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遊戲的工具, 遊戲離不開玩具。 而遊戲又是寶寶的天性, 玩具是遊戲的物質前提, 寶寶要玩耍必然離不開玩具。 世界“幼教之父”福祿貝爾就把寶寶的玩具意為“恩物”, 並專門針對寶寶發展需要設計了一系列的玩具。 事實上, 縱觀中外學前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到, 舉凡強調學前教育者, 莫不重視玩具的教育價值。 當代學前教育研究和實踐也充分證明, 玩具對寶寶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寶寶和玩具之間的親密關係
促進感知能力的提高
感知覺是寶寶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
Advertisiment
爸媽在家裡應該為寶寶創設具有豐富玩具的環境。 玩具的準備應考慮到玩具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點, 要為寶寶準備顏色各異、對比度比較明顯的玩具, 玩具的大小應考慮到寶寶的身高特徵。 另外, 在寶寶與玩具接觸的過程中, 爸媽要加強對寶寶感知能力的指導, 讓寶寶“跳一跳”能摘到蘋果。
Advertisiment
如可以引導寶寶摸一摸絨布類、絲綢類、塑膠類玩具, 讓他說說感受。 看一看, 讓他看看玩具的顏色的不同, 讓他挑選自己喜歡顏色的玩具去玩, 比較玩具顏色的深淺, 讓寶寶對顏色有初步的意識。 舉一舉, 讓他感受玩具的重量, 還可以讓他舉一舉氣球和大積木, 說說哪個更重。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
玩具本身就是一種寶寶表達表現的工具, 較之於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系統, 玩具是寶寶更為得心應手的“語言”。 玩具是一本“無字的書”, 它更像是“教學大綱”或開放式的“課本”, 為學習者留下了較大的自主建構、想像的空間, 激發寶寶的表達欲望, 為寶寶自由表達創造適宜的語言環境。
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展著自己的口頭語言。
Advertisiment
寶寶在與玩具接觸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自語”現象。 而這些“自言自語”的產生對寶寶語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女兒在“娃娃家”裡玩時, 會拿起一個布娃娃, 把它放在小凳子上, 微笑著對她說:“娃娃穿得好美, 但還沒有佳佳漂亮。 佳佳要把娃娃打扮得像佳佳一樣漂亮。 ”佳佳開始給布娃娃穿上小禮服。 “伸伸腿,
Advertisiment
寶寶和玩具之間的親密關係
早期寶寶的語言以假裝的身份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而不必擔心自己講得對不對, 需不需要糾正。 佳佳在“自語”的時候, 可以裝出媽媽在給自己穿衣服時的聲音、語調和動作。 她可以認為這是媽媽在說話, 而不是她自己在說。
玩具還能促進寶寶書面語言的建構。 如在玩“小貓釣魚”這套玩具中, “魚餌”、“魚竿”這些玩具的符號標識可以讓寶寶對文字的意義有初步的理解, 而像拼音類玩具、數數類玩具等,
Advertisiment
在玩各種玩具的過程中, 寶寶以具體的感知和動作, 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創造性地變換語言, 從而發展了以語言為仲介建構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與理解。 因此, 爸媽要充分利用玩具訓練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促進寶寶想像力的發展
玩具具有虛擬性或象徵性的普遍特徵, 並以“假裝”為標誌, 給寶寶提供了想像的充分自由或空間。 寶寶與玩具接觸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以物代物或以物代人的現象, 即把玩具作為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物品或人。 爸媽要做玩具的“有心人”, 認真思考玩具的用法, 啟發寶寶的想像力。 前段時間我發現女兒非常喜歡玩“螢光棒”, 就組織了一個“神奇的螢光棒”的家庭活動, 參加人都是女兒的小朋友。
活動主要是讓大家說出棒可以當作什麼用,並當場表演螢光棒的用途。女兒說,“可以當粉筆。粉筆這麼長,老師就不用換粉筆了。”丁丁說,“可以當面條。這麼粗,麵條就可以變少很多了。”“還可以當小樹枝。就是冬天沒有樹葉的小樹枝。”……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呢。
小編總結:在對寶寶進行早教中,適當地對寶寶進行遊戲培養,是有利於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感知能力的培養,但是在遊戲中要尊重寶寶的成長規律,尊重寶寶的意願。
參加人都是女兒的小朋友。活動主要是讓大家說出棒可以當作什麼用,並當場表演螢光棒的用途。女兒說,“可以當粉筆。粉筆這麼長,老師就不用換粉筆了。”丁丁說,“可以當面條。這麼粗,麵條就可以變少很多了。”“還可以當小樹枝。就是冬天沒有樹葉的小樹枝。”……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呢。
小編總結:在對寶寶進行早教中,適當地對寶寶進行遊戲培養,是有利於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感知能力的培養,但是在遊戲中要尊重寶寶的成長規律,尊重寶寶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