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要喂藥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近年來, 許多家長對於寶寶用藥各方面都不清楚, 比如喂什麼藥?怎麼喂藥?藥的量?等等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學習一下如何給寶寶喂藥?
科學看待寶寶用藥
在給寶寶用藥的問題上, 很多父母愛走極端:有些父母只要寶寶一生病就給吃藥, 覺得只有用了藥病才好得快, 甚至寶寶吃藥後病情沒有明顯好轉, 就要懷疑醫生開的藥管不管用, 是否需要換一種;還有一些父母從心裡抵觸給寶寶用藥, 不相信藥物, 同樣也不相信醫生, 認為寶寶有病能扛就扛,
Advertisiment
藥物並非洪水猛獸, 雖然存在一些副作用, 但如果是寶寶病情所需, 用藥也是利大於弊。 而同樣的道理, 藥物也非靈丹妙藥,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馬上用藥, 過度用藥對寶寶的身體同樣沒有好處。 我們應當更科學地看待寶寶的病情, 辯證地看待藥物的作用。
喂藥竅門1
根據寶寶的接受程度, 選擇藥物類型
藥物分為藥水類、沖劑、片劑等多種類型, 3歲以內的寶寶可以儘量避免選擇片劑, 應首選藥水類製劑、泡騰片、幹糖漿劑、沖劑或果味型咀嚼片, 更便於寶寶吞咽。 給寶寶選擇藥物也儘量選擇適合寶寶口感的, 避免太苦的藥物讓寶寶產生抵觸情緒。
Advertisiment
喂藥竅門2
喂藥姿勢有講究
0~6個月:新生寶寶對藥味反應輕微, 所以給他們喂藥會相對容易些。 媽媽可將寶寶抱在懷裡, 固定住寶寶的小手, 儘量讓他頭部依偎在自己胸口, 然後用藥匙取藥液放在寶寶舌根部, 讓其自然咽下。 也可讓寶寶側身, 將藥劑借由藥匙由寶寶嘴角慢慢倒入, 方便藥物順口腔內壁流入咽喉;也可用針筒喂藥器吸入藥液後放到寶寶嘴裡,
Advertisiment
6~18個月:媽媽坐在椅子上, 讓寶寶半躺在自己的手臂上, 用手指輕按寶寶的下巴, 讓寶寶張開小嘴, 用喂藥器取少量藥液, 慢慢送進寶寶嘴裡。 之後輕抬寶寶下頜, 幫助他吞咽。 所有藥液都喂完後, 媽媽可再用小勺加喂幾勺白開水給寶寶, 使寶寶咽下口腔內殘留的藥劑。
18個月以上:對於大寶寶來說, 媽媽喂藥前可先做些思想工作, 可以告訴寶寶藥物的作用, 幫他理解藥物與疾病的關係, 寶寶自己能配合吃藥要及時給予鼓勵。 如果需要強行喂藥, 可將寶寶抱起, 讓他半躺在自己身上, 在胸前墊上紗布, 固定好手腳, 使頭部偏向一側, 將盛好藥的藥匙緊貼寶寶嘴角倒入口腔。
Advertisiment
喂藥竅門3
喂藥時間有講究
給寶寶喂藥, 時間要嚴格遵醫囑或藥品說明書進行。 對於一天吃三次的藥, 許多媽媽習慣按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喂給寶寶, 其實這是錯誤的。 正確的服藥時間是, 間隔8小時吃一次, 要是白天都吃了, 自然就會影響夜間血藥濃度, 達不到治療目的。 同理, 若是每日4次用藥, 需要間隔6小時口服1次。
Advertisiment
刺激寶寶胃腸道的藥建議飯後或者飯中服用, 因為空腹會加重藥物對寶寶胃腸道的刺激;收斂止瀉藥物、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以飯前30分鐘服用為宜, 可提升藥效;助消化藥物與飯同服效果好;鐵劑因為晚上吸收利用率高, 所以補鐵以晚上7點後效果最好;血鈣水準午夜至清晨會處於最低值, 給寶寶補鈣, 晚飯後吃補鈣藥最合適;脫敏藥物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給寶寶喂藥前, 最好提前準備一杯白開水, 可以讓寶寶吃藥後喝兩口起到漱口的作用, 並備好寶寶的圍嘴或毛巾, 應對嘔吐等狀況。 即使寶寶把藥吐了出來, 最好也不要再重複喂藥, 以免造成過量。
喂藥竅門4
得心應手的喂藥工具讓喂藥更順利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給寶寶喂藥,得心應手的工具可助媽媽一臂之力。
