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厭食與吃不飽

如果孩子厭食看上去不餓, 醫生診斷身體沒有問題, 我們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總是吃不飽的樣子, 醫生診斷身體也沒有問題, 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媽媽, 我不餓﹠媽媽, 我還要吃

“媽媽, 我不餓”。 母親多少次聽到孩子這麼說!事實上, 沒有進食問題的孩子很少。 吃飯問題, 一般都讓母親們著急和擔憂。 她們會立即求助兒科醫生, 擔心孩子有什麼嚴重的身體問題。 特別是長期持續的飲食問題, 母親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反應, 比如內疚, 擔心孩子厭食有其他原因, 或者陷入抑鬱。 加之生活的其他不如意, 有時母親的抑鬱可能會相當嚴重。

Advertisiment

所以, 有必要仔細看看這個問題了。 也許孩子並沒什麼問題, 而是父母觀察到的“所謂的線索”引發的問題;有時候, 孩子厭食確實隱含著嚴重的問題, 是某種疾病的徵兆。 如果持續時間過長, 顯然父母確實需要諮詢兒科醫生。

“時間過長”指的是多長時間?一天, 兩天, 還是更長?需要看厭食是否伴隨其他症狀。 如果有, 必須拜訪醫生。 如果沒有, 則根據情況而定。 4歲或6歲兒童少吃一頓飯的危害要小於更小的兒童。 對小嬰兒來說, “時間”被他們的感覺無限拉長, 所以是個緩慢的過程。 他們一天進食的次數會達到5次, 而一個5歲的兒童一天4次甚至3次足矣。

和厭食的情況相反, 有些孩子則出現了食欲過旺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為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呢?以上兩種情況, 如果沒有任何身體問題, 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檢視一下了。 但如果不能排除身體原因, 還是請父母們諮詢一下醫生。

給孩子餵飯 對媽媽意味著什麼?

現在從心理角度看一看這些兒童, 我們必須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問題。 我的意思是談到孩子必然會提到母親及其家庭, 但進食問題涉及的面更廣, 也更深。 事實上, 給孩子餵飯對母親來說有特殊的心理含義。 母乳餵養的過程常常讓母親想起懷孕的時光。 只有母親們知道懷孕意味著什麼。 男人永遠不可能徹底洞察和體會, 雖然他們會在理智上理解女性, 也能用自己的柔情走進妻子的世界。 但只有女性才能體會到孕期帶給她們的情感體驗。

Advertisiment
母乳餵養過程會再次啟動孕期體驗, 同樣, 給嬰兒提供食物也會產生類似的體驗, 只是程度輕了一些。 所以, 這些活動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滿足簡單的生理需求。 但是, 過度的情感投入也具有兩面性。 一旦孩子進食看上去不順利, 母親的反應常常過於迫切和擔心。

可惜當問題真的很嚴重時, 母親的關注點卻無法從慣常的地方移開, 於是, 獲得“高度關注”的問題最終也被孩子無意識感知到了, 奶奶姥姥們則負責關心新媽媽們遺漏的問題, 於是“可擔心的地方”越來越多。 新生兒真的明白這些嗎?讀者們千萬別忘了, 我曾不止一次提到:孩子什麼都知道, 小嬰兒知道的更多。 從孕育在母親體內到出生以及和母親相處的幾個月,

Advertisiment
已經讓他們瞭解了很多。 當然, 他們的理解過程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習”過程。 就如同孩子洗澡時身上會弄濕一樣, 會浸染在母親和家庭氛圍中, 他們的心靈世界也具有了某種基調。 所以, 如果母親餵奶時充滿焦慮, 孩子自然缺少食欲。

而且, 根據醫生的建議, 很多母親嚴格遵守母乳餵養時間表。 我個人建議更加靈活一些。 孩子不總是那麼餓, 有時候他們可能是想睡覺了。 打斷孩子需求會造成孩子的很多問題。 母親需要瞭解孩子, 觀察孩子的行為, 尊重他們的人格。 對的, 嬰兒也有人格:他們的需求不光是吃飽穿暖, 人格的萌芽也需要父母的呵護。 請父母牢記, 剛出生的嬰兒其實已經9個月大了。

Advertisiment
9個月的子宮生活體驗也許會在他們今後的生活中刻下深深的印記。

如果孩子看上去不餓, 醫生診斷身體也沒有問題, 我們該怎麼做呢?第一點:別擔心。 第二點:千萬別逼孩子接著吃。 他過一會兒一定會餓的。

食物對孩子的心理意義

我覺得說到容易做到難, 於是話題又轉入了一個和孩子無關的主題:其實, 孩子的問題只是激發了母親原本早已存在的焦慮而已。 同時, 母親的過度關注也引發了孩子的焦慮, 於是焦慮代代相傳……

