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卵圓孔未閉的危害 寶寶卵圓孔未閉怎麼辦?

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一般在生後第1年閉合, 若大於3歲的幼兒卵圓孔仍不閉合稱卵圓孔未閉, 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圓孔不完全閉合。 卵圓孔未閉是目前成人中最為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異常, 在正常人群中約4人中即可檢出1人患有此病。

卵圓孔, 是胎兒時期左右心室之間的一個通道, 來自母親的臍靜脈血也正是經此通道進入胎兒的左側心腔, 然後分佈到全身, 以此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孩子出生時, 隨著第一聲啼哭, 左心房壓力升高, 卵圓窩瓣被壓在卵圓窩邊緣上形成功能性閉合,

Advertisiment
而解剖上的完全閉合一般要到出生後5―7個月。

卵圓孔未閉臨床症狀:

①下肢深靜脈或盆腔靜脈的血栓;

②潛水病或減壓病所致的空氣栓子;

③手術或外傷後形成的脂肪栓子。 而且對於發生過血栓事件的卵圓孔未閉患者其再發的危險性依然很高。

因此, 針對病因治療,

Advertisiment
封閉高危人群的開放的卵圓孔, 有望降低患者的發生率。 另外, 也發現卵圓孔未閉與減壓病、偏頭痛等的發病有關, 閉合卵圓孔可能有益於上述患者。

寶寶卵圓孔未閉的危害:

由於左心房壓力1.07~1.30kPa(8-10mmHg)比右心房0.4-0.67kPa(3~5mmHg)高, 房間隔存在缺損將使左心房血流向右心房分流, 分流量的多少決定於心房壓力階差和缺損大小。 幼兒期, 兩側心房壓力比較接近, 分流量不大, 臨床症狀也不明顯。

隨著年齡增長, 房壓差增大, 左向右分流量逐漸增多, 可達到體循環血流量的2-4倍。 右心負荷加重, 使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動脈逐漸擴大, 肺動脈壓力上升。 初期肺小動脈痙攣, 以後管壁內膜增生和中層增厚, 管腔狹小和阻力增加, 終於導致梗阻性肺動脈高壓。

Advertisiment
右心房、右心室壓力隨之增高, 分流量減少, 甚至發生右房向左房逆流。

有些病例則因出生後胎兒期的肺小動脈管壁肥厚未能完全消退而造成不同程度梗阻性肺動脈高壓。 原發孔缺損伴有大瓣裂損時, 二尖瓣的返流使左向右分流量增多, 肺動脈高壓出現較早卵圓孔未閉無分流時對人體是沒有影響的, 但出現明顯分流時會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卵圓孔未閉有可能引起不明原因的腦缺血, 其病理機制為腦的矛盾栓塞, 即靜脈系統的栓子通過動靜脈系統之間的異常通道進入動脈系統, 造成動脈系統栓塞。

Advertisiment

寶寶卵圓孔未閉怎麼辦?

卵圓孔是胎兒發育必需的一個生命通道, 來自母親的臍靜脈血也正是經此通道進入胎兒的左側心腔, 然後分佈到全身, 以此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孩子出生時, 隨著第一聲啼哭, 左心房壓力升高, 卵圓窩瓣被壓在卵圓窩邊緣上形成功能性閉合, 而解剖上的完全閉合一般要到出生後5―7個月。 因此在一歲以內有可能保持開放,

Advertisiment
可能會有少量分流, 甚至有5%―10%的人卵圓孔終生保持開放而不閉合, 但對心臟的血流動力學並無影響。

因此嬰兒時期的卵圓孔未閉屬正常生理現象, 不是先心病, 一般不需要做手術。 但是, 如果房間隔中央的缺損較大, 大於8―10毫米, 分流量大, 則稱為中央型房間隔缺損, 需要手術修補。 手術時機應爭取在幼兒2―4歲時完成。

如果媽媽在懷孕期間感染病毒, 接觸過射線或吃過一些有損胎兒發育的藥物, 就可能會增加卵圓孔不閉合的機會。 因此孕婦應該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超聲在診斷新生兒卵圓孔未閉方面有方便、無創、準確性高、可反復檢查的優點, 可為臨床診治提供準確的依據。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可以瞭解到, 新生兒心臟卵圓孔閉合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在嬰兒時期如果未閉合的話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這個時候大家,不必過於擔心。可是如果到了一歲的時候仍然沒有閉合的話,最好就要及時進行手術修補了。

相關閱讀:什麼是寶寶心臟卵圓孔未閉?

新生兒心臟卵圓孔閉合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在嬰兒時期如果未閉合的話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這個時候大家,不必過於擔心。可是如果到了一歲的時候仍然沒有閉合的話,最好就要及時進行手術修補了。

相關閱讀:什麼是寶寶心臟卵圓孔未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