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剛出生時的樣子及醫生護理,你見過嗎?

等待寶寶出生前, 醫生和護士早已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比如:新生兒復蘇所有器械藥品, 以備不時之需;還預熱了紅外線輻射的搶救台, 因為寶寶在媽媽體內溫度36-37℃, 出生後室內溫度驟降, 在26℃左右, 而且新生兒皮下脂肪薄, 相對體表面積大, 容易散熱, 不及時保暖會容易致體溫迅速下降, 影響寶寶血液迴圈。

剛出生時的寶寶

寶寶從媽媽肚子裡出來時, 由於產道的損傷或是剖宮產的切口, 寶寶身上還有胎脂和羊水分泌物, 此時渾身血淋淋、黏糊糊、滑膩膩, 看起來並不可愛。

醫生和助產士對寶寶的護理

Advertisiment

剪斷寶寶與母體相連的臍帶後, 經驗豐富的醫生或助產士會用一條消毒過的毛巾迅速接過寶寶放在溫暖的搶救臺上, 由兒科醫生迅速檢查寶寶心跳等生命體征, 以及寶寶反應、肌張力等情況, 助產士同步用溫熱毛巾擦乾寶寶頭部及全身, 擺好輕微仰伸位的體位, 迅速清理呼吸道, 並用吸引管進行寶寶口、鼻、咽粘液吸引, 然後拍打足底或摩擦背部刺激呼吸。

以上的5步需在20秒內完成。

寶寶的第一聲啼哭

約99%的足月新生兒這時會發出第一聲啼哭, 向媽媽正式報到, 向世界宣佈他(她)的到來。 而與此同時, 臺上的媽媽還在等著胎盤的娩出, 接下來還需看是否有產後出血, 等待被縫合。

另外約1%的寶寶“反應”會比較慢一些。

Advertisiment
由於早產、低出生體重或者媽媽產程異常、宮內窘迫缺氧、窒息、發育遲緩等等原因, 孩子出生後需要有經驗的醫護人工輔助呼吸, 如復蘇囊正壓加壓給氧、氣管插管輔助通氣、胸外按壓、甚至用一些救命的藥物才肯張嘴自主呼吸, 這其中緊張的搶救過程大概持續1-2分鐘, 這其中的99.9%的寶寶都會復蘇過來, 換言之, 也有約0.1%的寶寶需要進一步上呼吸機處理。

寶寶臍帶的處理

經過上述步驟讓寶寶建立呼吸後, 助產士會接著處理寶寶肚臍上那根長長的臍帶了, 經過臍帶圈結紮二次剪臍, 碘伏消毒三次, 無菌紗布包紮, 臍帶就處理得漂漂亮亮的了, 大概7-10天會臍帶殘端會自行乾燥脫落。

體檢、報平安

醫護人員還會再次檢查寶寶的皮膚清潔度、是否存在有先天性畸形,

Advertisiment
如心臟雜音、唇齶裂、四肢畸形、關節畸形等, 然後用石蠟油給寶寶油浴, 再包上尺寸合適的尿布, 稱好寶寶體重, 穿上棉質的嬰兒服, 送給媽媽和家屬看寶寶性別, 報個平安。 大多數媽媽看見寶寶的第一眼, 似乎有生產過程中的疲憊消失了一大半。

剛出生的新生兒被送到媽媽身邊後, 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還是要注意保暖

寶寶從母體過渡到外界環境有一個適應過程, 要重視新生兒的環境溫度、濕度, 經常摸摸新生兒手腳體溫, 及時增減蓋被、衣著, 使新生兒體溫在正常範圍內。 特別是冬天, 注意保暖可以預防新生兒硬腫症的發生。

2. 早接觸、早吸吮

建議孩子生後半小時內和媽媽進行皮膚接觸,

Advertisiment
吸吮母親乳☆禁☆頭, 促進媽媽乳汁分泌、子宮復原, 也促進寶寶胃腸道消化酶的分泌, 儘早排盡胎糞。

3. 剛出生的寶寶要注意睡眠和睡姿

新生兒頭顱比較軟, 睡姿不好頭部容易改變形狀, 不正確的睡姿可能會讓寶寶睡偏頭, 也不利於頭顱的發育。 睡姿影響呼吸, 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 多觀察, 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

4. 保持皮膚乾燥和清潔, 特別是皮膚皺褶處

要注意給孩子每天洗澡、更換衣服, 及時更換尿布濕, 每次大小便後都應清洗乾淨, 保持寶寶處於舒適狀態, 有利於生長發育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