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嘴裡起皰疹,揉揉耳朵尖吧!

冬季氣候乾燥, 最易生口瘡。 而口腔裡的潰瘍, 會讓寶寶心煩哭鬧, 甚至拒奶、拒食。 中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

寶寶生口瘡是因為內熱

口瘡, 即口腔黏膜潰瘍, 是小寶寶的易發疾病之一, 尤其在冬季多發。 中醫認為, 發生口瘡多是因內熱蘊於心脾二經, 循經發於口舌所致。 引發寶寶口瘡的內熱有兩種:脾胃濕熱和心火旺盛。 心火旺盛口瘡主要看看舌尖, 舌尖鮮紅, 舌和口腔黏膜有白色潰瘍, 流口水, 寶寶會因為潰瘍疼痛, 而拒絕吃奶。 脾胃濕熱口瘡主要看面色、口唇、潰瘍的部位和顏色。 面色紅, 嘴唇紅, 容易乾裂,

Advertisiment
潰瘍部位在嘴唇上, 多是脾胃有火。

口瘡跟體質有關, 預防很重要

口瘡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體質有關, 還有遺傳的特性。 如果父母就愛生口瘡, 寶寶也容易患上此病, 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發生可能性不大。 不過, 悉心呵護, 儘量避免誘發因素, 還是能夠降低發生率的。

容易生口瘡的寶寶, 日常可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的食物。 飲食儘量清淡, 母乳媽媽要注意不要攝入過多辛辣和熱性的食物。 不要讓寶寶吃得過多, 避免積食上火。 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保持大便通暢。

此外, 由於寶寶的口腔黏膜比成人更加嬌嫩, 所以, 在給寶寶喂輔食的時候, 應該注意避免過熱、過硬的食物, 以防引起口腔黏膜損傷,

Advertisiment
繼而引發口腔潰瘍。

小兒推拿法可祛除內熱

寶寶生了口瘡, 會因為疼而心煩哭鬧, 甚至拒奶、拒食。 小兒推拿能安全有效地緩解這些不適。 根據引發口瘡的原因不同, 媽媽可以選用不同的推拿手法。

心火旺盛引起的口瘡, 可以給寶寶清心經、清天河水、清肝經經各300次, 掐揉四橫紋10次

·清心經:心經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 用拇指羅紋面著力, 從指尖方向向指節方向直推。

·清天河水:前臂內側正中, 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成一條直線, 以食、中指指肚, 從腕到肘做直線推動。 頻率每秒鐘3~4次。

·清肝經:肝經位於食指末節螺紋面, 從指尖方向向指節方向直推。

·掐揉四橫紋:四橫紋為食、中、無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間關節橫紋。

Advertisiment
操作時, 應從食指紋至小指紋, 每揉3~5次掐一次。

脾胃濕熱引起的口瘡, 可以清胃經、補脾經各300次, 順時針摩腹揉臍30分鐘。

·補脾經:將小兒拇指屈曲, 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尖一直推到指根。 頻率大約每秒3次。

·清胃經:胃經在拇指近掌面第一節。 用拇指羅紋面向指根方向直推。

·摩腹揉臍: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寶寶腹部, 輕輕地順時針摩動。

中醫小方法治療口瘡

·吳茱萸貼腳心——寶寶長口瘡, 可以用外治法。 方法是把吳茱萸50g研細末, 貯瓶備用。 取約5g, 用醋調成糊狀, 貼於足心, 用膠布或膏藥固定, 睡前貼, 早晨取下。 可以引火歸元, 治療口瘡, 效果很好, 大人小兒都可以用。

·揉耳朵尖——耳尖是清心肝火, 散風熱非常好的穴位, 可以治療孩子發熱、上火、脾氣急躁所導致的面色發紅,

Advertisiment
流眼淚, 口腔潰瘍, 甚至面部出現的各種痘痘、濕疹等病症。 每天揪揪耳朵, 尤其是揪耳尖10多分鐘, 可以預防寶寶上火。

中成藥緩解寶寶不適

有些中成藥也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 例如黃連上清丸內服, 可用於兩種類型的口腔潰瘍, 但是注意不要久用。 還可以外用柿霜、西瓜霜塗在口腔潰瘍面。

吃藥用量為:1歲, 成人1/5用量。 2~3歲成人1/4用量, 3歲以上, 成人1/3用量, 5歲以上, 成人1/2用量。

茅根 春天發芽, 看起來像根根針尖, 所以, 俗稱“茅針”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很適合寶寶食用。

蘋時 蘋果的益處, 人人都耳熟能詳。 蒸熟的蘋果, 很適合小寶寶。 蘋果中的果膠經過蒸煮後不僅能夠吸收細菌和毒素, 還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

Advertisiment

吳茱萸 吳茱萸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吳菜萸貼敷湧泉穴, 可引火歸元而治療一切虛火上炎之證。

@當歸中醫學掌

蘋果米粥, 大人小孩都適合:蘋果熟吃有潤肺開胃, 益脾止泄的功效。 蘋果米粥, 還很適合腹瀉的寶寶吃。 做法是大米100g, 蘋果2個。 將蘋果洗淨, 連皮切碎放入榨汁機中打成汁備用。 把大米洗乾淨放入沙鍋中, 加水適量, 大火煮沸, 改用小火煨煮半個小時, 煨煮至大米酥爛, 粥將成時, 倒入蘋果汁煮沸即可。 大人也可以一起吃哦, 對於緩解疲勞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呢。

@范聖華

白茅根治鼻血:北方有暖氣, 致室內空氣乾燥。 燥傷鼻竅, 致鼻腔幹癢不舒、吸溜鼻子、略鼻塞、易流鼻血, 口幹唇幹。 可用白茅根30g煮水喝來緩解。

@夏桂選

孩子發燒手腳冰涼時,宜用“熱處理”:先用熱水、熱毛巾把孩子冰冷的手腳泡熱、焐熱,改善孩子的末梢迴圈,使體內血液的熱量迅速傳到體表,及時有效散熱。然後,再喝點熱水、姜湯,往往就能馬上出汗退燒。通俗來說,“熱處理”有兩個好處:①孩子的體溫不會升得太高、太快。比如,孩子37 5℃時手腳冰涼,如果任其發展,可能要在短時間內升到39.5℃。若及時“熱處理”,升到38.5℃就會轉為降溫。②“熱處理”有助於出汗退燒。

@夏桂選

孩子發燒手腳冰涼時,宜用“熱處理”:先用熱水、熱毛巾把孩子冰冷的手腳泡熱、焐熱,改善孩子的末梢迴圈,使體內血液的熱量迅速傳到體表,及時有效散熱。然後,再喝點熱水、姜湯,往往就能馬上出汗退燒。通俗來說,“熱處理”有兩個好處:①孩子的體溫不會升得太高、太快。比如,孩子37 5℃時手腳冰涼,如果任其發展,可能要在短時間內升到39.5℃。若及時“熱處理”,升到38.5℃就會轉為降溫。②“熱處理”有助於出汗退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