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吐奶—胃食管返流症

吐奶是嬰兒時期十分常見的症狀。 有些寶寶經常吐奶, 甚至剛吃完奶就全部吐出, 人也漸漸消瘦。 孩子出現這種現象, 可能患有醫學上所稱的胃食管返流症。

正常情況下, 食管下端括約肌保持一定的張力, 形成一個高壓帶, 將胃和食管分隔開來, 阻止胃內容物返流入食管, 而且食管的蠕動波還能將返流物推回胃中。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食管下端括約肌還未發育完善, 張力較低, 待到5~7個星期後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抗返流屏障, 並隨年齡增長逐漸完善。

此外, 嬰兒的食管下端括約肌到咽部的距離相對成人為短,

Advertisiment
臥位時間又較長, 哭鬧時腹壓大升高。 如果餵養不當, 吞氣過多, 引起胃擴張, 就容易發生胃食管返流。 嬰兒胃食管返流症有四大症狀, 即吐奶、體重不增、出血和肺部症狀, 其中以吐奶最常見。

據統計幾乎有2/3的病孩出生後不久即出現反復嘔吐, 隨年齡增大而加重, 發展到後來, 甚至每次餵奶後嘔吐。 嘔吐多不費力, 非噴射性, 但也有部分病孩為噴射性嘔吐, 平臥位和噯氣時更容易發生。

有的孩子不餵奶時也常吐奶。 反復吐奶, 會引起營養不量, 體重不增或下降。 由於胃食管返流, 胃酸等腐蝕食管黏膜, 還可造成食管炎, 甚至引起食管黏膜血管破損、出血。 此外, 胃食管返流時, 若胃內容物誤入氣管則可引起肺部反復感染,

Advertisiment
嚴重危害孩子的健康。 因此, 應根據嬰兒胃食管返流的不同程度採取相應措施。

吐奶常識:胃食管返流症

1.飲食控制 飲食宜少量多次, 選擇質地柔軟而熱量豐富的食物。 避免吃過熱或過冷的食物。 由於胃食管返流與胃的充盈度關係較大, 所以, 食品應做得稠厚些, 以減少容量。

2.體位療法 對輕、中度的胃食管返流嬰兒, 餵奶時應將嬰兒抱在半直立位, 餵奶後維持半臥位1小時左右, 睡眠時床頭抬高20~30釐米, 保持頭高腳低位。 通常在2星期內就可使嘔吐減輕。 重度患兒應24小時持續維持體位治療, 可讓患兒睡在傾斜30°的床板上(頭高腳低), 取俯臥位(趴著睡), 以背帶固定, 或抬高床頭20~30釐米。

有些嬰兒在吃完奶後, 變動體位或剛躺下, 就會馬上吐奶,

Advertisiment
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溢奶, 是一種生理現象。 這是因為嬰兒的胃成水準狀, 一變動體位, 使胃無法保持水準位置, 就會發生溢奶現象。 等嬰兒長到六個月以後, 就自然會好轉。

不過有些嬰兒, 不論躺著或抱著, 每次吃奶以後十分鐘左右就會嘔吐, 這種現象, 大多由於幽門痙攣引起的。 胃的上端叫賁門, 下端稱為幽門, 幽門痙攣使乳汁不能順利地流入十二指腸, 就會出現嘔吐。

對這種情況, 有兩種控制方法:

一是每天給寶寶吃一兩次米糊, 因為米糊比乳汁濃度高, 且都是半流, 汁可使幽門受重力作用而鬆馳, 這樣, 嘔吐就不容易發生。

二是在每次餵奶前十五分鐘給嬰兒吃一至二滴一比二千的阿托品溶液, 然後再餵奶。

Advertisiment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藥物價格也不高, 而且很容易買到。 一般兒童醫院都採用這種方法控制嬰兒吐奶, 效果比較滿意。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 嬰兒每次吃完奶, 馬上就吐, 而且不論是改變體位, 改變飲食, 使用藥物都不能使症狀緩解。

如有這種情況, 可以檢查查一下, 如果在嬰兒胃的上部中部偏右處, 摸到象紅棗大小的硬塊, 那麼小兒可能得的是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 就必須到醫院進行手術治療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