況下,需要掛急診? 

寶寶發生以下疾病,需要掛急診: 

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超過3個月的寶寶發燒超過3日以上;任何時候發燒超過40.1℃;突然發生呼吸急促、氣急、不能平臥,不能哭叫、喝水;劇烈嘔吐;吐出咖啡樣或血樣物質;噴射樣嘔吐,尤其是伴有發燒或頭部遭重擊;大便呈黏凍狀、柏油或果醬樣;一日超過8小時沒有小便,伴有口唇乾燥或眼眶凹陷;呼吸急促,或每次喘氣會使肋骨隨著牽痛;氣管異物造成的呼吸困難;腹部劇烈疼痛,表現為哭鬧或換尿布時觸及腹部即大聲哭鬧;出血不止,常見的出血有吐血、咯血、便血、鼻出血及各種外傷出血等;上肢被牽拉後哭鬧不止,觸痛明顯;受傷後關節明顯腫脹,不能用力。 

帶寶寶就醫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就醫時要選擇專業的兒科醫院或大型綜合醫院。專業醫院的消毒、隔離措施相對比較完善,專業醫生在診治時,也會做到物品專人專用,有意識地避免交叉感染;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間,寶寶去醫院診治時,最好帶好口罩,儘量遠離嘈雜的環境和其他病患;如果就診人員比較多,最好挑病患較少的時段帶寶寶就診;在醫院裡就診或治療時,不要讓寶寶隨意碰觸醫院裡面的桌椅用具,也不要隨意接觸其他病患的物品,防止把細菌病毒帶回家;從醫院回家後,立即要用肥皂、流動水洗乾淨寶寶和陪同人員的手,更換外衣。 

寶寶生病可以在家用藥嗎? 

不建議爸爸媽媽在家自行給寶寶用藥,在家庭中還是以護理為主。特別是寶寶第一次患病,需要用藥的話務必要遵照醫囑。醫生一般會根據寶寶的症狀、體重等綜合指標決定用藥的劑量和種類。如果我們擅自改變用藥的量和次數,常會增加寶寶身體的負荷,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個原則就是不能隨便停藥。如果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寶寶病情好轉,或者認為應減少用藥而中途停藥,很多時候會造成病情的反復(當然也有例外)。所以,用藥和停藥都應該聽取醫生的意見。 

寶寶生病信號 

小寶寶不會說話,患病後症狀如果不夠典型,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啼哭,作為媽媽,一定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注意以下特徵,結合日常生活中寶寶的行為,才能及時發現病情。 

注意!寶寶生病信號 

哭鬧不安 哭是小寶寶的唯一語言,寶寶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或不舒服。所以,通過寶寶的哭聲,可以判斷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如果寶寶總是哭鬧不安,媽媽就要警惕了: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大便異常 寶寶的大便情況也是反映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信號,尤其是消化系統疾病,都能通過寶寶的大便反映出來。所以,每天觀察寶寶的大便,對寶寶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食欲不佳 健康的寶寶會按時喝奶,食量正常。如果寶寶吃奶次數減少,奶量有所下降,甚至不願意吃奶,並伴有精神不佳、噁心、嘔吐或吸吮無力、閉嘴搖頭等症狀,這些都是寶寶生病的信號,媽媽們應該注意了。 

精神不振 健康的寶寶情緒正常,愛玩愛笑,不愛哭鬧,雙眼靈活有神,並且對周遭的刺激能很快做出反應,如微笑、注視、驚醒等;如果寶寶生病了,則表現出反應力低下、昏昏欲睡、精神差等症狀。 

體重不增 新生寶寶出生後,最初半年體重增長非常快,半歲內的寶寶,平均每個月增長700g。如果寶寶的體重不增加或下降,或者體重增加不達標,就有可能是餵養不當或患了胃腸道疾病。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嚴重症狀,要趕快送醫! 

嘴唇發紫 如果寶寶的嘴唇發紫,或口腔或舌頭黏膜變藍,就是沒有得到足夠氧氣的徵兆,稱為發紺。這時候撥打120是非常合適的做法。 

呼吸不順 所有的嬰兒都會時常發出咕嚕聲或呻吟聲,如果寶寶的呼吸一直都很困難、急促,看到他過度用自己的胸肌或是鼻子擴張,就可能是呼吸窘迫的跡象。這時要馬上打電話給兒科醫生,如果是下班時間,可以考慮急診。 

