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哭鬧,如何正確應對

一說起寶寶“哭鬧”很多媽媽倍感頭痛, 面對這個磨人的小鬼, 有時候恨不得立馬掐死, 可是終究是自己的生的, 又怎麼能夠這樣做呢, 於是媽媽對孩子的哭鬧總是勃然大怒, 總幻想若是有一個特效方法能夠治癒哭鬧該多好呀!這恐怕是所有媽媽的心聲了。 要想解決問題總要先找到源頭才能對症下藥不是嗎?我們先看看一位智慧媽媽的與寶寶鬥智鬥勇的故事吧!

玥媽與寶寶有個約定,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讀書、講故事, 這是親子交流的好時光, 孩子非常享受與媽媽一起的甜蜜時刻。 有一次剛好到這個時刻了,

Advertisiment
玥媽提醒寶寶:親愛的, 又到了長智慧的時間囉!寶寶正在玩玩具, 她抬抬眉毛沒有理會媽媽的提醒, 玥媽看寶寶興致缺缺的模樣也就轉身自己讀書去了。 當玥媽正在聲情並茂讀著的時候, 傳來一陣刺耳的哭聲, 她趕緊跑過去一看, 寶寶生氣地把玩具撒了一地, 自己在旁邊委屈的哭。

玥媽走過去問:寶寶, 你怎麼了?寶寶噙著眼淚眼巴巴地看著媽媽手裡的書, 這下媽媽知道寶寶是怪她沒有等她。 玥媽也不說破只是告訴孩子:你把先玩具收好, 我在房間等你五分鐘, 記住過時不候喲!說完媽媽轉身走了。 玥玥看到媽媽居然沒有理會自己的意思忍不住嚎啕大哭。

這次媽媽並沒有出現在眼前, 一直到讀書的時間結束,

Advertisiment
她才從房間走出來告訴孩子:讀書的時間已經結束了, 現在我要出門, 你可以繼續哭也可以收拾好了跟我一起出門。 寶寶糾結了很久, 她希望得到媽媽的幫助, 媽媽在一旁時不時報時, 就在臨近尾聲的時候, 寶寶才出聲邀請媽媽幫忙, 玥媽很愉快地與孩子一起收拾好出門了。 事後媽媽告訴寶寶因為她的無理取鬧, 今天的讀書時光已經沒有了, 期待明天的這個時刻媽媽再與你一起歡笑。 如果下一次還用哭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 媽媽不怕你哭鬧, 希望有事情你能夠用嘴巴說出來, 要不就白白浪費“嘴巴說話”這個“大絕招”囉!

從這位媽媽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她的睿智, 很多媽媽就做不到像她一樣從頭至尾平靜如水。

Advertisiment
遇上愛哭鬧的孩子誰不是一個頭兩個大呢?可是你暴怒又能怎麼樣, 頂多是把孩子揍一頓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其結果只是讓哭鬧來得更猛烈些吧!也許有的孩子怕挨打, 會屈從你的淫威, 可是這壓抑的背後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什麼影響呢?到底只是一個孩子, 除了哭鬧這個發洩情緒的途徑, 恐怕沒有更好的方式了, 若是連哭鬧也禁止了, 孩子的心理怕是會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了。

我們不能禁止孩子哭鬧但是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呀!當孩子哭泣的時候, 我們做到溫言軟語的勸說, 也就是先通過道理灌輸, 若是孩子選擇置若罔聞, 那就不必理他任他哭鬧, 等他想通之後自然會有解決的方案。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哭的期間我們可以去問下:你哭夠了沒有, 想說話了就到某某地方來, 我在等你。 大多數家長總在孩子哭鬧一陣之後不由自主地妥協, 滿足孩子的要求了, 這樣做的害處只會加劇下一次的哭鬧行為。 因為孩子知道你怕他哭, 這就是他對付你的武器。

有的孩子在別人面前非常配合, 一到爺爺奶奶跟前立馬變了模樣, 期間的原因不言而喻, 因為孩子非常清楚他人不像爺爺奶奶那樣寵愛她, 若想得到讚揚必須努力做好自己, 隨便發脾氣只會讓人遠離自己。 可在親人面前他無需這般努力, 隨便哭幾聲就把他們全部拿下, 不得不為孩子的智慧點贊呀!察言觀色的本領, 孩子絕對拿捏得一級棒。

其實只要父母能夠控制好情緒,

Advertisiment
慢慢地孩子也能控制好情緒, 發脾氣是本能, 控制脾氣才是本事。 特別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父母情緒平和才顯得更為重要, 只有這樣的言傳身教才能讓孩子理解怎麼做才是情緒的主人。 教育本來是一件深沉而又緩慢的事情, 只有情緒平和的媽媽才能智慧地應對千變萬化的“孫悟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