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未生育之前, 每每看到鄰居家寶寶便便的時候都好感覺好噁心。 尤其是拉稀、顏色又是綠色或帶泡泡狀的時候, 簡直想吐。
但看看抱著孩子的媽媽, 不但沒有因為臭臭的異味而側臉縮鼻子, 反倒是一邊仔細的聞著臭臭的氣味, 一邊反復的觀察著便便的顏色, 真心佩服她的忍奈能力。
直至自己成了寶媽之後的那天, 我才真的明白了寶寶便便這件事情, 對於孩子的健康意味著什麼, 也終於明白了為何為人之母之後對於曾經所不能忍受的臭味, 突然變得豪不在意了。
的確寶寶的便便臭, 但在爹媽眼裡,
Advertisiment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寶寶大便的次數、性狀、顏色與寶寶的健康發育又有哪些關係。
次數:大便次數與腹瀉、便秘、攢肚的關係
大便間隔時間長, 寶寶是便秘還是攢肚呢?
嬰兒幾天無自主排便並不意味著“便秘”。 很多嬰兒由於攢肚, 排便間隔長, 但大便不幹, 不屬於便秘。 有些嬰兒, 即使母乳餵養兒, 排便也間隔可達數天, 但大便不幹。 只有大便幹結並且排便費勁才屬便秘。
不是每個嬰兒都會每日排便一次,
Advertisiment
“攢肚”與“上火”等無關。 為此家長也不需做任何處理。 很多攢肚的孩子, 是因為胃腸吸收能力強的緣故。
寶寶大便間隔時間短, 次數多, 大便稀就會是腹瀉嗎?
如何區分清楚呢?
很多母乳餵養兒大便偏稀, 次數相對多, 但不一定是腹瀉。 母乳餵養的正常嬰兒可能每天排便6~12次, 也可能每3~4天排便一次。 如果嬰兒進食正常、生長正常、大便化驗正常, 他的排便就屬於正常。
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症。 “變稀”和“增多”是腹瀉的特點。 診斷腹瀉並不是依據每天的排便次數和性狀,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真的出現腹瀉, 除了排便問題, 還會出現哭鬧、進食差、睡眠不安等其他不適症狀, 體重增長也會受到影響。 家長不能僅僅根據孩子大便偏稀就判斷孩子腹瀉。
胎便:新生兒最早的腸道分泌產物, 寶媽懷孕20周以上就已經形成。
時間:正常新生兒多數於12小時內開始排便, 如24小時以後不見胎便排出, 要注意檢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的可能。
顏色:一般正常來說, 胎便2至4天排完即轉變為正常新生兒大便, 由深綠色轉為黃色。
注意:寶媽在待產過程中, 如果羊水呈黃綠色或墨綠色, 需要警覺寶寶是否出現了“胎便吸入症候群”, 儘快做出診斷與治療。
另外, 胎便中有較多的膽紅素,
Advertisiment
形狀、顏色:如何根據寶寶大便的顏色、形狀來辨別健康
從大便外觀和症狀上看:
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 大便中往往可見黏液, 甚至膿血樣物質, 但每次排便量並不多。
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往往呈稀水樣便, 每次排量較多。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時, 大便呈“蛋花湯”狀, 孩子會有發熱、嘔吐症狀。
過敏性腹瀉在進食某種食物後出現, 會有反復, 與進食明顯相關。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顆粒, 不伴發熱, 並且孩子偶爾會嘔吐
嬰兒大便中有奶瓣
嬰兒大便中帶有未完全消化的“奶瓣”是很常見的事情。 可與進食量偏多、胃腸功能偏弱等有關。 若無特別症狀, 不需關注,
Advertisiment
如果大便帶“血絲”, 應化驗是否為血(便常規是否有紅細胞;便潛血是否陽性), 若能排除肛裂, 就應考慮腸道出血, 首先考慮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大便顏色觀察分析
黑色:多為胎便, 大多在出生後12小時就會排出來, 因為包括了羊水、黏液、脫落的細胞等, 一般呈現出黑黑如柏油狀。
綠色:代表寶寶的腸道消化程度不夠充分, 多與進食量偏多、食物不易消化、胃腸功能暫時受損有關。
配方粉餵養嬰兒出現大便發綠應該與奶粉不易被嬰兒消化有關。 如果嬰兒生長正常, 並且沒有過敏等問題, 可繼續餵養或添加益生菌幫助。
紅色帶血:若孩子大便帶血, 應觀察血液是否與大便混合。
如果大便帶鮮血並且與大便混合, 說明小腸或直腸受損,此時一般大便性狀也偏稀。
若血液與大便分離,多是肛裂所致。如果有肛裂,仔細觀察孩子的肛門能夠找到小裂口。
