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反反復複為哪般

一進活動室, 妍妍就爬到弧形桌邊, 桌子對她而言有些高, 上面放了兩個玩具筐, 一個筐裡放著積木, 另一個放著拼板。 妍妍從爬位元轉成跪姿, 視線剛好能讓她看到桌上的小玩具。 她兩手拉著小桌子的邊, 先立起一條腿, 繼而兩腿一起用力, 很費力地站了起來。 站穩以後, 她努力平衡著自己的身體, 保持不跌倒。 就這樣安靜地立了一會兒, 她小心翼翼地向右前方邁出右腿, 站穩後, 又顫顫巍巍地邁出左腿, 跟上。

妍妍小心翼翼地扶著桌邊側走了三步, 眼睛一直看著桌上裝著小積木的小筐。 現在, 她可以一手扶桌邊,

Advertisiment
一手拿到它了, 她一把抓起一個積木, 扔到地上, 繼而抓起整個小筐, 扔到地上。

接著, 她又扶著桌邊向前方的裝小拼板的小筐方向繼續前行, 把它也掀翻在地上。 奶奶緊跟在後面, 把妍妍扔掉的玩具一樣樣收拾到筐裡, 擺回到原來的地方。

妍妍一路向前走著, 扔著, 邁出一步就笑, 扔掉東西也笑;奶奶拾著, 放著。 妍妍走到桌子盡頭, 回頭看看桌子, 她又笑了。 她繞過桌頭, 來到桌子這一邊, 挪步、扔東西、再挪步、再扔東西, 周而復始。 奶奶邊收拾玩具邊說:“在家裡她就是這樣, 我就一路跟著她收東西。 收好她又扔。 她很開心的。 ”

(插畫說明:可以畫個小女孩把檯子上積木往下扔, 然後奶奶跟在後面撿, 小女孩一邊扔一邊笑,

Advertisiment
雙腳站在地上, 不是很平衡, 因為小女孩剛學會站立。 )

你觀察到了什麼?只看到寶寶破壞性的行為嗎?

在妍妍這一系列的動作裡, 家長觀察到什麼?會不會只是看到妍妍在不停地扔東西?妍妍爸爸站在遠處, 他很著急地跑來問我:“別的小朋友拿到東西都可以玩, 妍妍怎麼就只會圍著桌子轉圈子, 只喜歡扔東西呢?總是這樣一遍遍反復, 這有什麼意思嗎?真搞不懂。 而奶奶就只知道順著她, 不教她學東西。 ”

11個月的妍妍不停地圍著小桌子轉, 還反反復複地扔東西, 這僅僅只是妍妍爸爸眼中的破壞性的行為嗎?我們通過觀察分析妍妍的行為, 你可以看到很多資訊:

1.反復性是0~3歲寶寶的一大特點

其實寶寶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出於年齡的特點,

Advertisiment
不同月齡段的寶寶有自己的動作、認知等發展特點, 但反復性一直伴隨0~3歲的寶寶。 比如一本書需要反復讀好多遍, 一個動作寶寶會反復的做……面對著寶寶這些不同時期所體現出的各種不厭其煩的反反復複, 帶養人首先要理解這正是孩子通過感知覺、動作、語言與這個世界接觸。 如果父母可以在平時學會觀察分析自己的寶寶, 就可以得到豐富的資訊。 理解了寶寶的行為, 也不會苦於沒有對策了。

2.瞭解寶寶的發展階段

通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動作, 你會瞭解寶寶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還可將他們與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應達到的水準作比較。 比如, 11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扶物側步或向前走了, 妍妍通過拉著桌子的邊,

Advertisiment
然後先一個腳站立, 另外一隻腳再站起來, 所以妍妍正處於這個發展階段, 正通過反復練習來掌握這個新本領。

3. 創設適合寶寶的環境

知道了寶寶的發展階段, 我們就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需要, 為他們創設説明他們發展的環境。 和妍妍爸爸的交流中得知:妍妍從不扶著家裡的桌子走, 卻扶著活動室裡的桌子走。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活動室裡的小桌高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適合大部分這個月齡的寶寶練習扶站。 且桌面板厚度僅3釐米, 方便寶寶小手扶握。 桌面上擺放的物品都是寶寶伸手可觸及, 可以不斷地刺激著寶寶向前方行走。 在家裡, 我們也應該關注環境創設對寶寶動作發展的刺激和誘導作用。

4. 理解寶寶的行為

扶物行走給寶寶帶來的樂趣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身體位置的自由、主動地移動,

Advertisiment
讓這個世界對他來說變得一切仿佛都觸手可及了!很多動作無意中帶來的外部事物的變化都刺激著他, 比如, 無意中的扔的動作, 造成玩具落到地上, 發出“啪”的一聲, 寶寶就會對這個扔的動作能夠發出“啪”的一聲充滿好奇和預期心理, 於是他反復地扔, 反復地感知並從中獲得滿足的愉悅感。 儘管在成人看來這是無所事事的簡單動作, 對寶寶來說卻是探索世界, 感受、認識外部事物以及瞭解事物間的聯繫的主要方式。 在理解的基礎上, 妍妍的奶奶採用的順應、滿足的做法是值得認同的。

教育小建議: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以及對語言指令的逐步理解, 奶奶可以陪同並要求寶寶一起把倒出的玩具、物品收拾放回原來的位置,這不僅是在説明寶寶建立規則意識,也隱藏著對應、次序、記憶等促進認知發展的機會。

你是個會觀察與分析的父母嗎?

當我把我的觀察和分析告訴妍妍爸爸後,妍妍爸爸不僅理解了妍妍的行為,也知道了如何為妍妍提供更適合她發展的環境和教育。可見,觀察與分析,是實施教育的第一步。

建議父母平時在寶寶玩的時候可以多進行觀察, 年齡越小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越弱,觀察0~3歲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瞭解寶寶的最好途徑。如果不懂得觀察孩子,就會忽視孩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就會誤解孩子的行為,繼而產生不適合的教育。

在養育過程中,如果做一個會觀察和分析的父母,你會發現寶寶在發展過程中很多有趣的小細節,而且通過分析寶寶,我們也能知道寶寶重複某些行為的意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一針見血。

觀察,會讓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從孩子的視角看事物,看待他,回應他,這樣才能實施真正有效的教育。

奶奶可以陪同並要求寶寶一起把倒出的玩具、物品收拾放回原來的位置,這不僅是在説明寶寶建立規則意識,也隱藏著對應、次序、記憶等促進認知發展的機會。

你是個會觀察與分析的父母嗎?

當我把我的觀察和分析告訴妍妍爸爸後,妍妍爸爸不僅理解了妍妍的行為,也知道了如何為妍妍提供更適合她發展的環境和教育。可見,觀察與分析,是實施教育的第一步。

建議父母平時在寶寶玩的時候可以多進行觀察, 年齡越小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越弱,觀察0~3歲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瞭解寶寶的最好途徑。如果不懂得觀察孩子,就會忽視孩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就會誤解孩子的行為,繼而產生不適合的教育。

在養育過程中,如果做一個會觀察和分析的父母,你會發現寶寶在發展過程中很多有趣的小細節,而且通過分析寶寶,我們也能知道寶寶重複某些行為的意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一針見血。

觀察,會讓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從孩子的視角看事物,看待他,回應他,這樣才能實施真正有效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