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吃手是為了彌補缺失

孩子吃手有著各種不良的影響,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吃手的問題呢?如何引導寶寶改掉吃手的壞習慣呢?
好像是在論壇裡, 還是在書上, 看到過大李(家長、老師對李躍兒的稱呼)對於吃手的建議, 我記不清原話, 大意是每天晚上和她親子共讀, 把她抱著坐在自己腿上, 這樣堅持兩三個月之後, 再對她說不要再吃手了……好像是這樣。

孩子吃手是為了彌補缺失
之前有很多媽媽發帖問吃手的問題, 不知現在都解決了嗎?真的就等著她自己不吃的那一天到來嗎?還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吃手對脾胃有影響嗎?就像吐口水一樣,
Advertisiment
我想對脾胃是不好的吧?!
答:成人能夠給予孩子關愛的形式有很多, 如不停地把孩子攬在懷裡抱著, 任何時候都跟孩子在一起, 孩子有求必應是一種;還有就是想盡方法地給孩子引領工作, 找到孩子獨立工作的機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使孩子為這些能力而自豪愉悅, 使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使用自己的能力——這個過程叫做兒童的自我建構過程。 兒童的自我建構過程是一個努力而繁忙的過程, 如果家長懂得怎樣幫助孩子進行這樣的建構, 能夠敏感盡心地去幫助孩子, 孩子不停吃手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案例中的孩子才一歲多, 媽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關愛方式, 試著用説明孩子建構的方式來關愛孩子,
Advertisiment
不要去注意孩子吃手, 也不要把吃手當成壞毛病, 不要孩子一吃手, 媽媽心裡就緊緊地不舒服。 實際上, 媽媽沒有說出來, 也沒有表現出來的內心感覺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 這會使孩子不再感覺到舒適和放鬆。 孩子不能明白自己的內心空乏, 也不會因此要求媽媽和自己一起去工作和探索, 只能靠自己在那裡吃手指頭解決工作需要, 這種情況說明媽媽給孩子提供的環境不能滿足孩子發展的需要, 孩子正在用吃手指頭來彌補這一缺失。
如果一歲多的孩子在1天裡多次地把手放到嘴裡去吃而不是去工作去探索, 這種情況大都是家長給孩子營造的發展環境不夠造成的。 所以家長要反思自己為孩子做的夠不夠,
Advertisiment
不要只看孩子做了什麼家長不喜歡的事。 如果家長真能努力地幫助孩子很好地發展, 孩子有一天會不吃手的, 家長應該堅定而有信心地等待。
溫馨提醒
媽媽要反思自己是否每次看到孩子吃手心裡都極不愉快, 老在計算著自己忍受了這麼久怎麼孩子還在吃。 如果是這樣, 媽媽的焦慮會透過機體散播在孩子的氛圍中, 造成孩子的焦慮, 孩子會繼續吃手。
快樂放鬆地為孩子準備豐富的工作材料, 為孩子引領工作, 一直到孩子完全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媽媽再悄悄地退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工作。
不要給孩子定不吃手的時間。 大自然從來不會按照人定的時間和規律去改變, 孩子是自然的,
Advertisiment
他們還沒有被社會所馴化, 尤其6歲之前, 孩子完全屬於自然。 這時, 成人如果給孩子定了目標和日期, 成人勢必會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結果而對孩子不滿, 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小編總結:孩子吃手是個正常的現象, 但是長期吃手確實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儘管如此, 家長亦不能嚴厲的對待孩子, 因為孩子仍然是個不懂事的人, 他屬於自然的, 沒有自製力, 所以要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它。
(兼職編輯:許乾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