果醬色:大多都是痢疾,細菌性腸炎,從外觀上看,有黏液或混有血液,味道惡臭。關鍵是大便常規可見每高倍視野含白細胞或膿細胞超過 15~20個,多伴隨紅細胞。
黃色:純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多是黃色或金黃色,奶粉餵養兒的大便又多是淡黃色或灰黃色,混合餵養兒尤其是加入輔食後,除了常見的黃色,大便中會有少量綠色菜泥。
其他顏色:當寶寶的飲食中加入固態輔食,便便的顏色很多時候與吃的輔食相關,有時還會出現,未消化的輔食形狀。這個時候主要是注意消化與吸收問題。
消化不好:大便中可見較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若大便有較多未消化食物顆粒,應考慮消化不良。出現這種吃什麼排什麼的狀況的話,主要可與食物性狀、咀嚼情況等有關。
對咀嚼能力尚有限的嬰幼兒,食物顆粒從泥糊狀逐漸過渡到如同“大人嚼過的”性狀。為保證營養充足,食物可由稀逐漸變稠。隨嬰兒大牙(磨牙)的萌出,在大人示範下鼓勵孩子進食時咀嚼。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
吸收不好: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
若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可能與吸收不良有關。這說明已經消化好的食物,但是孩子的腸胃吸收效果不理想。若大便多且含有膿血,多與細菌感染有關。若寶寶發熱伴稀水便,可考慮病毒性胃腸炎。若排便費勁,排氣多,大便稀,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
支招:孩子消化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主要是與腸胃功能受損相關。所以,對於便秘,可服益生菌和纖維素(比如:乳果糖)。對於腹瀉,特別是急性腹瀉,可服益生菌和乳糖酶或無乳糖配方。對於消化吸收不良,服益生菌即可。無需服用過去曾常用的酵母片、乳酶生、胃酶合劑等藥物。對孩子,應選擇專為兒童配製的劑型,絕對不是成人劑型的減量。
說明小腸或直腸受損,此時一般大便性狀也偏稀。若血液與大便分離,多是肛裂所致。如果有肛裂,仔細觀察孩子的肛門能夠找到小裂口。
果醬色:大多都是痢疾,細菌性腸炎,從外觀上看,有黏液或混有血液,味道惡臭。關鍵是大便常規可見每高倍視野含白細胞或膿細胞超過 15~20個,多伴隨紅細胞。
黃色:純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多是黃色或金黃色,奶粉餵養兒的大便又多是淡黃色或灰黃色,混合餵養兒尤其是加入輔食後,除了常見的黃色,大便中會有少量綠色菜泥。
其他顏色:當寶寶的飲食中加入固態輔食,便便的顏色很多時候與吃的輔食相關,有時還會出現,未消化的輔食形狀。這個時候主要是注意消化與吸收問題。
消化不好:大便中可見較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若大便有較多未消化食物顆粒,應考慮消化不良。出現這種吃什麼排什麼的狀況的話,主要可與食物性狀、咀嚼情況等有關。
對咀嚼能力尚有限的嬰幼兒,食物顆粒從泥糊狀逐漸過渡到如同“大人嚼過的”性狀。為保證營養充足,食物可由稀逐漸變稠。隨嬰兒大牙(磨牙)的萌出,在大人示範下鼓勵孩子進食時咀嚼。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
吸收不好: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
若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可能與吸收不良有關。這說明已經消化好的食物,但是孩子的腸胃吸收效果不理想。若大便多且含有膿血,多與細菌感染有關。若寶寶發熱伴稀水便,可考慮病毒性胃腸炎。若排便費勁,排氣多,大便稀,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
支招:孩子消化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主要是與腸胃功能受損相關。所以,對於便秘,可服益生菌和纖維素(比如:乳果糖)。對於腹瀉,特別是急性腹瀉,可服益生菌和乳糖酶或無乳糖配方。對於消化吸收不良,服益生菌即可。無需服用過去曾常用的酵母片、乳酶生、胃酶合劑等藥物。對孩子,應選擇專為兒童配製的劑型,絕對不是成人劑型的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