對於年長些的孩子呢?原因很相似。 通常無軀體疾病的厭食多少和過度保護有關:過多的關心, 被過多的愛包圍, 或者為了回避危險而處處禁止, 處處小心(有些所謂的危險真的不值一提)。 這一切都被孩子解讀為“對個人世界的真正侵擾”, 會讓他們感覺異常不安和煩惱。孩子通常喜歡照顧者的關心,但當過度時——可惜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關心就變成了侵擾。4歲,6歲的孩子剛經歷過和母親融合的歲月,現在,他們必須竭盡全力從和母親的糾纏中走出來,從一切威脅自己完整性的事物中走出來。他們當然要拒絕食物,食物記載著融合,象徵著侵擾(食物入嘴象徵著一個外在世界的物體進入體內),他們必須將其拒之門外。此時,讓孩子不厭食的任務就很複雜了,父母需要在行為和策略上加以調整:相處中需要讓孩子感覺自由,少控制——注意,對孩子來說,保護意味著控制。

孩子遇到人生第一個難題時出現的厭食屬於一個特例。經典的場景就是入托兒所或者入小學。這種情況下找到厭食的原因並不難。我覺得每個母親都會立即意識到該怎麼做。對的,父母需要保護他們,但保護也有附加條件,給予適合他們年齡的保護,千萬別用低於他們實際年齡的方式對待他們,這樣會讓他們的心理發展倒退。母親(父親也一樣)應該和他們談談,試圖去理解他們已經做出怎樣的努力去忍受新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當然,和老師的溝通也很必要。再給父母一個建議:別讓孩子把挫折體驗和厭食聯繫到一起,什麼也別說,第一個問題一過去,厭食自然會消失。

有點貪食的孩子,問題則更嚴重些,可能得再寫一篇文章才能說清楚。現在我只能說這一般不是家庭和母親的過度焦慮造成的(有時候焦慮也是其中一個成因),而是來自家庭內部的問題和爭鬥,更多的來自一種“愛的剝奪感”。不幸的是貪食症(此類行為的學名)經過廣泛的宣傳,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它象徵著“愛與食物”的關係,也就是說,食物在象徵層面取代了愛。另一種貪食現象是源自幼時的習慣,來自被家庭過度珍視,過度提供食物的幼年體驗,這種體驗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對食物欲罷不能,一直持續到成年。應該避免這種情況,這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害,對心理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會讓他們感覺異常不安和煩惱。孩子通常喜歡照顧者的關心,但當過度時——可惜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關心就變成了侵擾。4歲,6歲的孩子剛經歷過和母親融合的歲月,現在,他們必須竭盡全力從和母親的糾纏中走出來,從一切威脅自己完整性的事物中走出來。他們當然要拒絕食物,食物記載著融合,象徵著侵擾(食物入嘴象徵著一個外在世界的物體進入體內),他們必須將其拒之門外。此時,讓孩子不厭食的任務就很複雜了,父母需要在行為和策略上加以調整:相處中需要讓孩子感覺自由,少控制——注意,對孩子來說,保護意味著控制。

孩子遇到人生第一個難題時出現的厭食屬於一個特例。經典的場景就是入托兒所或者入小學。這種情況下找到厭食的原因並不難。我覺得每個母親都會立即意識到該怎麼做。對的,父母需要保護他們,但保護也有附加條件,給予適合他們年齡的保護,千萬別用低於他們實際年齡的方式對待他們,這樣會讓他們的心理發展倒退。母親(父親也一樣)應該和他們談談,試圖去理解他們已經做出怎樣的努力去忍受新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當然,和老師的溝通也很必要。再給父母一個建議:別讓孩子把挫折體驗和厭食聯繫到一起,什麼也別說,第一個問題一過去,厭食自然會消失。

有點貪食的孩子,問題則更嚴重些,可能得再寫一篇文章才能說清楚。現在我只能說這一般不是家庭和母親的過度焦慮造成的(有時候焦慮也是其中一個成因),而是來自家庭內部的問題和爭鬥,更多的來自一種“愛的剝奪感”。不幸的是貪食症(此類行為的學名)經過廣泛的宣傳,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它象徵著“愛與食物”的關係,也就是說,食物在象徵層面取代了愛。另一種貪食現象是源自幼時的習慣,來自被家庭過度珍視,過度提供食物的幼年體驗,這種體驗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對食物欲罷不能,一直持續到成年。應該避免這種情況,這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害,對心理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