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咬人、打人怎麼辦

有的寶寶到了二歲左右, 不知什麼原因, 變得越來越喜歡咬人和打人。 對於這種現象, 做父母的該怎麼辦呢?

對於寶寶的“暴力”, 父母要善加理解。 寶寶之間常常因為爭搶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來。 當你聽到寶寶委屈地說“媽媽, 他打我”時, “受害者”的媽媽和“施暴者”的媽媽應該怎樣做呢?父母希望自己的寶寶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因此他們常對自己的寶寶說:“如果有人打你, 你就打他。 ”不幸的是, 這種方法通常不起作用。 假如丁丁打了樂樂, 而樂樂也回擊了他, 結果常常是丁丁並不會就此住手, 他還會再打樂樂,

Advertisiment
那麼兩個寶寶之間的惡戰就會愈演愈烈。 樂樂的媽媽應該這樣對樂樂說:“別讓丁丁打你, 把他的手抓住, 推開他, 或者離他遠一點。 ”或者這樣對樂樂說:“你告訴丁丁, 你不喜歡打架, 別的小朋友也不喜歡打架, 再打架誰也不和他玩了。 ”當然, 這個方法並不總能奏效, 但它可以讓寶寶明白, 父母不贊成他們互相攻擊, 而且互相攻擊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丁丁的父母則要分析丁丁的這種行為是偶爾的, 還是經常的。

寶寶們的情感和行為變化是很大的。 他們常會從友好變成攻擊, 從善良變成殘酷。 如果打別人是寶寶偶然發生的行為, 那麼父母就應當弄清事情的原委, 並承認隱藏在寶寶攻擊行為之後的情感(常常是因為氣憤)。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的攻擊行為是經常的, 那麼父母就應當反省一下自己, 看看自己是否經常打寶寶, 打寶寶實際上就是為寶寶演示攻擊行為。 另外, 當寶寶偶然出現攻擊行為時, 自己是否及時阻止了, 如果父母默許了, 那麼他就傾向於經常出現這種行為。

因此, 人們常說“沒有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而有些寶寶有時會突然咬住媽媽的肩膀或胳膊不鬆口, 咬得媽媽好痛, 這是怎麼回事?寶寶半歲以後, 乳牙開始萌出, 他經常喜歡咬一些固體食物來磨牙, 並形成咬物的習慣。 同時, 寶寶的情感逐漸發展, 依戀家裡的親人, 離不開母親。 有的嬰兒情緒變化大, 容易衝動, 又不會用語言表達, 所以常常是行為表現特殊,

Advertisiment
比如遇到不高興、不滿足的時候, 他可能會趴在媽媽的懷裡, 咬住媽媽的胳膊不鬆口, 而高興的時候, 他也可能對親愛的媽媽咬上一口。 如果兩歲以後的小兒再咬人, 則是人為發洩憤怒的方式了。 因此, 對小嬰兒的咬人習慣不必大驚小怪。 儘量給寶寶提供愉快的環境, 這對他們以後的情緒發育極有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