高熱驚厥 寶寶四肢抽動、緊咬牙關,甚至昏迷。 

新生兒發燒超過3 8℃ 如果寶寶月齡在28周以內(醫學意義上的新生兒),肛溫超過38℃,就要引起注意了。新生兒發燒非比尋常,可能是感冒或是腦膜炎,要認真看待新生兒的發燒。體溫超過38℃的新生兒可能要住院做一系列的檢查,以評估是什麼原因造成發燒,他/她可能需要用抗生素。 

黃疸惡化 如果新生兒的皮膚越來越黃,他/她可能有黃疸。不是所有的黃疸都危險,有些是正常的,會自行消失,但如果越來越黃而不會消失,就可能影響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大多數醫師會建議增加餵食頻率,讓嬰兒通過大便排出多餘的膽紅素,並給嬰兒做光療以增加膽紅素分解。 

脫水 如果寶寶的尿布長時間不會濕,就要擔心脫水問題。在出生後的6天內,寶寶每天使用的尿布增加1片,6天后每天用6塊尿布。其他嚴重脫水的跡象包括口幹、眼窩深陷以及嗜睡,這時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靜脈補液,輕、中度脫水可以喂嬰兒口服補液鹽。 

吐出淺綠色的膽汁 吐的原因很多,如咳嗽太大力、哭太用力、吃太多以及胃的毛病等,但如果吐出綠色膽汁就嚴重了。嘔吐物看起來像咖啡渣也很嚴重。吐綠色膽汁代表腸阻塞,像咖啡渣則可能是內出血的跡象,需要高度重視。頭部受傷後嘔吐也需評估,因為它可能是腦震盪的跡象。 

跌倒後出現以下情況 寶寶在跌落或跌倒後出現意識不清、短暫昏迷、視線模糊或噴射狀嘔吐現象。 

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疹出為特點。嬰幼兒在6月齡~2歲易染此病。 

典型症狀 

常突起高熱,可伴隨驚厥、煩躁、咳嗽、嘔吐以及腹瀉,表現為高熱與輕微的症狀及體征不相稱。病程第3~5天體溫驟然退至正常,同時或稍後出現皮疹,為玫瑰紅色斑疹或斑丘疹,皮疹持續24~48小時很快消退。 

何時需要就醫 

幼兒急疹是種自限性疾病,寶寶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療,只要加強護理和給予適當的對症治療,幾天後就會自己痊癒。 

但寶寶發燒38.5℃以上,建議帶去看醫生,以明確甄別病因。 

第四位 喘息 

喘息是嬰幼兒罹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是細支氣管的炎症,由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栓塞使氣道狹窄所致,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第一個發生高峰在出生後2~4月齡,6月齡以後顯著減少。 

持續時間 

一般情況下,寶寶可能僅有單次、輕度的喘息,持續2~3天,常是由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細支氣管炎症。但有些寶寶可能每次受涼後即有喘息發作,其中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喘息並最終演變為典型哮喘。 

何時需要就醫 

寶寶發生喘息,病情需要醫生的診斷。2歲以下的寶寶很難診斷是不是患有哮喘,如果寶寶經常咳嗽,有過敏反應或濕疹,而且家族中有哮喘病史時,建議儘早就醫,醫生會給寶寶做檢查,並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家族健康史)。 

注意事項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室溫控制在18℃~22℃,濕度保持在55%~60%。寶寶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減少機體耗氧量。 

保持寶寶的呼吸道通暢,夜間可採取斜坡體位,以利於肺的擴張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外出活動時要注意儘量不帶寶寶到人多的公共場合,避免感染。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及時增減寶寶衣物,避免感冒。 

平時注意寶寶營養均衡,可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一旦發生喘息要及早就醫,使寶寶在疾病早期就能得到及時的控制。 

第五位 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罪魁禍首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秋冬季是感染高峰期,所以叫“秋季腹瀉”。這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腹瀉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寶寶,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持續時間 

寶寶感染病毒後1~3天發病,病初幾乎都有嘔吐,持續2~3天。多數患兒有發熱現象,體溫多在38℃以下,持續1~4天。病後2天出現腹瀉,病程第3~4天為極期,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花綠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腹瀉多在病後4~7天自愈。 

何時需要就醫 

在寶寶剛開始腹瀉這段時間,不用著急,只需做好寶寶的日常飲食餵養和口服補液的工作即可。當寶寶出現口唇乾燥、面色發灰、尿量減少及皮膚失去彈性等嚴重脫水現象時或是寶寶腹瀉程度加重,對口服補液抗拒,都應立即就醫。 