NO1 藥匙
適合年齡:新生寶寶~3歲以內的寶寶
優點:藥匙大小和寶寶嘴巴大小相符,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法:將藥物按劑量倒入藥匙中喂給寶寶即可。
NO2 藥物滴管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的寶寶
優點:滴管有著清晰的刻度指示,可以更準確地控制藥量。使用方法:把量好的劑量放入藥匙中,然後吸取一部分藥液到滴管內,再把滴管放到寶寶嘴裡,同時擠進藥物即可。
NO3 針筒型喂藥器
適合年齡:0~18個月的寶寶
優點:針筒式喂藥器是按寶寶口腔結構設計的,可以將藥物直接噴入食道,使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器身兩側有兩個孔,媽媽可將手指插入其中,把握方便。使用方法:用針管抽取藥液後,將針管貼在寶寶嘴角內側緩慢滴注,藥液會慢慢流進寶寶咽部,之後被寶寶吃到肚子裡。
乖乖網溫馨提示:
喂藥的常見誤區
誤區1
自創甜味添加劑
寶寶嫌藥苦,媽媽便自創秘方,牛奶、果汁都成了喂藥“法寶”,殊不知這些添加劑會與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物吸收。
誤區2
捏鼻子灌藥
寶寶軟硬不吃,媽媽只好“武力”解決,捏鼻子硬灌。這種喂藥方式很容易使藥液嗆入寶寶氣管,引起嗆咳,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誤區3
吃藥離不開水
吃藥怎能離不開水?媽媽不瞭解,有些特殊藥劑是不宜用水服用的,比如止咳糖漿,之所以可以止咳,主要是服用後可以覆蓋在寶寶發炎的咽喉黏膜表面,幫寶寶減輕炎症對黏膜的刺激,若用水服用,糖漿就被稀釋了,反倒會影響療效。
誤區4
水溫掌握不當
寶寶服藥,水溫以溫涼為宜,水溫過高會破壞藥物成分,像維生素、益生菌等藥物都很“嬌氣”,遇熱就會破壞藥性。
必先利其器。給寶寶喂藥,得心應手的工具可助媽媽一臂之力。NO1 藥匙
適合年齡:新生寶寶~3歲以內的寶寶
優點:藥匙大小和寶寶嘴巴大小相符,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法:將藥物按劑量倒入藥匙中喂給寶寶即可。
NO2 藥物滴管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的寶寶
優點:滴管有著清晰的刻度指示,可以更準確地控制藥量。使用方法:把量好的劑量放入藥匙中,然後吸取一部分藥液到滴管內,再把滴管放到寶寶嘴裡,同時擠進藥物即可。
NO3 針筒型喂藥器
適合年齡:0~18個月的寶寶
優點:針筒式喂藥器是按寶寶口腔結構設計的,可以將藥物直接噴入食道,使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器身兩側有兩個孔,媽媽可將手指插入其中,把握方便。使用方法:用針管抽取藥液後,將針管貼在寶寶嘴角內側緩慢滴注,藥液會慢慢流進寶寶咽部,之後被寶寶吃到肚子裡。
乖乖網溫馨提示:
喂藥的常見誤區
誤區1
自創甜味添加劑
寶寶嫌藥苦,媽媽便自創秘方,牛奶、果汁都成了喂藥“法寶”,殊不知這些添加劑會與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物吸收。
誤區2
捏鼻子灌藥
寶寶軟硬不吃,媽媽只好“武力”解決,捏鼻子硬灌。這種喂藥方式很容易使藥液嗆入寶寶氣管,引起嗆咳,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誤區3
吃藥離不開水
吃藥怎能離不開水?媽媽不瞭解,有些特殊藥劑是不宜用水服用的,比如止咳糖漿,之所以可以止咳,主要是服用後可以覆蓋在寶寶發炎的咽喉黏膜表面,幫寶寶減輕炎症對黏膜的刺激,若用水服用,糖漿就被稀釋了,反倒會影響療效。
誤區4
水溫掌握不當
寶寶服藥,水溫以溫涼為宜,水溫過高會破壞藥物成分,像維生素、益生菌等藥物都很“嬌氣”,遇熱就會破壞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