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多大可以學走路 寶寶學走路注意事項

隨著孩子慢慢的成長, 會爬、會走, 家長應該注意孩子每個階段不同的生長發育, 那麼, 寶寶多大可以學走路呢?寶寶學走路時, 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寶寶多大可以學走路

9~10個月的小兒逐步學會站立, 扶著東西可蹣跚地走步;到1歲時可以獨立走步。 有的小兒運動功能的發育可能比以上規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 不要過早地學走路。 父母一定要根據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發育情況, 適當掌握嬰兒的走路時間, 切不要操之過急。

寶寶學走路注意事項

不要用學步車

剛學走路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學步車,

Advertisiment
學步車會造成踮腳腳尖走路的習慣, 為此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要花上很長時間幫助孩子改正。

遷就孩子的身高

大人牽著寶寶走路時, 要儘量遷就孩子的身高, 否則寶寶夠不到父母的手, 就會踮起腳尖, 也會導致孩子踮腳走路。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 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 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 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 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 因此, 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 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 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般來說, 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 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 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Advertisiment
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 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 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 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 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 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 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 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 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 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 除此之外, 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 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 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 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 造成外側有些翹起,

Advertisiment
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 小腿多會向內彎。 另外, 在人體發育初期, 大腿骨會偏向內旋, 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 形成O型腿, 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 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 但隨後便漸漸好轉, 會自行調整回來, 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 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 讓父母十分擔心。 事實上, 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 容易出現重心不穩,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請在平時多多觀察, 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 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 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

Advertisiment
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 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 不過, 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 必須接受治療。 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 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 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 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 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 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 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 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 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 看外觀有無異常, 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 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 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

Advertisiment
另外, 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 如果有這種情形, 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 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注意安全

剛開始學走路時, 寶寶會有強烈的好奇心, 喜歡四處探索新事物。 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 否則寶寶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 為了讓寶寶有一個更安全的行走空間, 父母應該對家中環境來一個徹底的檢查和處理。 請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以便將發生意外的幾率降至最低。

穿的鞋子和衣服

如果是穿鞋走路, 一定要穿硬底鞋, 不能穿軟底鞋。 如果是穿襪子走, 就要穿那種底下有防滑顆粒的襪子。 所有的寶寶能夠碰得著的地方, 都要注意把危險物品移開。 特別是杯子之類的,很容易燙傷寶貝的。

還有,平時月月都是穿背褲活動的,這樣抱起來,小肚子不太容易會露在外面。但是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最好還是穿分開的衣服和褲子。因為家裡再乾淨肯定也是有灰塵的,寶寶剛學會走路肯定是半走半爬的,褲子容易弄髒,到時候萬一弄髒只要換褲子就行了,這樣比較方便。

父母鼓勵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就很重要。

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過來吧”、“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向你走近。

寶寶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對他微笑,寶寶也會很高興地笑出聲的。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收拾地面

儘量維持地面的乾淨整潔,將電線、雜物等收拾好,以免寶寶不小心被絆倒,或是踩到尖銳的物品。

注意銳角

檢查家中擺設是否有尖銳處或棱角,如果有這類的擺設,可以先暫時收起來。如果不能收起來,則可以在尖銳處或棱角上加裝軟墊。

鋪設軟墊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較光滑的材質,可以加裝地墊或軟墊,以防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不慎摔傷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寶寶學走路時,如果家中地面不夠平整,寶寶就可能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因此應仔細檢查地面,儘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開易碎物

將容易碎裂或損壞的貴重物品收起來,以免寶寶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傷,或是損壞家中的擺設。

列出救援電話

將緊急救援的電話號碼貼在明顯處或電話機旁,一旦寶寶不幸發生緊急狀況,就可以立刻尋求協助。

寶寶學走路的安全措施

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著寶寶學走路,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手臂也不能動了。專家說,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著走的時候很普遍,是因為牽拉的時候,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也別揉,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採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其實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後,扶住他的掖下隨著他走,但這樣半蹲著你會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你從後面提著布來幫他找平衡,這樣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寶寶初學步的時候,讓他在學步車裡練習,車的四面都有保護,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專心守著他,而且還不用擔心他會摔倒。

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抬高,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你可以把學步車撤掉,讓寶寶練著扶著床沿或扒著小車走,大人在邊上看著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著東西走,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讓他獨立走,手勁兒慢慢變虛,直到慢慢鬆手。

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自己獨自搖晃著走了。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一開始有玩具逗他,他會很感興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著走,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甚至受傷,他就會害怕,很長時間不敢走,這是很正常的防禦反應,最好是慢慢鼓勵他,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特別是杯子之類的,很容易燙傷寶貝的。

還有,平時月月都是穿背褲活動的,這樣抱起來,小肚子不太容易會露在外面。但是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最好還是穿分開的衣服和褲子。因為家裡再乾淨肯定也是有灰塵的,寶寶剛學會走路肯定是半走半爬的,褲子容易弄髒,到時候萬一弄髒只要換褲子就行了,這樣比較方便。

父母鼓勵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就很重要。

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過來吧”、“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向你走近。

寶寶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對他微笑,寶寶也會很高興地笑出聲的。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收拾地面

儘量維持地面的乾淨整潔,將電線、雜物等收拾好,以免寶寶不小心被絆倒,或是踩到尖銳的物品。

注意銳角

檢查家中擺設是否有尖銳處或棱角,如果有這類的擺設,可以先暫時收起來。如果不能收起來,則可以在尖銳處或棱角上加裝軟墊。

鋪設軟墊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較光滑的材質,可以加裝地墊或軟墊,以防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不慎摔傷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寶寶學走路時,如果家中地面不夠平整,寶寶就可能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因此應仔細檢查地面,儘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開易碎物

將容易碎裂或損壞的貴重物品收起來,以免寶寶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傷,或是損壞家中的擺設。

列出救援電話

將緊急救援的電話號碼貼在明顯處或電話機旁,一旦寶寶不幸發生緊急狀況,就可以立刻尋求協助。

寶寶學走路的安全措施

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著寶寶學走路,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手臂也不能動了。專家說,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著走的時候很普遍,是因為牽拉的時候,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也別揉,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採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其實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後,扶住他的掖下隨著他走,但這樣半蹲著你會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你從後面提著布來幫他找平衡,這樣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寶寶初學步的時候,讓他在學步車裡練習,車的四面都有保護,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專心守著他,而且還不用擔心他會摔倒。

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抬高,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你可以把學步車撤掉,讓寶寶練著扶著床沿或扒著小車走,大人在邊上看著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著東西走,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讓他獨立走,手勁兒慢慢變虛,直到慢慢鬆手。

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自己獨自搖晃著走了。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一開始有玩具逗他,他會很感興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著走,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甚至受傷,他就會害怕,很長時間不敢走,這是很正常的防禦反應,最好是慢慢鼓勵他,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