注意事項 

由於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所以最重要的是保證液體的攝入。在寶寶不嘔吐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地頻頻給他喂口服補液(ORS口服補液鹽,醫院、藥店都有這種補液鹽賣。每袋加500mL或1000mL水稀釋,具體加多少水,遵醫囑或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mL。如果寶寶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就醫,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秋季腹瀉的寶寶一般無需禁食,但需注意飲食清淡,減免甜食攝入。此外,過多補充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可能反而加劇腹瀉,也不利於寶寶腸胃的修復。在寶寶腹瀉時,可適當延長喂哺時間,減少喂哺量,寶寶不吃時,不要硬逼。 

頻繁的腹瀉容易使寶寶的臀部肌膚發生潰爛,每次排便後,用淋浴或坐浴的方式來沖洗臀部;不要用濕紙巾用力擦拭寶寶的臀部,最好是使用乾爽的棉布或紗布來擦;在清潔後,一定要注意塗抹護臀膏。 

第六位 肺炎 

由於新生寶寶身體免疫力較差、呼吸中樞調節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新生兒肺炎,四季均易發生,以冬春季為多,是臨床常見病。 

典型症狀 

早期的表現多為呼吸急促、費力、不規則,咳嗽、口吐白沫等,患病的寶寶口周、鼻周會有不同程度的發青。有時寶寶就是“感冒”症狀,如鼻塞、嗆奶。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寶寶的呼吸很快(大於45次/分),甚至可能伴有吸氣時胸骨上窩、肋間隙和劍突下凹陷等呼吸困難的表現。 

何時需要就醫 

新生兒肺炎有輕有重,寶寶得了輕度肺炎不一定要住院治療,可以在家裡吃藥打針。高熱不退,呼吸困難明顯,精神不好,就要住院治療。新生寶寶因為身體敏感,所以凡是涉及用藥問題,需要徵詢醫生意見,不能盲目用藥。 

注意事項 

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變化、精神狀態、呼吸情況。要注意經常變換寶寶的體位,取頭高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室內空氣要新鮮,太悶太熱對肺炎寶寶來說都非常不利,會使咳嗽加重,痰液變稠,呼吸更為困難。新生兒室內溫度應在20℃~24℃為宜,相對濕度維持在60%,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對流,以防受涼。 

新生兒得了肺炎往往不願吃奶,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和熱量,除注意餵奶外,可輸葡萄糖液。如果餵奶時,寶寶口鼻周圍出現青紫、嗆咳,要立即停止,並給他吸氧。病情穩定後,餵奶也應少量多次。 

寶寶因發熱、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較多,要多喂水,這樣也可以使咽喉部濕潤,使稠痰變稀,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以到醫院做霧化。 

由於吃奶時會加重喘息,所以不宜用奶瓶餵奶,應改用小勺喂。 

要注意寶寶鼻腔內有無干痂,如有可用棉簽蘸水後輕輕取出,以解決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暢。 

第七位 鵝口瘡 

鵝口瘡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或新生兒。多發生在口腔內舌、頰和軟齶處,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面,發病處有斑片白膜,周圍黏膜充血,部分患兒伴有低燒。 

判斷指導 

寶寶吃奶後,口腔內會殘留奶液,如果沒有及時清潔,會形成奶塊,其性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鵝口瘡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麵的黏膜潮紅、粗糙。 

何時需要就醫 

寶寶不願意進食,有輕度發熱,煩躁不安,應該去醫院;若發現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應送醫院治療,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併發症;治療5~7天后仍未改善,或症狀越來越嚴重,需再次就醫。 

注意事項 

最佳的預防方法,應著重在口腔衛生方面,在寶寶每次喝完奶後或早晚起床後、就寢前,須以乾淨的紗布,沾水輕輕擦拭口腔內壁及牙床。 

媽媽及寶寶的看護人員都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每次接觸寶寶以前要把自己的手洗乾淨。對於已患鵝口瘡的寶寶,媽媽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乳☆禁☆頭,如果是人工餵養,每次用奶瓶前應先用4%的蘇打溶液浸泡半小時,煮沸消毒後再用。寶寶的洗漱用具和食具應單獨使用,用畢煮沸消毒15分鐘。 

患有鵝口瘡的寶寶通常在用藥幾天以後病症就會消失,但是鵝口瘡特別容易反復發作,所以家長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如果是母乳餵養,那麼醫生可能會使用可以塗在乳☆禁☆房上的抗真菌軟膏,但要注意應該在寶寶進食以後過一段時間再用藥,以免引起寶寶嘔吐。 

