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排除生病因素 父母應主動探察訊息
一般來說, 當寶寶哭鬧時, 首先會檢視是否為生病所致(如發燒、腸胃症狀等);陳培濤醫師表示, 寶寶生病不舒服的哭聲和平日的哭聲通常不太一樣,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夠輕易察覺兩者差異。
一旦排除上述因素後, 接下來, 父母必須盡可能去厘清、瞭解哭鬧行為背後想傳達的訊息, 如尿布濕、肚子餓、想抱抱等等;畢竟對寶寶來說, 他們只是想藉由“哭鬧”尋求協助、解決問題, 只要被滿足了, 自然就能減少哭鬧的頻率。
狀況1:肚子餓
陳培濤醫師表示, 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的機率很高;但事實上,
Advertisiment
建議安撫法:父母平日須密切觀察寶寶喝奶或吃副食品前後的狀態, 進而掌握其行為模式, 慢慢地就能在適合時間滿足寶寶飲食需求。 他提醒, 應避免讓寶寶習慣在大哭後吃東西, 長期下來, 可能會讓他跳過前面的小動作、直接養成用哭泣來要東西吃的模式, 這對於未來飲食習慣的養成毫無幫助。
狀況2:尿布濕
寶寶長時間穿著尿布, 小屁屁處於潮濕悶熱的半密閉空間中,
Advertisiment
建議安撫法:每個寶寶的忍受程度不同, 更換時間頻率稍有差異。 但原則上, 建議家長隨時主動檢查, 只要察覺尿布濕或寶寶不太舒服的樣子, 就可以更換乾淨尿布;除了減輕不適, 也有助於預防尿布疹的發生。
狀況3:需要陪伴
有的寶寶會哭、大叫, 可能只是單純地想要或喜歡家人的陪伴。 陳培濤醫師說明, 只要有家人在身旁, 聽聽聲音、嗅聞氣味等, 都能讓寶寶產生安心的感覺。 另外, 有的寶寶自己玩到很無聊時, 也可能哭鬧, 只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建議安撫法:建議每天抽出時間, 固定陪著寶寶玩耍、說說話;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