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環節:選對補鈣食物
食補勝於藥補, 可哪些食物堪當此任呢?比較起來, 無論就鈣的含量或者吸收率來看, 奶類才是最佳來源, 母乳最優, 其次是配方奶, 再後是鮮奶。 以半歲內的小寶寶為例, 只要每天食母乳或配方奶600毫升~800毫升, 便可滿足身體發育對鈣的需求。 這也是科學家宣導母乳餵養的奧妙之一。
除了奶類,
魚、蛋、豆類、綠葉蔬菜等值得推薦,
3歲內的孩子可經常吃些魚菜米糊、蛋花豆腐羹、蝦皮碎菜包、骨湯麵等。
第二環節:促進鈣吸收
1.維生素D在提升鈣的吸收以及利用率方面獨具優勢, 它是通過增加腸黏膜上皮細胞中特異鈣結合蛋白的合成,
Advertisiment
2.維生素C促進鈣吸收。 把含鈣高的食物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搭配餵養, 或者製作臍橙、柚子、橘子、蘆柑、檸檬等果汁飲用, 鈣的生物利用率可增加12%。 奧妙在於果蔬中大量的維生素C參與, 使得鈣能更好地被小腸所吸收。
3.葷素平衡能提高鈣的利用率。 比如豆腐燉魚, 魚肉中含大量維生素D, 豆腐含鈣多, 而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
Advertisiment
第三環節:減少鈣流失
常見的錯誤搭配有:
鈣磷比例失衡。 正常情況下, 寶寶體內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 換句話說, 鈣是磷的兩倍, 如果孩子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 那麼鈣的吸收利用率高。 如果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炸薯條等富磷食物, 致使大量磷湧入體內, 使鈣與磷的比例高達1∶10以上, 磷一旦多了, 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 導致缺鈣。
補鈣不補鎂。 鈣與鎂如同一對好搭檔, 當兩者的比例為2∶1時, 最利於鈣的吸收與利用。 鎂在以下食物中較多, 如堅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穀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品(金槍魚、鯖魚、小蝦、龍蝦)等。
Advertisiment
天天大魚大肉。 專家發現, 蛋白質攝入過量也可“排擠”鈣。 實驗顯示:每天攝入80克蛋白質, 將導致37毫克的鈣流失掉, 表明額外補鈣也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鈣流失。 因此, 天天給孩子安排大魚大肉, 打破了食物的酸堿平衡, 無論怎麼補鈣也是於事無補。
草酸破壞鈣。 以菠菜、莧菜為例, 含有大量草酸, 可與食物中的鈣結合生成草酸鈣, 導致腸道無法吸收而排出體外。 比如一邊飲牛奶一邊吃菠菜(或莧菜), 就會使牛奶中的鈣遭受破壞而白白流失。
吃鹽過多。 最新研究發現, 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與少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