第八位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小兒常見病,寶寶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幾率不低。據調查,本病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8.5%。本病可發生于小兒任何年齡,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尤高,未滿3個月的男嬰為易感人群,3月齡以上女寶寶易感。 

持續時間 

治療尿路感染一般需要2星期。然後在一段時間裡,醫生還得做幾次檢查,以確認膿或細菌是否又在小便中出現。如果尿路感染不完全消失,或孩子得了第二次尿路感染,他的整個泌尿系統就應接受特殊的徹底檢查。 

何時需要就醫 

很多寶寶尿路感染後,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發現寶寶在排尿時出現哭鬧,或出現尿頻、頑固性尿布疹時,應及早去看醫生,常規檢查尿液。反復發生尿路感染時,需做有無尿路畸形的相關檢查。 

注意事項 

尿路感染的治療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療程。臨床症狀消失後,患兒應當按照醫生要求繼續用藥,再經過2~3次尿檢正常後,方可停止服用藥物,以免因治療不徹底,導致病情反復,損傷寶寶的腎臟組織。 

除了對症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外,尿路感染患兒的日常護理也很重要。平時要鼓勵寶寶多喝水,使尿量增多,有利於沖洗尿道,抑制細菌生長繁殖,並可促進細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儘量不讓寶寶穿開襠褲,同時要勤換尿布,便後及時幫寶寶清洗臀部,保持清潔。女孩清洗外☆禁☆陰時應從前向後擦洗。如果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敗血症等疾病時,一定要積極治療,以免細菌通過血液迴圈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寶寶初次患病,媽媽不要慌 

遭遇寶寶第一次生病,媽媽難免會手足無措,又驚又急,可是病急也不能亂投醫。先來看看大家普遍想知道的問題,參考一下專業人士的建議吧! 

如何知道寶寶身體不舒服呢? 

小寶寶不會說話,哭也是家常便飯的事。要判斷寶寶是否身體不適,最明顯的就是食欲變化和精神狀態。如果寶寶進食正常,精神佳,一般沒什麼問題。瞭解寶寶最全面的就是每天照顧他的媽媽,一旦懷疑寶寶身體不適,媽媽不要過於慌張,首先要做的是冷靜下來觀察寶寶,從他的哭聲、面部的顏色、精神狀況、皮膚變化,以及飲食、睡眠、大小便、體溫等改變,判斷是否生病。 

發燒了就一定要上醫院嗎? 

如果寶寶精神良好,能吃能睡,那麼寶寶體溫在39℃以下可在家裡做物理降溫處理,多喂水、溫水浴和退熱貼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判斷寶寶是否需要就醫的標準並非發熱至多少度,主要還是看寶寶是否有精神不振、伴有哭鬧、嘔吐、腹瀉等症狀。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即使寶寶只有輕微發熱,也必須馬上去醫院。特別要注意的是,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急,如果體溫超過38℃就應及時就醫,以免發生突發狀況時應對不及。 

什麼情況下,需要掛急診? 

寶寶發生以下疾病,需要掛急診: 

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超過3個月的寶寶發燒超過3日以上;任何時候發燒超過40.1℃;突然發生呼吸急促、氣急、不能平臥,不能哭叫、喝水;劇烈嘔吐;吐出咖啡樣或血樣物質;噴射樣嘔吐,尤其是伴有發燒或頭部遭重擊;大便呈黏凍狀、柏油或果醬樣;一日超過8小時沒有小便,伴有口唇乾燥或眼眶凹陷;呼吸急促,或每次喘氣會使肋骨隨著牽痛;氣管異物造成的呼吸困難;腹部劇烈疼痛,表現為哭鬧或換尿布時觸及腹部即大聲哭鬧;出血不止,常見的出血有吐血、咯血、便血、鼻出血及各種外傷出血等;上肢被牽拉後哭鬧不止,觸痛明顯;受傷後關節明顯腫脹,不能用力。 

帶寶寶就醫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就醫時要選擇專業的兒科醫院或大型綜合醫院。專業醫院的消毒、隔離措施相對比較完善,專業醫生在診治時,也會做到物品專人專用,有意識地避免交叉感染;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間,寶寶去醫院診治時,最好帶好口罩,儘量遠離嘈雜的環境和其他病患;如果就診人員比較多,最好挑病患較少的時段帶寶寶就診;在醫院裡就診或治療時,不要讓寶寶隨意碰觸醫院裡面的桌椅用具,也不要隨意接觸其他病患的物品,防止把細菌病毒帶回家;從醫院回家後,立即要用肥皂、流動水洗乾淨寶寶和陪同人員的手,更換外衣。 

寶寶生病可以在家用藥嗎? 

