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喂藥四個小竅門

寶寶生病要喂藥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近年來, 許多家長對於寶寶用藥各方面都不清楚, 比如喂什麼藥?怎麼喂藥?藥的量?等等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學習一下如何給寶寶喂藥

科學看待寶寶用藥

在給寶寶用藥的問題上, 很多父母愛走極端:有些父母只要寶寶一生病就給吃藥, 覺得只有用了藥病才好得快, 甚至寶寶吃藥後病情沒有明顯好轉, 就要懷疑醫生開的藥管不管用, 是否需要換一種;還有一些父母從心裡抵觸給寶寶用藥, 不相信藥物, 同樣也不相信醫生, 認為寶寶有病能扛就扛,

Advertisiment
用藥對寶寶的抵抗力不利。 要麼太依賴藥物, 要麼誇大了藥物的副作用, 這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藥物並非洪水猛獸, 雖然存在一些副作用, 但如果是寶寶病情所需, 用藥也是利大於弊。 而同樣的道理, 藥物也非靈丹妙藥,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馬上用藥, 過度用藥對寶寶的身體同樣沒有好處。 我們應當更科學地看待寶寶的病情, 辯證地看待藥物的作用。

喂藥竅門1

根據寶寶的接受程度, 選擇藥物類型

藥物分為藥水類、沖劑、片劑等多種類型, 3歲以內的寶寶可以儘量避免選擇片劑, 應首選藥水類製劑、泡騰片、幹糖漿劑、沖劑或果味型咀嚼片, 更便於寶寶吞咽。 給寶寶選擇藥物也儘量選擇適合寶寶口感的, 避免太苦的藥物讓寶寶產生抵觸情緒。

Advertisiment
如果醫生給開的藥物是片劑, 而寶寶又有吃藥困難的情況, 可以諮詢醫生是否有可替代的沖劑等藥物, 或者此種藥物是否可以研磨成粉末喂給寶寶等。 如果沒有可替代藥物, 需要給寶寶喂片劑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片劑的大小, 避免卡住寶寶喉嚨。

喂藥竅門2

喂藥姿勢有講究

0~6個月:新生寶寶對藥味反應輕微, 所以給他們喂藥會相對容易些。 媽媽可將寶寶抱在懷裡, 固定住寶寶的小手, 儘量讓他頭部依偎在自己胸口, 然後用藥匙取藥液放在寶寶舌根部, 讓其自然咽下。 也可讓寶寶側身, 將藥劑借由藥匙由寶寶嘴角慢慢倒入, 方便藥物順口腔內壁流入咽喉;也可用針筒喂藥器吸入藥液後放到寶寶嘴裡,

Advertisiment
讓藥液沿寶寶口腔內壁流到寶寶咽部, 借由寶寶吞咽動作將藥吃到肚子裡。

6~18個月:媽媽坐在椅子上, 讓寶寶半躺在自己的手臂上, 用手指輕按寶寶的下巴, 讓寶寶張開小嘴, 用喂藥器取少量藥液, 慢慢送進寶寶嘴裡。 之後輕抬寶寶下頜, 幫助他吞咽。 所有藥液都喂完後, 媽媽可再用小勺加喂幾勺白開水給寶寶, 使寶寶咽下口腔內殘留的藥劑。

18個月以上:對於大寶寶來說, 媽媽喂藥前可先做些思想工作, 可以告訴寶寶藥物的作用, 幫他理解藥物與疾病的關係, 寶寶自己能配合吃藥要及時給予鼓勵。 如果需要強行喂藥, 可將寶寶抱起, 讓他半躺在自己身上, 在胸前墊上紗布, 固定好手腳, 使頭部偏向一側, 將盛好藥的藥匙緊貼寶寶嘴角倒入口腔。

Advertisiment
提醒媽媽們注意, 要等寶寶有了吞咽動作後才能拿出藥匙, 以免寶寶嗆咳,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 媽媽也可選擇注射器給寶寶喂藥。 因為一些藥物實在太苦, 當寶寶拒絕服用時, 媽媽不妨嘗試將藥物倒在寶寶臉頰與臼齒間, 避免藥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 可大大減少苦味, 便於讓寶寶更配合。

喂藥竅門3

喂藥時間有講究

寶寶喂藥, 時間要嚴格遵醫囑或藥品說明書進行。 對於一天吃三次的藥, 許多媽媽習慣按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喂給寶寶, 其實這是錯誤的。 正確的服藥時間是, 間隔8小時吃一次, 要是白天都吃了, 自然就會影響夜間血藥濃度, 達不到治療目的。 同理, 若是每日4次用藥, 需要間隔6小時口服1次。