不建議爸爸媽媽在家自行給寶寶用藥,在家庭中還是以護理為主。特別是寶寶第一次患病,需要用藥的話務必要遵照醫囑。醫生一般會根據寶寶的症狀、體重等綜合指標決定用藥的劑量和種類。如果我們擅自改變用藥的量和次數,常會增加寶寶身體的負荷,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個原則就是不能隨便停藥。如果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寶寶病情好轉,或者認為應減少用藥而中途停藥,很多時候會造成病情的反復(當然也有例外)。所以,用藥和停藥都應該聽取醫生的意見。 

寶寶生病信號 

小寶寶不會說話,患病後症狀如果不夠典型,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啼哭,作為媽媽,一定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注意以下特徵,結合日常生活中寶寶的行為,才能及時發現病情。 

注意!寶寶生病信號 

哭鬧不安 哭是小寶寶的唯一語言,寶寶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或不舒服。所以,通過寶寶的哭聲,可以判斷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如果寶寶總是哭鬧不安,媽媽就要警惕了: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大便異常 寶寶的大便情況也是反映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信號,尤其是消化系統疾病,都能通過寶寶的大便反映出來。所以,每天觀察寶寶的大便,對寶寶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食欲不佳 健康的寶寶會按時喝奶,食量正常。如果寶寶吃奶次數減少,奶量有所下降,甚至不願意吃奶,並伴有精神不佳、噁心、嘔吐或吸吮無力、閉嘴搖頭等症狀,這些都是寶寶生病的信號,媽媽們應該注意了。 

精神不振 健康的寶寶情緒正常,愛玩愛笑,不愛哭鬧,雙眼靈活有神,並且對周遭的刺激能很快做出反應,如微笑、注視、驚醒等;如果寶寶生病了,則表現出反應力低下、昏昏欲睡、精神差等症狀。 

體重不增 新生寶寶出生後,最初半年體重增長非常快,半歲內的寶寶,平均每個月增長700g。如果寶寶的體重不增加或下降,或者體重增加不達標,就有可能是餵養不當或患了胃腸道疾病。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嚴重症狀,要趕快送醫! 

嘴唇發紫 如果寶寶的嘴唇發紫,或口腔或舌頭黏膜變藍,就是沒有得到足夠氧氣的徵兆,稱為發紺。這時候撥打120是非常合適的做法。 

呼吸不順 所有的嬰兒都會時常發出咕嚕聲或呻吟聲,如果寶寶的呼吸一直都很困難、急促,看到他過度用自己的胸肌或是鼻子擴張,就可能是呼吸窘迫的跡象。這時要馬上打電話給兒科醫生,如果是下班時間,可以考慮急診。 

高熱驚厥 寶寶四肢抽動、緊咬牙關,甚至昏迷。 

新生兒發燒超過3 8℃ 如果寶寶月齡在28周以內(醫學意義上的新生兒),肛溫超過38℃,就要引起注意了。新生兒發燒非比尋常,可能是感冒或是腦膜炎,要認真看待新生兒的發燒。體溫超過38℃的新生兒可能要住院做一系列的檢查,以評估是什麼原因造成發燒,他/她可能需要用抗生素。 

黃疸惡化 如果新生兒的皮膚越來越黃,他/她可能有黃疸。不是所有的黃疸都危險,有些是正常的,會自行消失,但如果越來越黃而不會消失,就可能影響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大多數醫師會建議增加餵食頻率,讓嬰兒通過大便排出多餘的膽紅素,並給嬰兒做光療以增加膽紅素分解。 

脫水 如果寶寶的尿布長時間不會濕,就要擔心脫水問題。在出生後的6天內,寶寶每天使用的尿布增加1片,6天后每天用6塊尿布。其他嚴重脫水的跡象包括口幹、眼窩深陷以及嗜睡,這時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靜脈補液,輕、中度脫水可以喂嬰兒口服補液鹽。 

吐出淺綠色的膽汁 吐的原因很多,如咳嗽太大力、哭太用力、吃太多以及胃的毛病等,但如果吐出綠色膽汁就嚴重了。嘔吐物看起來像咖啡渣也很嚴重。吐綠色膽汁代表腸阻塞,像咖啡渣則可能是內出血的跡象,需要高度重視。頭部受傷後嘔吐也需評估,因為它可能是腦震盪的跡象。 

跌倒後出現以下情況 寶寶在跌落或跌倒後出現意識不清、短暫昏迷、視線模糊或噴射狀嘔吐現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