Advertisiment

刺激寶寶胃腸道的藥建議飯後或者飯中服用, 因為空腹會加重藥物對寶寶胃腸道的刺激;收斂止瀉藥物、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以飯前30分鐘服用為宜, 可提升藥效;助消化藥物與飯同服效果好;鐵劑因為晚上吸收利用率高, 所以補鐵以晚上7點後效果最好;血鈣水準午夜至清晨會處於最低值, 給寶寶補鈣, 晚飯後吃補鈣藥最合適;脫敏藥物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給寶寶喂藥前, 最好提前準備一杯白開水, 可以讓寶寶吃藥後喝兩口起到漱口的作用, 並備好寶寶的圍嘴或毛巾, 應對嘔吐等狀況。 即使寶寶把藥吐了出來, 最好也不要再重複喂藥, 以免造成過量。

喂藥竅門4

得心應手的喂藥工具讓喂藥更順利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給寶寶喂藥,得心應手的工具可助媽媽一臂之力。

NO1 藥匙

適合年齡:新生寶寶~3歲以內的寶寶

優點:藥匙大小和寶寶嘴巴大小相符,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法:將藥物按劑量倒入藥匙中喂給寶寶即可。

NO2 藥物滴管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的寶寶

優點:滴管有著清晰的刻度指示,可以更準確地控制藥量。使用方法:把量好的劑量放入藥匙中,然後吸取一部分藥液到滴管內,再把滴管放到寶寶嘴裡,同時擠進藥物即可。

NO3 針筒型喂藥器

適合年齡:0~18個月的寶寶

優點:針筒式喂藥器是按寶寶口腔結構設計的,可以將藥物直接噴入食道,使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器身兩側有兩個孔,媽媽可將手指插入其中,把握方便。使用方法:用針管抽取藥液後,將針管貼在寶寶嘴角內側緩慢滴注,藥液會慢慢流進寶寶咽部,之後被寶寶吃到肚子裡。

乖乖網溫馨提示:

喂藥的常見誤區

誤區1

自創甜味添加劑

寶寶嫌藥苦,媽媽便自創秘方,牛奶、果汁都成了喂藥“法寶”,殊不知這些添加劑會與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物吸收。

誤區2

捏鼻子灌藥

寶寶軟硬不吃,媽媽只好“武力”解決,捏鼻子硬灌。這種喂藥方式很容易使藥液嗆入寶寶氣管,引起嗆咳,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誤區3

吃藥離不開水

吃藥怎能離不開水?媽媽不瞭解,有些特殊藥劑是不宜用水服用的,比如止咳糖漿,之所以可以止咳,主要是服用後可以覆蓋在寶寶發炎的咽喉黏膜表面,幫寶寶減輕炎症對黏膜的刺激,若用水服用,糖漿就被稀釋了,反倒會影響療效。

誤區4

水溫掌握不當

寶寶服藥,水溫以溫涼為宜,水溫過高會破壞藥物成分,像維生素、益生菌等藥物都很“嬌氣”,遇熱就會破壞藥性。

必先利其器。給寶寶喂藥,得心應手的工具可助媽媽一臂之力。

NO1 藥匙

適合年齡:新生寶寶~3歲以內的寶寶

優點:藥匙大小和寶寶嘴巴大小相符,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法:將藥物按劑量倒入藥匙中喂給寶寶即可。

NO2 藥物滴管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的寶寶

優點:滴管有著清晰的刻度指示,可以更準確地控制藥量。使用方法:把量好的劑量放入藥匙中,然後吸取一部分藥液到滴管內,再把滴管放到寶寶嘴裡,同時擠進藥物即可。

NO3 針筒型喂藥器

適合年齡:0~18個月的寶寶

優點:針筒式喂藥器是按寶寶口腔結構設計的,可以將藥物直接噴入食道,使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器身兩側有兩個孔,媽媽可將手指插入其中,把握方便。使用方法:用針管抽取藥液後,將針管貼在寶寶嘴角內側緩慢滴注,藥液會慢慢流進寶寶咽部,之後被寶寶吃到肚子裡。

乖乖網溫馨提示:

喂藥的常見誤區

誤區1

自創甜味添加劑

寶寶嫌藥苦,媽媽便自創秘方,牛奶、果汁都成了喂藥“法寶”,殊不知這些添加劑會與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物吸收。

誤區2

捏鼻子灌藥

寶寶軟硬不吃,媽媽只好“武力”解決,捏鼻子硬灌。這種喂藥方式很容易使藥液嗆入寶寶氣管,引起嗆咳,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誤區3

吃藥離不開水

吃藥怎能離不開水?媽媽不瞭解,有些特殊藥劑是不宜用水服用的,比如止咳糖漿,之所以可以止咳,主要是服用後可以覆蓋在寶寶發炎的咽喉黏膜表面,幫寶寶減輕炎症對黏膜的刺激,若用水服用,糖漿就被稀釋了,反倒會影響療效。

誤區4

水溫掌握不當

寶寶服藥,水溫以溫涼為宜,水溫過高會破壞藥物成分,像維生素、益生菌等藥物都很“嬌氣”,遇熱就會破壞藥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